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7
喬治・康多 | 邁克爾·弗林錯位表現主義肖像
估價
8,000,000 - 1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喬治・康多
- 邁克爾·弗林錯位表現主義肖像
- 款識George Condo,2017(作品背面)
- 壓克力、油彩、顏料棒及金色金屬漆於亞麻布
- 165.1 x 147 公分,65 x 58 英寸
- 2017年作
來源
倫敦,Sprüth Magers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這就是我所說的人造現實主義。我所做的就是,嘗試把角色一連串的思想同時表現出來——歇斯底里、高興、悲傷、絕望。如果你同時看到這些元素,那就是我通過藝術希望傳遞給你的。」
喬治·康多
《邁克爾·弗林錯位表現主義肖像》是一片線條與色彩組成的混景,是藝術家喬治·康多最極致的表現:肖像畫傳統備受尊重,卻在此被輾碎破滅,不僅涉及人類心理無盡分散的複雜片段,也有當今世界自相矛盾的分裂情況。康多保留了肖像這個題材作為研究載體,為觀者呈現典型的半身像,卻是混亂不堪,五官輪廓、表情碎片、卡通元素和抽象的色塊相互碰撞。「有一刻我發現,肖像的中央焦點不一定是具象的」,康多曾說,「要展示一個角色的實情,不一定要把身軀畫出來」(引自藝術家,A. Bonney撰,<喬治·康多>,《BOMB Magazine》,1992年)。此幅肖像作於2017年,探索全新抽象技法,畫面可見彰顯動作的一條條色帶和金屬色顏料的閃閃亮光。色彩與造形的爆破性構圖令人想起巴布羅·畢加索筆下的立體主義畫風,但畢加索創作分裂的畫面是為了在同一時間呈現不同視角的畫面,而康多則是在表現人類情感千變萬化的複雜性,他將之稱為「心理立體主義」。「這就是我所說的人造現實主義。我所做的就是,嘗試把角色一連串的思想同時表現出來——歇斯底里、高興、悲傷、絕望。」藝術家解釋道。「如果你同時看到這些元素,那就是我通過藝術希望傳遞給你的。」(引自藝術家,Stuart Jeffries撰,<喬治·康多:我曾神志若狂,瀕臨死亡>,《衛報》,2014年2月10日,網上)
康多在八十年代以二十三歲的初犢之齡在紐約藝壇嶄露頭角,同期大師還有凱斯·哈林及尚·米榭·巴斯基亞。跟哈林及巴斯基亞一樣,康多在八十年代積極提倡一種結合具象及抽象風格的具象繪畫新形式。康多從迥異的風格汲取靈感──從安格爾及維拉斯蓋茲,到畢加索、馬蒂斯及沃荷,並融入卡通及漫畫等流行文化元素,將大量藝術史料化為己用,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像語彙,自成一派宗師。他其後奠立「人造現實主義」和「心理立體主義」,作為他混合藝術史影響的定義,尤其是古典油畫主題與扭曲的立體主義幾何視覺的融合。憑藉一系列扣人心弦、卻又奇異荒誕的肖像創作,康多在世紀之交躋身當代傑出具象畫家之列;他透過抽象視角,試探和改變傳統具象表現手法,對當今一整代藝術家影響深遠。
此作出自2017年,標示了從2008年起的《素描油畫》系列延伸出的探索新方向。康多進一步深入研習上世紀中的藝術運動,找尋靈感,融入傑克森·波拉克和威廉·德庫寧的創作技法,還有瓦西里·康丁斯基鮮明抽象畫幅中的幾何構圖。「如果要我感受到自己與每個藝術家之間的區別,唯一辦法就是通過讓每個藝術家成為我自己」康多講到(同上)。藝術家在此作背景部分彰顯了精湛的即興技法,對顏料掌握自如,加上橫掃揮舞的動態,賦予畫面變化無常的動感力量。此畫構圖並非完全抽象,介乎具象的邊緣位置,似有似無的臉龐時而浮現,時而退去,畫幅表面還可見急促的金色顏料點點閃爍。此幅混合媒材畫作豐富多元,重新以一種玩笑荒誕的新場景融入藝術史學借鑑,即是重振,亦是在幽默地暗中顛覆古典肖像畫傳統。康多通過作品向二十世紀動作繪畫藝術家致敬,並把該系列充滿動感的活潑作品稱之為「動作派肖像」。
康多的獨特風格不僅來自他對藝術的深厚知識,還有他淵博的音樂學問。藝術家曾在麻州大學羅威爾分校學習藝術史和樂理,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紐約東村藝壇的全盛時期,康多曾屬於一個名為「The Girls」的朋克樂團,在1979年與尚·米榭·巴斯基亞的實驗樂團「Gray」同台演出。此作品充滿韻律和重複性,源於康多自發自信的即興創作,見證了其音樂根基。此作品既風趣又諷刺,既創新又懷舊,完好展現了康多對藝術的追求。喬治·康多:我曾神志若狂,瀕臨死亡>喬治·康多>
喬治·康多
《邁克爾·弗林錯位表現主義肖像》是一片線條與色彩組成的混景,是藝術家喬治·康多最極致的表現:肖像畫傳統備受尊重,卻在此被輾碎破滅,不僅涉及人類心理無盡分散的複雜片段,也有當今世界自相矛盾的分裂情況。康多保留了肖像這個題材作為研究載體,為觀者呈現典型的半身像,卻是混亂不堪,五官輪廓、表情碎片、卡通元素和抽象的色塊相互碰撞。「有一刻我發現,肖像的中央焦點不一定是具象的」,康多曾說,「要展示一個角色的實情,不一定要把身軀畫出來」(引自藝術家,A. Bonney撰,<喬治·康多>,《BOMB Magazine》,1992年)。此幅肖像作於2017年,探索全新抽象技法,畫面可見彰顯動作的一條條色帶和金屬色顏料的閃閃亮光。色彩與造形的爆破性構圖令人想起巴布羅·畢加索筆下的立體主義畫風,但畢加索創作分裂的畫面是為了在同一時間呈現不同視角的畫面,而康多則是在表現人類情感千變萬化的複雜性,他將之稱為「心理立體主義」。「這就是我所說的人造現實主義。我所做的就是,嘗試把角色一連串的思想同時表現出來——歇斯底里、高興、悲傷、絕望。」藝術家解釋道。「如果你同時看到這些元素,那就是我通過藝術希望傳遞給你的。」(引自藝術家,Stuart Jeffries撰,<喬治·康多:我曾神志若狂,瀕臨死亡>,《衛報》,2014年2月10日,網上)
康多在八十年代以二十三歲的初犢之齡在紐約藝壇嶄露頭角,同期大師還有凱斯·哈林及尚·米榭·巴斯基亞。跟哈林及巴斯基亞一樣,康多在八十年代積極提倡一種結合具象及抽象風格的具象繪畫新形式。康多從迥異的風格汲取靈感──從安格爾及維拉斯蓋茲,到畢加索、馬蒂斯及沃荷,並融入卡通及漫畫等流行文化元素,將大量藝術史料化為己用,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像語彙,自成一派宗師。他其後奠立「人造現實主義」和「心理立體主義」,作為他混合藝術史影響的定義,尤其是古典油畫主題與扭曲的立體主義幾何視覺的融合。憑藉一系列扣人心弦、卻又奇異荒誕的肖像創作,康多在世紀之交躋身當代傑出具象畫家之列;他透過抽象視角,試探和改變傳統具象表現手法,對當今一整代藝術家影響深遠。
此作出自2017年,標示了從2008年起的《素描油畫》系列延伸出的探索新方向。康多進一步深入研習上世紀中的藝術運動,找尋靈感,融入傑克森·波拉克和威廉·德庫寧的創作技法,還有瓦西里·康丁斯基鮮明抽象畫幅中的幾何構圖。「如果要我感受到自己與每個藝術家之間的區別,唯一辦法就是通過讓每個藝術家成為我自己」康多講到(同上)。藝術家在此作背景部分彰顯了精湛的即興技法,對顏料掌握自如,加上橫掃揮舞的動態,賦予畫面變化無常的動感力量。此畫構圖並非完全抽象,介乎具象的邊緣位置,似有似無的臉龐時而浮現,時而退去,畫幅表面還可見急促的金色顏料點點閃爍。此幅混合媒材畫作豐富多元,重新以一種玩笑荒誕的新場景融入藝術史學借鑑,即是重振,亦是在幽默地暗中顛覆古典肖像畫傳統。康多通過作品向二十世紀動作繪畫藝術家致敬,並把該系列充滿動感的活潑作品稱之為「動作派肖像」。
康多的獨特風格不僅來自他對藝術的深厚知識,還有他淵博的音樂學問。藝術家曾在麻州大學羅威爾分校學習藝術史和樂理,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紐約東村藝壇的全盛時期,康多曾屬於一個名為「The Girls」的朋克樂團,在1979年與尚·米榭·巴斯基亞的實驗樂團「Gray」同台演出。此作品充滿韻律和重複性,源於康多自發自信的即興創作,見證了其音樂根基。此作品既風趣又諷刺,既創新又懷舊,完好展現了康多對藝術的追求。喬治·康多:我曾神志若狂,瀕臨死亡>喬治·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