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727
  • 727

藤田嗣治 | 溫柔夢鄉

估價
40,000 - 8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溫柔夢鄉
  • 一九五一年作
  • 鉛筆紙本
  • 19.2 x 23.6 cm; 7 ½ x 9 ¼ in.
款識Paris 1951 Pour Casa Foujita(左下)

來源

藤田君代舊藏
巴黎,Cornette de Saint Cyr拍賣,2013年3月27日,拍品編號425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藤田嗣治:心安歸處 1913年,藤田嗣治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與使命感,隻身遠赴藝術之都巴黎,落腳當時文藝人才薈萃之地蒙帕納斯,正式開啟其異鄉漂泊之藝術人生篇章。二十世紀前葉的巴黎,遭遇兩次世界大戰的無情摧殘,傳統社會構架與價值為之解體,人際關係隨之冷漠而疏離。霓虹燈下光怪陸離,殘垣與繁盛同在,伴隨觥籌交錯的時代聲響,吸引了來自各方的青年才俊。藤田嗣治,巴黎畫派中唯一的日本面孔,秉持著特立獨行的人格與東方特質,以手中靈動的筆桿柔動生情地親吻畫布,闖進西方藝術界,打造風靡全球的「乳白色裸女」,藝術家以自身橫溢的才華渲染巴黎畫壇的同時也被珍藏入世界藝術史冊,在歲月塵埃中傳唱永恆的時代豐碑。

「心安歸處」取自蘇軾《定風波》中「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當時蘇軾與被貶至荒僻嶺南之地的好友王鞏重聚,問及嶺南風土,其妾柔奴以此句作答。這不僅是給蘇軾的答案,更是引導世人的一種曠達境界,蘇軾對此滿喻哲理之答复大為欽佩,作以詩句來表達何為故鄉之概念,而為後世流傳。一生輾轉流離的異鄉人藤田嗣治,對於自我歸屬之定義不盡相似,蘇富比是次春拍特別深入策劃〈藤田嗣治:心安歸處〉專題拍賣,承接秋拍〈藤田嗣治:浮世掠影〉專場佳績,隆重呈獻包括晚拍《兩姊妹》(拍品編號1025)與《小廚師》(拍品編號1026)兩件油畫在內之25件作品,旨在通過這些作品,完整闡述藤田嗣治長達半世紀之藝術脈絡,進一步探究藝術家在不同人生階段身為異鄉客的多重解讀。

巴黎緣起,築怪誕夢境

卡繆在其小說《異鄉人》中曾言:

「在布滿預兆與星星的夜空,我第一次敞開心胸,欣然接受這世界溫柔的冷漠,體會到我與這份冷漠多麼近似,簡直親如手足。」

「異鄉」這一概念無疑是社會形成與發展之必然產物,換言之,它是戰後文學、藝術家們的專屬議題:世紀初葉的三十年間裡,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流離失所的異鄉客們聚集在午夜的巴黎街頭,試圖通過盡情狂歡與激情創作來抹去戰爭的傷痛,在那個一切堅固之物已然消散的世界,追尋著故鄉,無論現實的或心靈的。對於這些背井離鄉的藝術家來說,巴黎生活是一個特殊的轉變,身為無所依靠的旅人,巴黎賦予他們的是一個融合個人特質、記憶及相異之處的全新身份。初來乍到的藤田嗣治,顯然屬於這群文化邊緣的知識分子之一,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濃厚的創作氛圍蓋過了戰爭的衝擊,取而代之的是其開闢東西融合的個人藝術風格之野心。在初抵巴黎的歲月裡,藤田以其極具洞察力的眼光,審視這座歷史與現代共存的城市,並為之著迷,他創作了一系列描繪巴黎城市與近郊的風景畫作,是次專題呈獻的《田園牧歌》(拍品編號737)便為其代表之作,他選擇色彩度低但具有真實感的暖黃色調來呈現鄉間小路上的輕鬆愜意之感,而畫中的牧牛人是他早期風景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創作,橫躺於田間直視觀者,產生一種奇幻的視覺感受。與本畫創作同年的靜物水彩作品《鳶尾花》(拍品編號733),同樣洋溢著夢境一般的微妙感,畫面無景深的物象處理在蕩漾的水波紋間透出日本繪畫的幽幽餘韻。

從這些最初的作品中已可窺見藤田對世界的獨到看法,足見藤田嗣治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反复徘徊,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時力求推陳出新,法國詩人暨藝評家安德烈·沙爾蒙(Andre Salmon)稱之為「怪誕夢境的誕生但仍舊不失秩序」。人物肖像創作方面,本場專輯中呈獻的《中國老人》(拍品編號736)作為初期代表作,見證藤田身處主流藝術圈中的異域風情與東方韻味之嘗試;油畫《女人肖像》(拍品編號743)同樣帶有濃郁的早期風格,用色上延續其十九歲時創作的《自畫像》的處理方式,不以光影直接描繪,而是根據人物神情進行色彩調配;同時,藤田當時受好友莫迪里亞尼繪畫風格的影響之深,從畫中女人穿擊靈魂的憂鬱眼神中已可窺出端倪,適逢戰時物資缺乏的年代,本畫在藝術家二〇年代前創作的極少數油畫作品中堪稱難得的經典。

步入二〇年代,藤田在東西方之間逐漸明確了自己嚮往的風格,嘗試以日本文化本源來解讀西方藝術,結合日本大和繪的細膩與西方傳統女人畫像,筆下柔美、愉悅、同時混雜著憂鬱的女人畫像作品,成功地席捲蒙帕納斯。本專輯中油畫作品《金色盤髮少女》(拍品編號742)創作於二〇年代,2018年於東京Taménaga畫廊〈藤田嗣治回顧展——去世50週年紀念〉展出,畫中帶有古典韻味的側臉毫不掩飾自己追求融入西方社會的強烈訴求,同時卻融入近似東方浮世繪的細膩線條,肌理填入獨具匠心的乳白色,滿載藤田對自身文化的眷戀。畫中女性被賦予近乎完美的理想形態,代表藝術家對細節的一絲不苟,是藤田嗣治在此階段內心兩種文化和諧相處與緊密結合的最有力見證。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成就了創作初期的藤田嗣治,它在藝術家內心的地位已逐漸昇華,無法用世俗中何為「異鄉」的評判標準來衡量。

至暗年代,築內心舞台

1929年,藤田嗣治由巴黎前往日本舉辦個展,翌年為尋求更廣闊的藝術造詣輾轉美國、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與中國,期間雖有短暫地返回巴黎,但因二戰的爆發最終回到日本長居直至戰爭結束。三〇年代初的這場世界周遊,對於藤田而言是眼界上的開拓,旅途當中藤田以創作肖像畫為生,《路易斯・亞雷克肖像》(拍品編號735)與《貴婦肖像》(拍品編號734)便為這段旅途之成果,藝術家受到到拉美文化的影響,畫作中開始初顯豐富色階運用之端倪,顯得更有活力。而在此之後,戰爭的硝煙愁雲慘霧開始在全球擴散,並未涉險一戰的藤田此次未能逃脫,被捲入其中,從此往後的近十年中,他看盡生命之脆弱與戰爭的險惡,以旁觀者的身份於其中困頓、掙扎、徬徨,雖身在故鄉,內心卻始終處於一種流浪的狀態。

也正是這段至暗的經歷,讓藤田嗣治明確了戰後創作與生活的方向,正如卡繆在小說《異鄉人》中賦予男主角莫梭的孤絕境況,異鄉人這一身份如同一種不滅的生存信念,對於常年在兩種文化、地理間雙重流浪的藤田,從孕育自己的東方土地到日後落葉生根的巴黎之間,流浪的狀態是無可改變的境況,只有創作是唯一的棲居之所,心安之處是吾鄉。五〇年代,藤田重返巴黎後,為了走出戰爭的陰霾,天真浪漫的少女與孩童成為了他此時生命的寄託:《溫柔夢鄉》(拍品編號727)與《睡美人》(拍品編號731)中安然入睡的柔情;《窗台上的少女》(拍品編號740)與《少女雙姝》(拍品編號747)中可愛嬌俏的少女神情;《小女僕》(拍品編號728)、《拿麵包和零錢包的少女》(拍品編號729)中充滿生活氣息的氛圍;《玩伴》(拍品編號748)中靈動喧鬧的孩童。其中《窗台上的少女》為藤田五〇年代孩童主題經典油畫,在人物的精心勾勒外,背景中窗外的白雲藍天無疑是藝術家晚年豁達心境的映射;《菲莉希雅·布魯曼托肖像(1957年首稿)》(拍品編號730)為藤田嗣治為著名猶太裔波蘭女鋼琴家及作曲家菲莉希雅·布魯曼托專門繪製的肖像畫手稿,畫中以細緻的筆觸精確地勾勒出了這位二十世紀上半葉為數不多的女性職業鋼琴演奏家之一,其油畫版本現藏於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Tel Aviv Museum of Art),本作歷史重要性可見一斑;紙本作品《博馬鈴薯的女孩》(拍品編號746)則是晚拍中《小廚師》(拍品編號1026)的素描原稿,佐證藝術家起稿時的認真細緻。

人物肖像畫之外,藤田嗣治更搭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真實生活的敘事舞台,《萊斯科尼,菲尼斯泰爾》(拍品編號738)與《阿維尼翁新城》(拍品編號739)見證其晚年田園牧歌的恬淡心態;《薔薇》(拍品編號732)映射其生活中浪漫的洗禮;《咖啡館》(拍品編號745)與《流浪漢》(拍品編號744)則細緻地描繪浮生百態,在Sylvie Buisson出版的藝術家全集中均能找到與這兩幅作品對應的油畫原作,可見其雖為紙本,但構思完整和描繪精良的程度較其油畫版本可謂難較高下。藤田嗣治在現實世界的複雜之中,緊貼真實的生活感受,沉浸其中,體悟迸發的真情實感,這是他生命的意義所在。

宗教新生,心向無界

藤田嗣治的宗教作品最早出現在二〇年代,著名評論家安德烈.華諾也就是首個提出「巴黎畫派」的評論家安德烈·華諾已經指出:「藤田嗣治的天主教畫作,誰能夠預想的到?最奇特的,是他畫像所表現出的強烈信仰感受」。藝術家歷經戰火洗禮、五〇年代重歸巴黎後,宗教創作再度成為他的創作重心,這是他追隨現實生活感受下的必然結果,本專題中《母與子》(拍品編號741)即在此時代背景下誕生。畫中沿用中世紀繪畫中常見的金箔為底,彰顯宗教人物的聖靈;恰逢二十世紀初年奧匈帝國畫家克里姆特的金箔繪畫風靡一時,這種貫穿古今的藝術形式,在藤田筆下步入了現代繪畫之門。畫中慈祥的聖母表情柔和,懷抱聖童,親密而溫馨,富於生活中母子間的真實氣息,在此生活氣息與宗教聖靈完美融合,映射出源源不斷的生之力量。

2017年香港蘇富比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藤田嗣治的金箔宗教作品《岩間聖母》(46.2 x 38.2 cm)以8,500,000港幣之高價落錘,足見本畫珍貴的市場價值。從藝術價值的角度看來,本畫不僅代表藤田嗣治對宗教的無限敬仰,更為戰後迷途徬徨、無處容身的靈魂指明了方位與前進的勇氣,它是藝術家從流離異鄉去往心向永恆的有力見證,因為真正的救贖,並不是廝殺後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註:Sylvie Buisson已為本作提供認證,此作將收錄於Sylvie Buisson即將出版之〈藤田嗣治全集—第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