假如時間有形狀:丹尼爾・阿爾軒的當代考古奇想

假如時間有形狀:丹尼爾・阿爾軒的當代考古奇想

「時間並無形狀;有時候,我連自己的記憶都覺得不真實,感覺像是一些憑空臆想出來的東西。」
——丹尼爾・阿爾軒,引自微電影《時光沙漏:往昔》

丹尼爾・阿爾軒  


間,對於一個人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當代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透過探索自身過往,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他回溯自己童年時的記憶,從中汲取靈感,憑藉藝術創作穿越時空,將過去的想像,投射到當下與未來的世界之中。終其事業生涯,阿爾軒醉心研究平日裡司空見慣的日常物品,想像這些物件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出土文物」時的模樣。阿爾軒曾為阿迪達斯Originals系列創作一套名為《時光沙漏:往昔》的微電影,在電影中,他表示自己會不時回顧過去,在「童年的生活點滴中取材,將它們重新塑造」。

阿爾軒的大部份藝術作品,均源自他的個人體驗與回憶。他將舊物品重新演繹,將它們變成為看似已有數百年歷史、塵封已久的出土文物,成品一脫懷舊氣息,以歷史映射未來,為日常物品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根據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史蒂芬・馬蒂喬(Steven Matijcio)在《虛構考古》(Fictional Archaeology)書中所述,阿爾軒的傑作讓「二十一世紀的人能夠同時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

驟眼看去,阿爾軒的《黃鐵礦亞硒酸鹽熊 (大)》似是孩子們摯愛的小熊玩偶;實際上,這隻小熊以黃鐵礦、亞硒酸鹽、晶石和石膏製成,散發出一種不自然的彆扭感。本作令人感到熟悉又陌生——泰迪熊曾是許多人的兒時好友,如今,我們早就將它拋諸腦後,遺棄在不起眼的一角。這件獨一無二的作品於2017年面世,卻彷如擁有多年歷史的古老遺物。

「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如何令人們脫離當下,穿越時空。」
- 丹尼爾・阿爾軒,引自《Dazed》雜誌,2018年10月

阿爾軒十分關注流行文化,擅長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深得大眾共鳴的物品,將它們加以改造,化身為多個世紀前的文物。他以稍縱即逝的「當下」為出發點,為自身創作虛構了未來的考古發現與它的遠古起源,展現出豐富的二元面向。

藝術家馬克・奎因為阿爾軒的著作《虛構考古》(貝浩登畫廊及Editions Dilecta出版,2015年)撰寫序言,在書中表示:「所有的藝術都是一場時空旅程,帶領我們與現世的人和尚未出生的人互相交流」。根據奎因所述,阿爾軒「讓我們體驗到某種恐怖的快感:多個世紀以後的人會如何看待我們所身處的時代?」。

「透過阿爾軒的創作,我們可以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外,窺探每個人終將面對的生命無常與人世滄桑。沒有什麼比能夠借他人之手體驗死亡、還能絕地逢生更刺激的事了。」
- 馬克・奎因

除此以外,阿爾軒亦與《Vogue》時尚雜誌上的國際時尚生活品牌緊密合作,打造聯乘作品,如迪奧、保時捷、阿迪達斯和寶可夢等,深入探索他的「虛構考古」理念。製作奢侈品、時尚和玩具精品時,阿爾軒會透過時間的失真濾鏡,在作品中映射出當代生活的剪影,將這些「未來的遺物」(future relic)與當下時空拉開距離。2019年,阿爾軒以月光石、石英和硬式石膏,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時尚生活雜誌《Vogue》換上全新面貌。這件大型VOGUE時尚雜誌雕塑高121.9公分,外型儼如一尊石碑,以紀念時人遺下的深厚文化傳統與遺產。經過阿爾軒的精心巧製,這本「雜誌」脫下了原本的高尚品味象徵,搖身一變,成為備受尊崇的文化傳承之寶。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Blue Calcite Crystal 36x48x2”

A post shared by ARSHAM STUDIO 3020 (@danielarsham) on

馬蒂喬曾在《虛構考古》中提出一個問題:「為何世界各地的社會民族,最終都要保存及尊敬自身的文化遺產?」他在書中如此回答:「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文物都是我們的一部分,見證了人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以自身作為本位的重要發展步伐。」

當代藝術 香港春季拍賣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