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7
龎均 | 莫内花園
估價
2,000,000 - 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Pang Jiun (Pang Jun)
- 莫内花園
- 二〇〇九年作
- 油畫畫布(雙聯屏)
- 182 x 454 cm; 71 ⅝ x 178 ¾ in.
款識龎均 均 2009(右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東洋表現主義的巨匠:東方表現的龎均〉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一日
出版
〈龎均〉蔡宜芳編(香港,一画廊,二〇一三年),11至13頁
〈東洋表現主義的巨匠:東方表現的龎均〉蔡宜芳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二〇一五年),52、242至244、426頁
〈東洋表現主義的巨匠:東方表現的龎均〉蔡宜芳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二〇一五年),52、242至244、426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在巴黎短暫的日子
2007年我從藝術大學退休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一起飛向巴黎⋯⋯。
我的父親龎薰琹,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巴黎學習藝術,追求現代主義。他同莫迪里阿尼、畢卡索、馬蒂斯,前後差不多是同時代⋯⋯。
我自幼從父親處學到很多的藝術知識,熟知那個時代的巴黎和藝術家生活。因此我去巴黎主要想從實踐再現我夢中的巴黎藝術生活現象,其次是拜讀我喜歡的許許多多偉大的藝術品原作。
我不是一個來去匆匆、走馬看花的旅遊者,我只看畫⋯⋯;到莫迪里阿尼喜歡喝咖啡的地方喝一杯咖啡、幻想畢卡索、馬蒂斯坐在我旁邊⋯⋯。
我專程到奧維爾小街走一走,尋找梵高畫過的每一個景點,同時我也畫一張速寫,幻想梵高向我走來,我們討論藝術⋯⋯。
我發現:在當代現實生活中,普通的法國人、歐洲人,對藝術的冷漠和陌生。當我向街上的路人打聽,畢卡索美術館怎麼走?回答是:「我不喜歡畢卡索」。就在塞尚畫的「上帝者之物」景點的路邊,坐著休息的法國青年,我問他們想證實一下是否就是眼前的房屋?回答是:「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凡是我問過的所有人,包括莫內花園的工作人員;「盧昂教堂」在哪裡?回答全是「不知道」,唯有一位美國旅遊者告知:「就離莫內花園100里」,我才匆匆趕到那裡畫了幾幅速寫。
在我去過的地方, 沒有看到中國人,但是滿大街都是中國人在巴黎⋯⋯我感到莫名其妙的孤獨⋯⋯。
使我無限受教和心滿意足的是,無論巴黎還是威尼斯,仍然可以體驗到歐洲十九世紀的風情,至今還可以腳踏幾百年古老的石路,在上行走⋯⋯。盧昂教堂旁、特意安排了十九世紀的馬車,馬蹄與石子發出清脆的響音⋯⋯。法國人、歐洲人,是那麼懂得保護自己的文化,他們尊重文明。
只有了解藝術家的背景與生活,才能感覺到作品濃濃的滋味所在。
正如安靜的巴比松座落著一個很不起眼的房子,正是米勒的家,裡面可謂破破爛爛,那牆上有個停在六時半的時鐘,是米勒告別世界的時間,一張褐綠色絲絨椅,已經破爛不堪,氛圍的一切,充分感受到濃濃的祈禱氣氛⋯⋯難怪他的作品「拾穗」和「晚禱」是如此純樸虔誠⋯⋯。我找到了「大茅屋」畫室,那裡出現了許多法國著名的藝術家,也是我父親堅持選擇在那裡學習⋯⋯。我也畫了多幅速寫。
我也找到了在那個年代,青年藝術家住的樓房,據說莫迪里阿尼在那裡住,爬上樓看到有幾扇門,幻想其中一扇門內正式莫迪利安尼浪漫生活的我是,同時亦是畫室⋯⋯。當他不幸死後,他的女友就此墜樓自盡⋯⋯。他的作品都是溫柔、甜美、悲慘憂鬱的女性,我喜歡莫迪里阿尼⋯⋯。兩次特意到奧維爾體驗梵高的生活與一切,品嚐他吃過的菜色,那極小、黑黑的胳樓房,正是他棲身之地⋯⋯。他生活是命運悲慘、毫無色彩的世界,使他夢幻彩色的世界,明媚的陽光、耀眼的色彩,表達了內心的嚮往。奧維爾的教堂是灰色古老的石頭屋,並非梵高畫中是色彩強烈的童話式神殿⋯⋯。我靜靜地坐在奧維爾空空的教堂,非常暗,只有遠處琴師在微弱的燈光下練琴,一種氣氛回到了十九世紀,似乎看到許多年邁村民靜坐著禱告⋯⋯當琴師離去時我才起身⋯⋯。
觀賞羅丹偉大的作品,強烈的生命力使我心跳敬畏。畢卡索更多的作品:他把任何廢棄物質,都能再創造為極高水準的藝術品,他的天才使他進入一個無法無天的自由境界。綜合許許多多藝術家的經驗,結論只有一個:與眾不同,才是藝術。
最後,來到了莫內花園,我太熟悉這裡的一切,因為我這個江南人,自幼就在杭州學藝術,生活在類似的環境中,白堤和蘇堤的兩岸,柳樹成蔭,孤山佈滿樹木花草,處處可見荷花與睡蓮,情調勝於莫內花園,可見莫內多麼喜歡東方情調,它不是設計性的園林,而是自然成長、品種多樣、有樹有水、田園式的花園,他特意用日本橋、小木船暗示它的東方屬性、彰顯個人的偏愛。莫內的住屋,也是刻意用藍綠色門窗、室內餐廳是強烈的藍色、白色對比組合,凸顯東方色彩的強烈、明快。我在莫內花園邊走邊信手速寫、紀錄它的柳岸樣貌⋯⋯。
莫內畫自己的花園、我畫莫內花園,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莫內是畫自己花園在早、中、晚光線下,感受景色的不同變化⋯⋯,他用多次調色,紅、綠互疊,表現光線美為目的⋯⋯。
我畫莫內花園:減少或不要光影,以此直接表現色彩魅力,用情緒直接同自然對話。吸收後期印象派暨野獸派的繪畫經驗、彰顯東方情懷、表現同一色彩的變化和強烈感⋯⋯。
多年後,我在威尼斯開完畫展重返巴黎;只看梵高、馬奈、莫內、波那爾、馬蒂斯、特朗、烏拉曼克的作品⋯⋯。我再次到奧維爾拜訪梵高,呼吸那裡的空氣,在街邊喝一杯咖啡畫一幅速寫⋯⋯。
當我在畫速寫時:聽到身後兩個女孩的聲音:「那不就是龎均嗎?」⋯⋯。
2020年2月29日
龎均
睡蓮印象・致敬大師
龎均擅長以大手筆創作尺幅巨大的油畫作品,在廣闊的空間裡放任筆觸與色彩的搏鬥,體現畫家完全掌控佈局的雄心壯志;觀者的視線遊戈其中,如同親臨其境,目不暇接。在巨幅創作的主軸當中,少數作品更採用雙聯屏甚至多聯屏的展現形式,除了讓龎均能夠揮灑自如、直抒胸臆的無垠境界,亦蘊含獨特的象徵意義,並屢見於「致敬」的主題上:去年秋拍以6,415,000港幣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的三聯鉅作《夢黃賓虹NO. 3》即為代表,而本季登臨蘇富比的雙聯屏《莫内花園》(拍品編號1027),亦謂源自一脈。龎均先後致敬兩位畫壇巨人,反映其對東、西方藝術均見涉獵,在不斷的摸索與消融間,才悟出個人風格。2015年,龎均在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東方表現的龎均」,成為史上第二位在此展出的華人藝術家,更獲日本評論家冨田章讚揚為「東洋表現主義」的先行者,而《莫内花園》即為當時的重點展品之一,見證著龎均的藝術成就達至顛峰;本作於此再度公開亮相,將再續龎均巨畫拍賣之精彩篇章。
多聯屏的創作在西方與東方傳統美學裡皆有根據,龎均分別擷取了西方宗教多聯畫的敬仰意味,和東方多聯屏風或多面壁畫的恢宏氣勢,揉合而構成本作的創作基礎,以表達對印象派大師克勞徳・莫內的崇高敬意,形式上直接呼應了現藏於巴黎橘園博物館的莫內巨型《睡蓮》壁畫。龎均創作本畫之時,於藝壇奮鬥已屆一甲子,此刻他謙遜並由衷地感激前人種下的果,讓他在色彩中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同時透露了渴望超越前輩的勇氣才情,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遙遠的景致。
龎均尤其精於揮灑大片灰色作為風景油畫的基調,技法概念取自傳統水墨畫的留白意識,他認為灰色「應驗了中國詩詞裡的韻味和飄渺」,能夠賦予畫中一種屬於東方文人畫的詩情畫意;然而《莫內花園》的用色絢爛飽滿、千碧萬翠,在藍天綠水的主調下,灰色的運用鮮見,讓人驚訝如此迴然不同的色彩情調,竟是出自同一藝術家之手。龎均在本作中建構了截然不同的觀感,如其所自述,是反映了東、西方國度之間環境氣候的天然差異:「專心在形式色彩時,我體驗到一樣東西,就是印象派為什麼是出現在法國而不是別的地方,那是因為法國不論是農村或城市的色彩都很好的關係,所以才能產生。而大陸是屬於大山大水的情境,有一種灰調子。」蓮池微波蕩漾、柳樹輕盈婆娑,《莫內花園》的這番景象,固然是取自莫內的經典《睡蓮》主題,但龎均在畫裡堆砌的濃厚油彩,每一道筆觸也循著堅定的意志、俐落的速度所驅動,瞬息萬變的色彩表現彷如信手拈來,那卻是源自藝術家逾半世紀以來不斷的外出寫生、投身自然的切身經驗,而孕育出對光影的敏銳度,以及對色彩溫度的掌控——這些都是模仿不來的美學素養。
在向致敬大師的過程中,龎均表面臨摹,保持了莫內的繪畫特質,同時他亦融進東方美學的寫意性與表現性,在豐厚的筆觸肌理軌跡中,原本屬於莫內筆下睡蓮的一片安適恬靜,逐漸被一道熱情如交響樂般的韻律所顛倒。莫內的光影塑造輕柔如鵝毛,捕捉的景象靜如止境,本作卻處處體現如中國書法般的抑揚頓挫和筆韻節奏,展現永恆變幻的動態感,脈絡似乎更貼近於東方文人山水畫的氣韻生動。再細看《莫內花園》,畫中呈現了莫內昔日在位於吉維尼的庭園內根據浮世繪所建造的一座日本拱橋,揭示了印象派的起源與東方傳統藝術的淵源甚深,由是築起與龎均的文化底蘊一脈相承的微妙關係,為作品增添耐人尋味的美學層次。
今日,莫內曾耗盡心力在吉維尼所打造的世外桃源,由後人繼續打理維繫原貌,而他的藝術貢獻,也仍然影響著當今世代的畫家。龎均於此重現印象派的經典之最,依然饒富新意,引證印象派並不只是一個劃時代的風格畫派,更是一種經歷百年而值得繼續秉持的創作精神。
附:龎均親筆撰寫之〈莫内花園〉文稿原稿
2007年我從藝術大學退休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一起飛向巴黎⋯⋯。
我的父親龎薰琹,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巴黎學習藝術,追求現代主義。他同莫迪里阿尼、畢卡索、馬蒂斯,前後差不多是同時代⋯⋯。
我自幼從父親處學到很多的藝術知識,熟知那個時代的巴黎和藝術家生活。因此我去巴黎主要想從實踐再現我夢中的巴黎藝術生活現象,其次是拜讀我喜歡的許許多多偉大的藝術品原作。
我不是一個來去匆匆、走馬看花的旅遊者,我只看畫⋯⋯;到莫迪里阿尼喜歡喝咖啡的地方喝一杯咖啡、幻想畢卡索、馬蒂斯坐在我旁邊⋯⋯。
我專程到奧維爾小街走一走,尋找梵高畫過的每一個景點,同時我也畫一張速寫,幻想梵高向我走來,我們討論藝術⋯⋯。
我發現:在當代現實生活中,普通的法國人、歐洲人,對藝術的冷漠和陌生。當我向街上的路人打聽,畢卡索美術館怎麼走?回答是:「我不喜歡畢卡索」。就在塞尚畫的「上帝者之物」景點的路邊,坐著休息的法國青年,我問他們想證實一下是否就是眼前的房屋?回答是:「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凡是我問過的所有人,包括莫內花園的工作人員;「盧昂教堂」在哪裡?回答全是「不知道」,唯有一位美國旅遊者告知:「就離莫內花園100里」,我才匆匆趕到那裡畫了幾幅速寫。
在我去過的地方, 沒有看到中國人,但是滿大街都是中國人在巴黎⋯⋯我感到莫名其妙的孤獨⋯⋯。
使我無限受教和心滿意足的是,無論巴黎還是威尼斯,仍然可以體驗到歐洲十九世紀的風情,至今還可以腳踏幾百年古老的石路,在上行走⋯⋯。盧昂教堂旁、特意安排了十九世紀的馬車,馬蹄與石子發出清脆的響音⋯⋯。法國人、歐洲人,是那麼懂得保護自己的文化,他們尊重文明。
只有了解藝術家的背景與生活,才能感覺到作品濃濃的滋味所在。
正如安靜的巴比松座落著一個很不起眼的房子,正是米勒的家,裡面可謂破破爛爛,那牆上有個停在六時半的時鐘,是米勒告別世界的時間,一張褐綠色絲絨椅,已經破爛不堪,氛圍的一切,充分感受到濃濃的祈禱氣氛⋯⋯難怪他的作品「拾穗」和「晚禱」是如此純樸虔誠⋯⋯。我找到了「大茅屋」畫室,那裡出現了許多法國著名的藝術家,也是我父親堅持選擇在那裡學習⋯⋯。我也畫了多幅速寫。
我也找到了在那個年代,青年藝術家住的樓房,據說莫迪里阿尼在那裡住,爬上樓看到有幾扇門,幻想其中一扇門內正式莫迪利安尼浪漫生活的我是,同時亦是畫室⋯⋯。當他不幸死後,他的女友就此墜樓自盡⋯⋯。他的作品都是溫柔、甜美、悲慘憂鬱的女性,我喜歡莫迪里阿尼⋯⋯。兩次特意到奧維爾體驗梵高的生活與一切,品嚐他吃過的菜色,那極小、黑黑的胳樓房,正是他棲身之地⋯⋯。他生活是命運悲慘、毫無色彩的世界,使他夢幻彩色的世界,明媚的陽光、耀眼的色彩,表達了內心的嚮往。奧維爾的教堂是灰色古老的石頭屋,並非梵高畫中是色彩強烈的童話式神殿⋯⋯。我靜靜地坐在奧維爾空空的教堂,非常暗,只有遠處琴師在微弱的燈光下練琴,一種氣氛回到了十九世紀,似乎看到許多年邁村民靜坐著禱告⋯⋯當琴師離去時我才起身⋯⋯。
觀賞羅丹偉大的作品,強烈的生命力使我心跳敬畏。畢卡索更多的作品:他把任何廢棄物質,都能再創造為極高水準的藝術品,他的天才使他進入一個無法無天的自由境界。綜合許許多多藝術家的經驗,結論只有一個:與眾不同,才是藝術。
最後,來到了莫內花園,我太熟悉這裡的一切,因為我這個江南人,自幼就在杭州學藝術,生活在類似的環境中,白堤和蘇堤的兩岸,柳樹成蔭,孤山佈滿樹木花草,處處可見荷花與睡蓮,情調勝於莫內花園,可見莫內多麼喜歡東方情調,它不是設計性的園林,而是自然成長、品種多樣、有樹有水、田園式的花園,他特意用日本橋、小木船暗示它的東方屬性、彰顯個人的偏愛。莫內的住屋,也是刻意用藍綠色門窗、室內餐廳是強烈的藍色、白色對比組合,凸顯東方色彩的強烈、明快。我在莫內花園邊走邊信手速寫、紀錄它的柳岸樣貌⋯⋯。
莫內畫自己的花園、我畫莫內花園,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莫內是畫自己花園在早、中、晚光線下,感受景色的不同變化⋯⋯,他用多次調色,紅、綠互疊,表現光線美為目的⋯⋯。
我畫莫內花園:減少或不要光影,以此直接表現色彩魅力,用情緒直接同自然對話。吸收後期印象派暨野獸派的繪畫經驗、彰顯東方情懷、表現同一色彩的變化和強烈感⋯⋯。
多年後,我在威尼斯開完畫展重返巴黎;只看梵高、馬奈、莫內、波那爾、馬蒂斯、特朗、烏拉曼克的作品⋯⋯。我再次到奧維爾拜訪梵高,呼吸那裡的空氣,在街邊喝一杯咖啡畫一幅速寫⋯⋯。
當我在畫速寫時:聽到身後兩個女孩的聲音:「那不就是龎均嗎?」⋯⋯。
2020年2月29日
龎均
睡蓮印象・致敬大師
龎均擅長以大手筆創作尺幅巨大的油畫作品,在廣闊的空間裡放任筆觸與色彩的搏鬥,體現畫家完全掌控佈局的雄心壯志;觀者的視線遊戈其中,如同親臨其境,目不暇接。在巨幅創作的主軸當中,少數作品更採用雙聯屏甚至多聯屏的展現形式,除了讓龎均能夠揮灑自如、直抒胸臆的無垠境界,亦蘊含獨特的象徵意義,並屢見於「致敬」的主題上:去年秋拍以6,415,000港幣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的三聯鉅作《夢黃賓虹NO. 3》即為代表,而本季登臨蘇富比的雙聯屏《莫内花園》(拍品編號1027),亦謂源自一脈。龎均先後致敬兩位畫壇巨人,反映其對東、西方藝術均見涉獵,在不斷的摸索與消融間,才悟出個人風格。2015年,龎均在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東方表現的龎均」,成為史上第二位在此展出的華人藝術家,更獲日本評論家冨田章讚揚為「東洋表現主義」的先行者,而《莫内花園》即為當時的重點展品之一,見證著龎均的藝術成就達至顛峰;本作於此再度公開亮相,將再續龎均巨畫拍賣之精彩篇章。
多聯屏的創作在西方與東方傳統美學裡皆有根據,龎均分別擷取了西方宗教多聯畫的敬仰意味,和東方多聯屏風或多面壁畫的恢宏氣勢,揉合而構成本作的創作基礎,以表達對印象派大師克勞徳・莫內的崇高敬意,形式上直接呼應了現藏於巴黎橘園博物館的莫內巨型《睡蓮》壁畫。龎均創作本畫之時,於藝壇奮鬥已屆一甲子,此刻他謙遜並由衷地感激前人種下的果,讓他在色彩中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同時透露了渴望超越前輩的勇氣才情,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遙遠的景致。
龎均尤其精於揮灑大片灰色作為風景油畫的基調,技法概念取自傳統水墨畫的留白意識,他認為灰色「應驗了中國詩詞裡的韻味和飄渺」,能夠賦予畫中一種屬於東方文人畫的詩情畫意;然而《莫內花園》的用色絢爛飽滿、千碧萬翠,在藍天綠水的主調下,灰色的運用鮮見,讓人驚訝如此迴然不同的色彩情調,竟是出自同一藝術家之手。龎均在本作中建構了截然不同的觀感,如其所自述,是反映了東、西方國度之間環境氣候的天然差異:「專心在形式色彩時,我體驗到一樣東西,就是印象派為什麼是出現在法國而不是別的地方,那是因為法國不論是農村或城市的色彩都很好的關係,所以才能產生。而大陸是屬於大山大水的情境,有一種灰調子。」蓮池微波蕩漾、柳樹輕盈婆娑,《莫內花園》的這番景象,固然是取自莫內的經典《睡蓮》主題,但龎均在畫裡堆砌的濃厚油彩,每一道筆觸也循著堅定的意志、俐落的速度所驅動,瞬息萬變的色彩表現彷如信手拈來,那卻是源自藝術家逾半世紀以來不斷的外出寫生、投身自然的切身經驗,而孕育出對光影的敏銳度,以及對色彩溫度的掌控——這些都是模仿不來的美學素養。
在向致敬大師的過程中,龎均表面臨摹,保持了莫內的繪畫特質,同時他亦融進東方美學的寫意性與表現性,在豐厚的筆觸肌理軌跡中,原本屬於莫內筆下睡蓮的一片安適恬靜,逐漸被一道熱情如交響樂般的韻律所顛倒。莫內的光影塑造輕柔如鵝毛,捕捉的景象靜如止境,本作卻處處體現如中國書法般的抑揚頓挫和筆韻節奏,展現永恆變幻的動態感,脈絡似乎更貼近於東方文人山水畫的氣韻生動。再細看《莫內花園》,畫中呈現了莫內昔日在位於吉維尼的庭園內根據浮世繪所建造的一座日本拱橋,揭示了印象派的起源與東方傳統藝術的淵源甚深,由是築起與龎均的文化底蘊一脈相承的微妙關係,為作品增添耐人尋味的美學層次。
今日,莫內曾耗盡心力在吉維尼所打造的世外桃源,由後人繼續打理維繫原貌,而他的藝術貢獻,也仍然影響著當今世代的畫家。龎均於此重現印象派的經典之最,依然饒富新意,引證印象派並不只是一個劃時代的風格畫派,更是一種經歷百年而值得繼續秉持的創作精神。
附:龎均親筆撰寫之〈莫内花園〉文稿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