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2
陳庭詩 | 四季
估價
300,000 - 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四季
- 一九七四年作
- 彩墨紙本(四聯屏)
- 123.4 x 62.6 cm; 48 ⅝ x 24 ⅝ in.(每聯)157.5 x 287 cm; 62 x 113 in.(全屏)
款識左一:一九七四年 秋節後作 藝術家鈐印(左上)左二:陳庭詩 一九七四年 藝術家鈐印(左上)右二:庭詩 一九七四年 藝術家鈐印(右下)右一:庭詩 一九七四年 藝術家鈐印(左下)
來源
貝學仁與貝夫人珍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1972年,我們來到台北。儘管我們非常樂意浸沉於中國文化當中,我們的外交人員身份卻讓我們經常停留在外藉人士的生活圈子裡;然而,由於我們熱愛藝術,我們很快發現了由另一位美國人華登夫人創立的『藝術家畫廊』,並迅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方。在這裡,我們遇到來自五月畫會的本地藝術家;他們打破中國藝術傳統,並探索嶄新的表現方式;我們頻繁地參加這裡每一場展覽,並很快開始收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參展藝術家經常親自到場,而我們都很享受透過有限度的語言,一起探討作品。我們也會拜訪藝術家工作室和寓所;拜訪陳庭詩的時候,我們經常給他帶上一瓶他最愛的琴酒,而他那雙被顏料潑得像藝術品一樣色彩斑斕的皮質拖鞋,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1989年夏末,陳庭詩帶同親友來到北京。我邀請他們到我們位於齊家園的住所看他的作品。陳庭詩非常、非常高興我們擺放了他的《四季》(拍品編號1042)—一幅我們認為深受長江三峽靈感啟迪之作—以及他寫給我們的書法。由於七〇年代我們每次到訪陳庭詩工作室總會給他一瓶琴酒,這次我也把一瓶琴酒包好給他做禮物。他向我道謝之後並沒有拆開包裝;過了幾分鐘,他好像突然想通了甚麼,迅速寫了幾個字,然後他的朋友問我,包裝裡的是否一瓶琴酒,當我點頭稱『是』的時候,陳庭詩瞬即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四季》原藏家貝學仁夫人
與蘇富比專家訪談節錄,二〇二〇年二月
1959至1971年,陳庭詩五度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70年又在韓國「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得首獎,這位「現代版畫會」暨「五月畫會」名將猶如放出一記又一記響箭,代表中國戰後藝術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陳庭詩1916年生於晚清名臣沈保楨家族,少時雖然意外失聰,卻不掩其非凡才華與時代觸覺:除了自幼嫺熟於傳統書畫,藝術家自三〇年代即受到徐悲鴻感召,自學西式素描及寫實油畫;又嚮應魯迅發起的木刻版畫運動,以寫實版畫宣揚抗日救國精神;五〇年代以後,藝術家東渡台灣,毅然投身戰後前衛浪潮,逐漸形成如今人所熟知的抽象風格。陳庭詩的作品流傳雖以抽象版畫為主,然而其抽象水墨同樣成就甚高,此次代表藝術家首登蘇富比晚間拍賣的《四季》,即是其最早誕生的的抽象水墨,按現存文獻及拍賣資料統計,這更應是私人手上最巨型的陳庭詩水墨作品,以及唯一巨幅水墨四聯屏。藝術家曾經說:「我的畫是屬於我自己的,我沒有東方與西方的選擇和苦惱。」(《神遊・物外・陳庭詩》第二章)歐美戰後抽象主義的興起,讓藝術家得以脫離現實主義題材,進而探討更讓他著迷的宇宙性、哲學性主題,在《四季》當中,即可見他以情感澎湃的潑彩與潑墨,呈現一片詩意盎然、日月同輝的抽象風景;本作自面世以來,即被藝術家摯友貝學仁夫婦珍藏。貝學仁與貝夫人1972年從美國派駐到台灣,二人雅好藝術,並通過當時位於台北雙城街由華登夫人創辦的「藝術家畫廊」,認識一眾以「五月畫會」為主的戰後華人藝術家,當中尤以陳庭詩與他們交情深厚。誠如文章開首貝夫人所憶述,《四季》後來更隨他們從台灣搬到北京;及至兩人回到美國定居,本作依然日夕相伴,至今長達四十六年,如今首度亮相,誠為此段珍貴情誼與中國戰後藝術發展之重要見證。
《四季》原藏家貝學仁夫人
與蘇富比專家訪談節錄,二〇二〇年二月
1959至1971年,陳庭詩五度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70年又在韓國「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得首獎,這位「現代版畫會」暨「五月畫會」名將猶如放出一記又一記響箭,代表中國戰後藝術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陳庭詩1916年生於晚清名臣沈保楨家族,少時雖然意外失聰,卻不掩其非凡才華與時代觸覺:除了自幼嫺熟於傳統書畫,藝術家自三〇年代即受到徐悲鴻感召,自學西式素描及寫實油畫;又嚮應魯迅發起的木刻版畫運動,以寫實版畫宣揚抗日救國精神;五〇年代以後,藝術家東渡台灣,毅然投身戰後前衛浪潮,逐漸形成如今人所熟知的抽象風格。陳庭詩的作品流傳雖以抽象版畫為主,然而其抽象水墨同樣成就甚高,此次代表藝術家首登蘇富比晚間拍賣的《四季》,即是其最早誕生的的抽象水墨,按現存文獻及拍賣資料統計,這更應是私人手上最巨型的陳庭詩水墨作品,以及唯一巨幅水墨四聯屏。藝術家曾經說:「我的畫是屬於我自己的,我沒有東方與西方的選擇和苦惱。」(《神遊・物外・陳庭詩》第二章)歐美戰後抽象主義的興起,讓藝術家得以脫離現實主義題材,進而探討更讓他著迷的宇宙性、哲學性主題,在《四季》當中,即可見他以情感澎湃的潑彩與潑墨,呈現一片詩意盎然、日月同輝的抽象風景;本作自面世以來,即被藝術家摯友貝學仁夫婦珍藏。貝學仁與貝夫人1972年從美國派駐到台灣,二人雅好藝術,並通過當時位於台北雙城街由華登夫人創辦的「藝術家畫廊」,認識一眾以「五月畫會」為主的戰後華人藝術家,當中尤以陳庭詩與他們交情深厚。誠如文章開首貝夫人所憶述,《四季》後來更隨他們從台灣搬到北京;及至兩人回到美國定居,本作依然日夕相伴,至今長達四十六年,如今首度亮相,誠為此段珍貴情誼與中國戰後藝術發展之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