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
關紫蘭 | 彈曼陀鈴琴的女子
估價
300,000 - 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彈曼陀鈴琴的女子
- 一九四〇年代作
- 水粉紙本
- 27 x 37.5 cm; 10 ⅝ x 14 ¾ in.
款識紫蘭 藝術家鈐印(右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關紫蘭 1903 – 1985〉CANS藝術新聞編輯團隊編(台北,華藝文化,二〇一二年),圖版47,84至85頁
〈CANS藝術新聞二〇一二年八月〉(台北,華藝文化,二〇一二年),130至131頁
〈CANS藝術新聞二〇一二年八月〉(台北,華藝文化,二〇一二年),130至131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民國絕代閨秀畫家——關紫蘭 關紫蘭素有「中國閨秀油畫家」的美譽,與同年代的潘玉良、方君璧、蔡威廉、丘堤與孫多慈並稱為「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曾留學日本的她用筆豪放、造型寫意,畫中時常透現一種時代新女性的剛柔並濟,專屬關氏閨秀的東方韻味,構成了民國時期「洋為中用」的實驗性創作風貌。承接本季登臨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之三件油畫作品《少女》(拍品編號1028)、《春之聲(小提琴)》(拍品編號1029)和《林溪垂釣》(拍品編號1030),日拍將呈獻一系列源自重要私人收藏之關紫蘭珍稀作品,完整地展現藝術家各個時期的風格發展、各種媒材的靈活運用,以至各類主題的慧眼構思,讓藏家們一窺這位民國絕代閨秀畫家的風采全貌。
動人自傳:論時代女性之覺醒
「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越是要體現中國女性的端莊,我不害怕,因為我是中國女人。」
關紫蘭
關紫蘭天生麗質,素來以優雅知性的形象深得人心,她喜愛到影樓拍照留下倩影,相中的她總是以一襲旗袍示人,既體現時髦的品味,又散發養尊處優的氣息,名門閨秀的氣質確實非凡。在創作中,關紫蘭亦喜以自己的形象入畫,誕下了一系列顛覆當時社會觀念的自畫像,誠然是民國新時代女性的最佳寫照。
創於四〇年代的水粉紙本作品《彈曼陀鈴琴的女子》(拍品編號716),呈現一位微垂眼簾、手撫曼陀鈴琴的優雅女子,比對晚拍的《少女》和關紫蘭此時期的美麗玉照,那熟悉的旗袍、齊整的烏髮、講究的珠飾,一眼便知那是畫家本人,而她身旁玲瓏可愛的女孩便是關紫蘭的女兒。關紫蘭於此作以自己為靈感繆斯,反映了當時社會女性的覺醒,憑藉畫筆建構富有個性的自我寫照,衝破中國女性自古以外被動的形象,寫下好比身後瓶花燦爛的動人自傳。在溫馨甜美的場景中,畫中伊人風韻別緻,在女孩的陪伴下,她輕柔地彈撥琴弦,樂曲韻致象徵式地融入了牆紙、襯衣、桌布上,而幻化成靈動的紋案與符號,讓整體畫面也充盈著律動感。從晚拍的《春之聲(小提琴)》到日拍《彈曼陀鈴琴的女子》,都可見關紫蘭尤其衷於以音樂入畫,完美展現她身為貴族名媛對琴棋書畫的廣泛涉獵,閨秀之氣滲透畫面。
《自畫像(側面)》(拍品編號723)創於同期,畫中不見關紫蘭筆下富有野獸派色彩的熱烈奔放,而是以含蓄、委婉的寫實方式勾勒側面半身像,精準的線條盡顯關紫蘭紮實的素描功底。在老練沉著的用筆之間,臉龐特徵的刻畫非常自然,肌膚、頭髮彷如觸手可及,而畫中人稍微低頭的神韻超然,千金一笑,傾國傾城。
質樸靜物:探現代生活之美學
最真摯的藝術從來都是源自當下生活,藝術家從身邊物象提煉靈感,讓觀者能夠透過獨特的視角發現美的所在,同時欣賞筆者的品味情趣。關紫蘭貴為望族名媛,生活無憂,卻從不招搖或炫耀;靜物畫是她的創作主軸,而作品往往瀰漫著樸實無華的質感,細味之下才發覺一種從容華貴的氣質早已栽於畫面,在看似平凡的主題裡透露著不凡的精神內涵,惹人憧憬民國千金高雅閒淡的生活日常。
本次日派登場的五件靜物畫,創作時期橫跨三〇至六〇年代,一覽之下即可見關紫蘭的前後風格迴異:早年作品如《女孩與花》(拍品編號717)、《向日葵》(拍品編號718)和《有魚的靜物(鱖魚)》(拍品編號720)中,造型大膽寫意、筆觸豪放靈動,畫風能追溯至她自日本留學時期所吸納的表現主義,《向日葵》尤其富有梵高筆下向日葵那般熱情朝氣,落筆的粗獷與主題的溫潤共存一畫,動靜互為、虛實相生,體現這位閨秀畫家剛柔並濟之精湛技法;而後期的《靜物》(拍品編號719)和《靜物》(拍品編號721)分別以水彩及油彩所作,兩作中均可見昔日恣意灑脫的手法,已被另一種細膩又嚴謹的寫實風格所取代,依循自然的描繪更顯得心應手,同時映照著關紫蘭此時的處世心態已臻昇華之境,心無旁騖,妙筆生花。
靜物是經典的西方繪畫題材,關紫蘭一方面注重運用西方技法,同時亦強調畫中所牽引的中國傳統文化意涵,譬如《有魚的靜物(鱖魚)》裡的蘋果與圓案諧音「平安」、葡萄喻多籽,而兩尾鮮魚奉上桌面則寄語「年年有餘」,畫中豐盈雅致的選材與傳統國畫的花果清供圖意趣相通,接引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如此的審美意趣,在六〇年代的《靜物》油畫裡更推進一步,水果與蔬菜散落滿桌,一派祥和的景象,處處洋溢著盎然生機。關紫蘭一生淡泊名利,經歷過數十載的社會動盪後,更堅信家庭的平淡富足的重要性,盼在自己所專長的繪畫裡,表達對永恆平安的純摯願望。
關紫蘭曾作一幅名為《娃娃與劍蘭》的油畫作品,該畫中的金髮洋裝娃娃與本次上拍之水彩作品《女孩與花》互相呼應,由此可見《女孩與花》裡的女孩形象應是取材自同一處;前作裡的娃娃只如蘭花一般高,而在本作中,關紫蘭卻將小女孩放大,並放諸花布圓桌和小瓶花旁,營造一個與真人比例相約的構圖佈局,頗見超現實主義的意味,實屬關紫蘭創作中罕見的視覺效果。
雲淡風輕:尋生命本質之極致
二、三〇年代,關紫蘭習慣從自己身邊的人物與環境裡尋找靈感,創作以肖像與靜物畫居多,而四〇年代以後,時值抗日戰爭,激起了關紫蘭愛國憂民的濃烈情感,因而拉闊了她在創作上的視野,畫中更多呈現了祖國的美好山河與城市的繁榮景色,《公園泛舟》(拍品編號722)即為經典。《公園泛舟》取景自距離關紫蘭寓所不遠的虹口公園,自關氏一家在四〇年代末搬到上海虹口區起,該處便成為了藝術家最喜歡去寫生、度暇的優美勝景。一眾遊人成雙成對地浸淫於夏日的氛圍裡,前景的嫣紅鮮花爭芳吐豔,遠處的春水碧波粼粼,讓人聯想到印象派莫內筆下的池塘景象。如此極富詩情畫意的佈局,不僅顯露關紫蘭嫻熟的繪畫技法,亦寄託著她對生活的滿腔熱情。文革以後,關紫蘭便封筆不再畫畫,尤顯六〇年代作品的珍貴,純淨如斯的風光,恍如隔世。
動人自傳:論時代女性之覺醒
「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越是要體現中國女性的端莊,我不害怕,因為我是中國女人。」
關紫蘭
關紫蘭天生麗質,素來以優雅知性的形象深得人心,她喜愛到影樓拍照留下倩影,相中的她總是以一襲旗袍示人,既體現時髦的品味,又散發養尊處優的氣息,名門閨秀的氣質確實非凡。在創作中,關紫蘭亦喜以自己的形象入畫,誕下了一系列顛覆當時社會觀念的自畫像,誠然是民國新時代女性的最佳寫照。
創於四〇年代的水粉紙本作品《彈曼陀鈴琴的女子》(拍品編號716),呈現一位微垂眼簾、手撫曼陀鈴琴的優雅女子,比對晚拍的《少女》和關紫蘭此時期的美麗玉照,那熟悉的旗袍、齊整的烏髮、講究的珠飾,一眼便知那是畫家本人,而她身旁玲瓏可愛的女孩便是關紫蘭的女兒。關紫蘭於此作以自己為靈感繆斯,反映了當時社會女性的覺醒,憑藉畫筆建構富有個性的自我寫照,衝破中國女性自古以外被動的形象,寫下好比身後瓶花燦爛的動人自傳。在溫馨甜美的場景中,畫中伊人風韻別緻,在女孩的陪伴下,她輕柔地彈撥琴弦,樂曲韻致象徵式地融入了牆紙、襯衣、桌布上,而幻化成靈動的紋案與符號,讓整體畫面也充盈著律動感。從晚拍的《春之聲(小提琴)》到日拍《彈曼陀鈴琴的女子》,都可見關紫蘭尤其衷於以音樂入畫,完美展現她身為貴族名媛對琴棋書畫的廣泛涉獵,閨秀之氣滲透畫面。
《自畫像(側面)》(拍品編號723)創於同期,畫中不見關紫蘭筆下富有野獸派色彩的熱烈奔放,而是以含蓄、委婉的寫實方式勾勒側面半身像,精準的線條盡顯關紫蘭紮實的素描功底。在老練沉著的用筆之間,臉龐特徵的刻畫非常自然,肌膚、頭髮彷如觸手可及,而畫中人稍微低頭的神韻超然,千金一笑,傾國傾城。
質樸靜物:探現代生活之美學
最真摯的藝術從來都是源自當下生活,藝術家從身邊物象提煉靈感,讓觀者能夠透過獨特的視角發現美的所在,同時欣賞筆者的品味情趣。關紫蘭貴為望族名媛,生活無憂,卻從不招搖或炫耀;靜物畫是她的創作主軸,而作品往往瀰漫著樸實無華的質感,細味之下才發覺一種從容華貴的氣質早已栽於畫面,在看似平凡的主題裡透露著不凡的精神內涵,惹人憧憬民國千金高雅閒淡的生活日常。
本次日派登場的五件靜物畫,創作時期橫跨三〇至六〇年代,一覽之下即可見關紫蘭的前後風格迴異:早年作品如《女孩與花》(拍品編號717)、《向日葵》(拍品編號718)和《有魚的靜物(鱖魚)》(拍品編號720)中,造型大膽寫意、筆觸豪放靈動,畫風能追溯至她自日本留學時期所吸納的表現主義,《向日葵》尤其富有梵高筆下向日葵那般熱情朝氣,落筆的粗獷與主題的溫潤共存一畫,動靜互為、虛實相生,體現這位閨秀畫家剛柔並濟之精湛技法;而後期的《靜物》(拍品編號719)和《靜物》(拍品編號721)分別以水彩及油彩所作,兩作中均可見昔日恣意灑脫的手法,已被另一種細膩又嚴謹的寫實風格所取代,依循自然的描繪更顯得心應手,同時映照著關紫蘭此時的處世心態已臻昇華之境,心無旁騖,妙筆生花。
靜物是經典的西方繪畫題材,關紫蘭一方面注重運用西方技法,同時亦強調畫中所牽引的中國傳統文化意涵,譬如《有魚的靜物(鱖魚)》裡的蘋果與圓案諧音「平安」、葡萄喻多籽,而兩尾鮮魚奉上桌面則寄語「年年有餘」,畫中豐盈雅致的選材與傳統國畫的花果清供圖意趣相通,接引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如此的審美意趣,在六〇年代的《靜物》油畫裡更推進一步,水果與蔬菜散落滿桌,一派祥和的景象,處處洋溢著盎然生機。關紫蘭一生淡泊名利,經歷過數十載的社會動盪後,更堅信家庭的平淡富足的重要性,盼在自己所專長的繪畫裡,表達對永恆平安的純摯願望。
關紫蘭曾作一幅名為《娃娃與劍蘭》的油畫作品,該畫中的金髮洋裝娃娃與本次上拍之水彩作品《女孩與花》互相呼應,由此可見《女孩與花》裡的女孩形象應是取材自同一處;前作裡的娃娃只如蘭花一般高,而在本作中,關紫蘭卻將小女孩放大,並放諸花布圓桌和小瓶花旁,營造一個與真人比例相約的構圖佈局,頗見超現實主義的意味,實屬關紫蘭創作中罕見的視覺效果。
雲淡風輕:尋生命本質之極致
二、三〇年代,關紫蘭習慣從自己身邊的人物與環境裡尋找靈感,創作以肖像與靜物畫居多,而四〇年代以後,時值抗日戰爭,激起了關紫蘭愛國憂民的濃烈情感,因而拉闊了她在創作上的視野,畫中更多呈現了祖國的美好山河與城市的繁榮景色,《公園泛舟》(拍品編號722)即為經典。《公園泛舟》取景自距離關紫蘭寓所不遠的虹口公園,自關氏一家在四〇年代末搬到上海虹口區起,該處便成為了藝術家最喜歡去寫生、度暇的優美勝景。一眾遊人成雙成對地浸淫於夏日的氛圍裡,前景的嫣紅鮮花爭芳吐豔,遠處的春水碧波粼粼,讓人聯想到印象派莫內筆下的池塘景象。如此極富詩情畫意的佈局,不僅顯露關紫蘭嫻熟的繪畫技法,亦寄託著她對生活的滿腔熱情。文革以後,關紫蘭便封筆不再畫畫,尤顯六〇年代作品的珍貴,純淨如斯的風光,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