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0
  • 110

明永樂 剔紅纏枝石榴花蓋盒 《大明永樂年製》款 |

估價
16,000,000 - 1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31.5 公分,12 3/8 英寸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倫敦佳士得1995年6月5日,編號16,並列於封面
利特爾頓&軒尼詩亞洲藝術,紐約,2008年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逐邪石榴花艷紅
康蕊君 此剔紅漆盒碩大華麗,雕刻細緻入微,其珍雅之處,無庸費墨。遙想明初之時,御庭大興多項藝作,廣招巧匠,奉命製器供御,成就如此佳作,定必讓人讚歎不已。蒙元一朝,工藝器物多以豪邁奔放著稱,不僅是雕漆,青花瓷器、鎏金銅像、絲綢織錦等也是,這些作品卻往往忽略小處,有欠細膩。及至朱明,御作一改前風,深雕細琢,去蕪存菁,佈置極盡巧思。永樂盛世,漆作成就空前絕後,奠下他朝難以企及之典範。也正正為了精益求精,始棄黑漆,崇尚剔紅之艷。

有別於瓷器,雕漆費工耗時,不適合流水作業式的大規模生產,是以漆雕紋飾大多各適其適,不拘一格。然而,如同景德鎮御窰繪瓷,永樂年間內府似乎也為御製漆器「定奪樣制」,好讓藝匠依樣而造。比對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清宮舊藏漆盤,同樣罕以石榴花為飾,花姿迴異,觀其風格,應出自另一藝匠之手,但盒面花葉佈局與此幾近一樣,尺寸也極為接近(《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香港,2006年,圖版28;以及《故宮經典.明永樂宣德文物圖典》,北京,2012年,圖版65;圖一)。我們可藉此推斷御作漆匠雖據樣本製器,但一定程度上仍有展現個人風格的空間。如同許多永樂年製漆器,故宮漆盤底有針刻永樂年製款,卻並沒有後刻宣德款(1426-1435年),此盒亦然。

石榴花艷紅,在剔紅漆器上飾之,尤為合宜,配以黃漆素地,對比更是鮮明。明初漆雕四季花卉圖案中,常見石榴花姿,但卻罕有獨作主飾。盛綻石榴花,瓣片沿邊曲皺,柔嫩細膩,花萼末端銳尖,結子後便成果實頂冠,易於辨識。古云「榴開百子」,寄子孫滿堂之美意,且其花瓣殷紅,傳有驅毒之效,詳見謝瑞華,《中國吉祥圖案》,三藩市,2006年,頁76。

此類蓋盒或乃最能考驗藝匠雕刻工夫之器形。圓盒平頂,滿飾花葉,枝莖蔓生,覆疊互掩,葉脈正反並見,雖得茂密,卻又不許擁擠,繁中必須有序,高下之品,一目了然,失誤難藏。此盒蓋上花姿靈動若舞,從含蕾待放,至嬌然盛綻,盡蘊其中。

面積越是寬敞,所需佈局設計便更富挑戰性。小盒往往只需嬌花一朵,稍加葉子相伴便成,但較大之器,則要求三、五或更多妍葩,以成花團錦簇之效。此盒上飾,論佈局,當屬最繁複之類。尺寸較大之盒或盤,花兒多數平均分佈,一朵盛放居中,加綴四妍等距分散,間飾花蕾。此盒則捨易取難,未受規範所限,不論是怯弱羞蕾,還是怒綻芳華,共繞中央紅葩為飾,猶若摘花成束,別有意趣。

此盒碩大,論尺寸,名列前茅。與之大小相約者,可參考另一永樂署款蓋盒,卻以牡丹為飾,曾展於《彫漆》,德川美術館及根津美術館,名古屋及東京,1984年,編號88,圖錄中指標示底層的一道黑線上,共髹十五層朱漆。京都南禪寺另藏大小相近的永樂署款蓋盒,同樣密雕華飾,但盒上僅見盛開花兒三朵,或為月季,收入特別展《東洋の漆工芸》,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1977年,編號504,同展並見三件較常見、尺寸偏小之花卉漆盒,當中兩盒帶永樂年款,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品,另一則同署永樂、宣德年款,為大阪藤田美術館存珍,編號505-507。

北京故宮博物院且有兩件尺寸相約之圓盒,均屬清宮舊藏,其中一例雕庭院高士,另一則以蓮花八寶為飾,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前述出處,圖版44-45,同載尺寸較小、雕飾花卉之例,有的署款,有的則無,見圖版29、30、63、71、73。藝術市場上,則未曾拍賣過如此碩大漆盒,然可參考樂從堂舊藏尺寸較小之剔紅牡丹蓋盒(26.5公分),刻「大明永樂年製」 款,曾售於香港蘇富比2002年5月7日,編號623,後再在2017年11月27日經香港佳士得易手,編號8009。

周徑較此長者,僅見數例,包括大維德爵士為恭賀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八十大壽時呈獻之錦地穿花鳳凰大盒(John Figgess,〈Ming and Pre-Ming Lacquer in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東方陶瓷學會彙刊》,卷37,1967-69年,圖版52)。李經澤與胡世昌後來將該盒年代上推洪武(1368-1398年)。

著名漆器學者兼藏家李經澤和胡世昌認為,此類精雕深刻之品應始製於洪武年間,而非永樂創新,他們為此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論證,詳見〈洪武剔紅漆器初探〉及〈洪武剔紅漆器再探〉,英語文章原刊於《Oriental Art》,卷XLVII,第1期,2001年,頁10-20,以及卷LV,第3期,2005-6年,頁41-47,後均收錄在《疊彩:抱一齋藏中國漆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香港,2010年,頁171-190,中譯本,頁215-232)。永樂雕漆雖可靠年款斷代,但憑藉兩位學者對洪武漆器研究的孜孜未倦,另闢蹊徑,發現明宮舊檔記錄永樂帝賜日本足利幕府國禮清單,證永樂元年至五年期間(1403-1407年),明朝共賜足利幕府203件剔紅漆器,其中重器58件更是賜於永樂元年。由於漆雕耗工費時,動輒經年,非數月可成之事,故可推斷元年所贈之器,必製於洪武年間。

明宮舊檔清單詳細描述所贈漆器,李經澤、胡世昌二人嘗從中歸納洪武、永樂雕漆風格,指洪武漆器喜雕四時花卉,而永樂器則多僅飾一類,又指洪武年製之品,右沿後刻永樂年款,有別於此盒之左方年款。綜上所論,此盒當屬永樂年製,加上未有加刻宣德年款,年代清晰,不存爭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