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9
阿凡迪 | 太陽之塔,世界博覽會'70,大阪
估價
1,500,000 - 2,5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Affandi
- 太陽之塔,世界博覽會'70,大阪
- 款識:藝術家簽名並紀年1970
- 油畫畫布
- 96 x 129.5 公分;37 1/4 x 51 英寸
出版
薩迦納·蘇彌禪,《阿凡迪,第二冊》,比娜·萊達·布達亞基金會,雅加達, 新加坡藝術館,新加坡,二〇〇七年 , 28頁, 載彩圖, 46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伯樂與遠遊:藝術家之路
印尼藝術家阿凡迪是二十世紀東南亞最大膽前衛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突破傳統,令人一見難忘,印象深刻。阿凡迪自學成才,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直覺來作畫,為作品注入一種無可比擬的原創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印尼藝術以浪漫理想化的「美哉印地」風格為主,阿凡迪則希望呈現出印尼最真實純粹的樣子,色彩鮮明的畫布上既有家鄉的美好面貌,亦不乏其陰暗嚴峻一面。在1954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阿凡迪的參展作品直抒胸臆,在早已自成體系的表現主義領域中另闢蹊徑,得到國際好評。1 阿凡迪以獨特的表現手法譜出一套嶄新的藝術詞彙,無論是藝術創造力和感染力均無與倫比。
今次上拍的作品來自一個顯赫收藏,當中可見藝術家對肖像和風景兩個題材都拿捏自如,每幅畫都洋溢著非凡技藝。《ARI (Affandi, Raka and Iwan)》是阿凡迪作品收藏家 Raka Sumichan 及其兒子的肖像,十分罕見,更難得的是阿凡迪本人也出現在畫中,不僅令本作顯得格外突出,也見證了藝術家與二人的情誼。在阿凡迪的1970年世博會作品系列中,他們之間的情誼仍然可見。當時阿凡迪受 Sumichan 之邀參觀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隨後創造了畫作《太陽之塔》,以鮮明振奮的抽象藝術語言呈現出這座博覽會象徴建築,也成為阿凡迪藝術生涯重要時期的關鍵作品。
《ARI》是阿凡迪對這位如朋友般的贊助人的致敬,也是其眾多豐富作品中最具藝術史學價值的畫作之一。此幅肖像構圖獨特,情感充沛,在藝術家其他作品中脫穎而出。1957年12月31日,阿凡迪坐在Raka Sumichan 生前在泗水的辦公室地上創作本畫。雖然藝術家以一小時快速完成作品的習慣而廣為人知,但這幅作品卻用上了三小時之多,而且在第二天,即1958年1月1日,他再次檢查調整,完成最後的小細節,並簽名紀年1958。如此細膩嚴密的做法與其一貫作風十分不同,更顯《ARI》對藝術家的特殊意義。
本畫的場景設於這位贊助人親切舒適的私人辦公書房內,金黃溫暖的陽光灑落在阿凡迪與 Sumichan 父子身上。畫面黃赭和棕色的樸實色調再次證明藝術家與所畫之人的和諧真摯情感,亦讓觀者融入這段親暱的友誼。Sumichan 安坐在古老的旋轉椅,身邊盡是他收藏的瓷器、書籍和藝術品。他身後的架上放著青瓷,墻另一邊顯著位置則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盤,最右邊的畫幅極似阿凡迪的作品,Sumichan 把阿凡迪的畫作掛在自己的書房內,可見他對藝術家的長期支持。背景可見一疊疊的書籍,前景的紅色桌上擺著一部黑色電話,對面的白蝴蝶蘭正巧垂在小孩上方。房間裡琳瑯滿目的物件讓觀者看到 Sumichan對收藏、植物和文學的愛好,雖然購藏畫作在當時來說仍極少見,甚至受不少人批評,但 Sumichan 目光遠大,早已開始收藏書籍、古董、紡織品、郵票和藝術品。
畫面左下角不起眼位置的人是阿凡迪本人,他與 Sumichan 父子望向別處的目光不同。阿凡迪雙眼直接看向觀者,身體姿態朝向 Sumichan 一家,對他們為自己的藝術事業作出的支持表示肯定。此作亦秉承阿凡迪肖像畫的一貫風格,勾勒面容的每一個筆畫都凝聚了飽滿的力量,彰顯藝術家靈動狂喜的韻律,為原本安靜的書房注入奔放沸騰的張力。
阿凡迪完成《ARI》十餘年後,1970年在 Sumichan 的鼓勵下前往日本大阪。當時整個日本都在關注大阪的世界博覽會,而展會最矚目的象徴建築就是岡本太郎(1911-1996年)設計的巨型雕塑「太陽之塔」。此雕塑共有三張臉,象徴人類和平:代表未來的「黃金之臉」、代表現在的「太陽之臉」和代表過去的「黑色太陽之臉」。當時這件作品近乎迷幻的設計令大眾甚為訝異。阿凡迪以畫作《太陽之塔》表達對藝術家岡本太郎的讚美,以及對該建築物和那放射性藝術效果的欣賞。畫作中太陽之塔呈現漩渦般的黑色和綠色,與建築物本身的紅白色調截然不同,周圍更充溢著博覽會的炫目燈光。阿凡迪憑自己的藝術直覺作畫,不局限於客觀事實,表達當時他面對此建築時的讚歎和震撼。
大阪以及當時的新科技展覽為阿凡迪帶來巨大的文化衝擊,並對其隨後作品影響頗深,藝術家形容自己從「具象表現主義語言」過渡到「視覺性抽象表現主義」2。今次上拍的作品便見證了阿凡迪在表現主義領域的轉變,他成功以輕快跳躍的筆觸捕捉到龐大巨型建築。
此作繪於日間,構圖鮮明活躍,耀眼的淺綠和黃色勾勒出上方的金屬屋頂,展現出世博會上霓虹燈照在金屬表面的效果。阿凡迪習慣用手直接在畫布塗抹顏色,賦予太陽之塔的臉孔深邃情感,彰顯出戲劇化的怒火。旁邊是一樁黑、黃、紅色層層相疊的雕塑,每一筆的弧線都帶動觀者目光向上移動,就像站在地面觀看巨型雕塑時的切身體驗一般。在阿凡迪的緊密筆觸背後,《太陽之塔》蘊藏著盎然動力,彰顯藝術家對新科技的讚歎。
Sumichan由衷喜愛阿凡迪的藝術創作,無法壓抑擁有它們的渴望,甚至在幾十年間每月分期付款購藏其作品。今次上拍的兩幅作品都見證了藝術家與藏家的緊密關係,這份幾十年的深厚友誼一直持續到阿凡迪去世為止,而 Sumichan 也在一年後離世。
阿凡迪憑藉《ARI》刻畫了那位支持自己的人,《太陽之塔》則喚起那個令他成長為真正藝術家的關鍵機遇,以及旅行對其創作的影響。作品中鮮艷色彩的碰撞與結合,恰好彰顯阿凡迪從容自若的藝術風格,以及他處理微妙情感的卓絕技藝。《ARI》和《太陽之塔》都是博物館級別的作品,來源顯赫,不僅訴說著阿凡迪自己的人生故事,也突出藝術家與贊助人間的緊密聯繫,以及成就其藝術事業和鉅作的重要推動力。
[1] 薩迦納·蘇彌禪,《阿凡迪》,雅加達,2007年,頁10
[2] 薩迦納·蘇彌禪,《阿凡迪》,雅加達,2007年,頁30
印尼藝術家阿凡迪是二十世紀東南亞最大膽前衛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突破傳統,令人一見難忘,印象深刻。阿凡迪自學成才,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直覺來作畫,為作品注入一種無可比擬的原創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印尼藝術以浪漫理想化的「美哉印地」風格為主,阿凡迪則希望呈現出印尼最真實純粹的樣子,色彩鮮明的畫布上既有家鄉的美好面貌,亦不乏其陰暗嚴峻一面。在1954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阿凡迪的參展作品直抒胸臆,在早已自成體系的表現主義領域中另闢蹊徑,得到國際好評。1 阿凡迪以獨特的表現手法譜出一套嶄新的藝術詞彙,無論是藝術創造力和感染力均無與倫比。
今次上拍的作品來自一個顯赫收藏,當中可見藝術家對肖像和風景兩個題材都拿捏自如,每幅畫都洋溢著非凡技藝。《ARI (Affandi, Raka and Iwan)》是阿凡迪作品收藏家 Raka Sumichan 及其兒子的肖像,十分罕見,更難得的是阿凡迪本人也出現在畫中,不僅令本作顯得格外突出,也見證了藝術家與二人的情誼。在阿凡迪的1970年世博會作品系列中,他們之間的情誼仍然可見。當時阿凡迪受 Sumichan 之邀參觀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隨後創造了畫作《太陽之塔》,以鮮明振奮的抽象藝術語言呈現出這座博覽會象徴建築,也成為阿凡迪藝術生涯重要時期的關鍵作品。
《ARI》是阿凡迪對這位如朋友般的贊助人的致敬,也是其眾多豐富作品中最具藝術史學價值的畫作之一。此幅肖像構圖獨特,情感充沛,在藝術家其他作品中脫穎而出。1957年12月31日,阿凡迪坐在Raka Sumichan 生前在泗水的辦公室地上創作本畫。雖然藝術家以一小時快速完成作品的習慣而廣為人知,但這幅作品卻用上了三小時之多,而且在第二天,即1958年1月1日,他再次檢查調整,完成最後的小細節,並簽名紀年1958。如此細膩嚴密的做法與其一貫作風十分不同,更顯《ARI》對藝術家的特殊意義。
本畫的場景設於這位贊助人親切舒適的私人辦公書房內,金黃溫暖的陽光灑落在阿凡迪與 Sumichan 父子身上。畫面黃赭和棕色的樸實色調再次證明藝術家與所畫之人的和諧真摯情感,亦讓觀者融入這段親暱的友誼。Sumichan 安坐在古老的旋轉椅,身邊盡是他收藏的瓷器、書籍和藝術品。他身後的架上放著青瓷,墻另一邊顯著位置則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盤,最右邊的畫幅極似阿凡迪的作品,Sumichan 把阿凡迪的畫作掛在自己的書房內,可見他對藝術家的長期支持。背景可見一疊疊的書籍,前景的紅色桌上擺著一部黑色電話,對面的白蝴蝶蘭正巧垂在小孩上方。房間裡琳瑯滿目的物件讓觀者看到 Sumichan對收藏、植物和文學的愛好,雖然購藏畫作在當時來說仍極少見,甚至受不少人批評,但 Sumichan 目光遠大,早已開始收藏書籍、古董、紡織品、郵票和藝術品。
畫面左下角不起眼位置的人是阿凡迪本人,他與 Sumichan 父子望向別處的目光不同。阿凡迪雙眼直接看向觀者,身體姿態朝向 Sumichan 一家,對他們為自己的藝術事業作出的支持表示肯定。此作亦秉承阿凡迪肖像畫的一貫風格,勾勒面容的每一個筆畫都凝聚了飽滿的力量,彰顯藝術家靈動狂喜的韻律,為原本安靜的書房注入奔放沸騰的張力。
阿凡迪完成《ARI》十餘年後,1970年在 Sumichan 的鼓勵下前往日本大阪。當時整個日本都在關注大阪的世界博覽會,而展會最矚目的象徴建築就是岡本太郎(1911-1996年)設計的巨型雕塑「太陽之塔」。此雕塑共有三張臉,象徴人類和平:代表未來的「黃金之臉」、代表現在的「太陽之臉」和代表過去的「黑色太陽之臉」。當時這件作品近乎迷幻的設計令大眾甚為訝異。阿凡迪以畫作《太陽之塔》表達對藝術家岡本太郎的讚美,以及對該建築物和那放射性藝術效果的欣賞。畫作中太陽之塔呈現漩渦般的黑色和綠色,與建築物本身的紅白色調截然不同,周圍更充溢著博覽會的炫目燈光。阿凡迪憑自己的藝術直覺作畫,不局限於客觀事實,表達當時他面對此建築時的讚歎和震撼。
大阪以及當時的新科技展覽為阿凡迪帶來巨大的文化衝擊,並對其隨後作品影響頗深,藝術家形容自己從「具象表現主義語言」過渡到「視覺性抽象表現主義」2。今次上拍的作品便見證了阿凡迪在表現主義領域的轉變,他成功以輕快跳躍的筆觸捕捉到龐大巨型建築。
此作繪於日間,構圖鮮明活躍,耀眼的淺綠和黃色勾勒出上方的金屬屋頂,展現出世博會上霓虹燈照在金屬表面的效果。阿凡迪習慣用手直接在畫布塗抹顏色,賦予太陽之塔的臉孔深邃情感,彰顯出戲劇化的怒火。旁邊是一樁黑、黃、紅色層層相疊的雕塑,每一筆的弧線都帶動觀者目光向上移動,就像站在地面觀看巨型雕塑時的切身體驗一般。在阿凡迪的緊密筆觸背後,《太陽之塔》蘊藏著盎然動力,彰顯藝術家對新科技的讚歎。
Sumichan由衷喜愛阿凡迪的藝術創作,無法壓抑擁有它們的渴望,甚至在幾十年間每月分期付款購藏其作品。今次上拍的兩幅作品都見證了藝術家與藏家的緊密關係,這份幾十年的深厚友誼一直持續到阿凡迪去世為止,而 Sumichan 也在一年後離世。
阿凡迪憑藉《ARI》刻畫了那位支持自己的人,《太陽之塔》則喚起那個令他成長為真正藝術家的關鍵機遇,以及旅行對其創作的影響。作品中鮮艷色彩的碰撞與結合,恰好彰顯阿凡迪從容自若的藝術風格,以及他處理微妙情感的卓絕技藝。《ARI》和《太陽之塔》都是博物館級別的作品,來源顯赫,不僅訴說著阿凡迪自己的人生故事,也突出藝術家與贊助人間的緊密聯繫,以及成就其藝術事業和鉅作的重要推動力。
[1] 薩迦納·蘇彌禪,《阿凡迪》,雅加達,2007年,頁10
[2] 薩迦納·蘇彌禪,《阿凡迪》,雅加達,2007年,頁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