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543
  • 2543

弘曆 1711-1799 | 《涇清渭濁紀實》手稿本及修訂本

估價
4,000,000 - 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涇清渭濁紀實》手稿本及修訂本
  • 水墨與硃砂紙本 共三折
  • 尺寸不一
釋文: (一)《涇清渭濁紀實》 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嘗不韙其言。蓋彼以隱居放言之人則可,稽古考經段人己不可,而況作君師、司政治者乎!故於敕幾熙績,必不肯置疑似兩可其間,而杵考經稽古,始必求其至當。近賦《心鏡》詩,因用《邶風》「涇清渭濁」事,以詩義觀之,則涇清渭濁也,而《朱》註則以為渭清汪濁,大失經義。夫以者何?因也。「涇以渭濁」可知涇本清,而因渭濁,如左以右累,是左者因,右而受累;賢以邪累,是賢者因邪而受累也;伊洛以河渾,是伊洛本澄,入黃河而為渾流也。如是者,原不可僂指數,而朱子則讀書明理,何乃顛倒涇渭之清濁。一至此乎?然此非獨朱子誤也,蓋鄭康成《箋》本謂「涇清渭濁」(鄭《箋》云:「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是康成明言渭濁,不言涇濁,其以為涇清。可知自唐陸德明、孔穎達諸人因之沿訛,而經義遂失。)自唐時,始因誤觧鄭《箋》而顛倒其說。其後入主出奴,紛如聚訟,益不可考。朱子因訛傳訛,後人更不敢議其非。余細繹以字之義,定當為涇之清因渭而濁為是。然余亦不肯遂以為是,爰命陝西巡撫秦承恩,身至二河,自甘省入陝省之源,辨其清濁。今據具摺貼說呈覽,實涇清渭濁,於是余之疑始解而心始安。因命附錄承恩之摺於後,以誌其詳。設有人議承恩遵旨為遷就曲說者,可親至承恩所至,二河自甘省入陝省之源視之,則是非顛倒立辨,朕當治承恩之罪,不怙過也。 臣秦承恩上言莫有知其非者我。 皇上萬幾於暇,偶一指示,遂正千古相傳之誤,臣學殖淺陋,無能仰贊高深,紬繹再三,不勝欽服所有。臣查看過涇渭二水合流處,所實在涇清渭濁情形,謹繪圖貼說,恭呈御覽,謹奏。 (二)《附錄》 讀書明理豈易言哉!適書此卷,至鄭《箋》云:「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句,恍然有悟,設如於渭字下増一「而」字,或以有字易為「入」字,明曰「涇水以入渭,故見渭而濁」,何等直截?則其本意易明,亦無唐宋以來之紛,如聚訟矣!千載注疏家似此者亦多矣!豈能一一正之?擲筆囅然附錄於此。

出版

著錄:
1. 《御製文三集》,卷十四,頁3-10
2. 《欽定國子監志》,卷三十八,頁8-10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萬幾餘暇,注疏勘正
《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詩》本句原為指涇渭二水之間一清一濁,而交會處,清濁分明,亦是後人「涇渭分明」云云之由來。而後著名注書家紛對此句釋義並附加寓意,諸如鄭玄之鄭《箋》、毛氏父子之毛《詩》、孔穎達之《五經正義》、朱子之《詩經集傳》等各朝大儒著作。至乾隆帝讀書時,心中疑惑,並決心不從陶潛「讀書不求甚解」,命時任陝西巡撫之秦承恩實地勘查而得此「涇清渭濁」論,並釋疑訛傳由來。實是鄭《箋》本應為正確,卻語意不明,原「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句,若添二字明曰「涇水以入渭,故見渭而濁」,即清晰明白,而後學者以鄭本為圭臬,導致千年來學界錯認,至乾隆始勘正此錯,後並於《附錄》感嘆:「千載注疏家似此者亦多矣!豈能一一正之?」

理證義明,勒石緙繡
自證「涇清渭濁」論,乾隆於五十五年命大臣董誥繪圖並正書《涇清渭濁圖》手卷,御題引首「考經訂誤」,作御製詩《西安巡撫秦承恩覆奏「涇清渭濁」實據詩以誌事一韻二首》於前,落款「乾隆庚戊季春御筆」;中董誥依序抄錄《涇清渭濁紀實》、《附錄》及《秦承恩摺》並落款「乾隆庚戊季春月臣董誥奉敕敬書」;後附董誥繪《經清渭濁圖》一幀,落款「臣董誥恭畫」。全卷鈐「八徵耄念之寶」(四次)、「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自強不息」、「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避暑山莊」等重要印璽,並於完成後命勒石(圖一)、緙繡(圖二)傳世,拓本今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緙繡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可見乾隆對己「萬幾餘暇,注疏勘正」之重視及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