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3
關良 | 宋江與閻婆惜
估價
260,000 - 35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Guan Liang
- 宋江與閻婆惜
- 彩墨紙本
- 68 x 35 cm; 26 ¾ x 13 ¾ in.
款識藝術家鈐印(右上)關良 藝術家鈐印(右下)別人並不愛你,你偏要賣你的老氣。我實在不高興宋江,他並不英雄,也不俠義,徹頭徹尾就是個假仁假義、欺己欺人的浪子。題良公畫宋江與閻婆媳,卅年冬,郭沫若。郭沫若鈐印(左上)
來源
關漢興舊藏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CANS藝術新聞 二〇〇六年一月96號〉鄭乃銘編(台北,華藝文化,二〇〇六年),59頁
〈關良 1900 – 1986〉CANS藝術新聞編輯團隊編(台北,華藝文化,二〇一二年),封面、105頁
〈關良 1900 – 1986〉CANS藝術新聞編輯團隊編(台北,華藝文化,二〇一二年),封面、105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關良與林風眠:細談戲劇,大顯高妙 中國甲午戰爭過後,日本維新變法而現代化成功的先例,吸引中國人渡東洋取經,關良即乘此浪潮到日本學習西洋畫,期間所涉獵的現代藝術,以野獸派的畫風基因最為顯著;在一〇年代,新中國成立後即推行「勤工儉學」運動,林風眠隨此系統展開赴歐之旅,先後遊學法國與德國,受到了立體派、表現主義等美學思潮的洗禮。遠赴留學的經歷不僅是兩人藝術發展之關鍵,而且對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格局有了翻雲覆雨的改寫,二人回國以後任教各大院校,啟發無數精英後輩,包括趙無極、吳冠中等高足。所謂知音難覓,他們革新傳統、開拓新風,在現代中國畫壇上的貢獻不相伯仲,私底下亦關係密切,更有所同好:在沉醉京劇的關良推薦下,林風眠很快也迷上這項傳統國粹,兩人經常相約看戲,而延伸至創作之上,戲劇題材是他們的繪畫中之共通點,表現手法則各具特色,各顯其趣。
1925年從東洋回國後,關良就撰寫了一篇關於現代藝術的文章《藝術的還原性》,發表的時候雖早,內裡的一些論點卻為良公畢生受用:「我們認定單純化是現代藝術的頂點,此種作品初時看來,似得很為幼稚。若以精細的眼光觀察下去,就發現構圖的精密、色彩的厚味、筆觸的老練、線條的趣味,並含著偉大的魅力,能把觀眾的心靈都抓住,這就是單純化藝術的價值。」這種貌似稚拙的「單純化」並非指不費功夫,畫家若能以一兩筆便將事物俐落地描寫出來,且不為此省略內容的複雜意味,才算藝術表現的高度所在,正如關良的寫意彩墨,不露雕琢的痕跡,實則深藏匠心。從《悟空戲虎圖》(拍品編號705)、《紅燈記圖》(拍品編號707)、《拾玉觸圖》(拍品編號711),到《鍾馗捉鬼》(拍品編號715),每幅畫皆有一目瞭然的劇目根據,人物造型別出心裁,憑主觀取舍,亦要抉微擇細,各個角色既得神骨,又得性情。京劇之於關良而言,不僅只有作為觀眾的鑑賞眼光,更有粉墨登場的親身經驗,因此他提筆作畫的時候,可謂更忠於舞台造型的準確性。
林風眠所汲取的現代藝術亦有獨立的偏好與理解,德國表現主義尤其對他影響至深,對於關良所推崇的技法單純化未必苟同,對於何謂「現代藝術的頂點」當然也有另一詮釋。以《寶蓮燈》(拍品編號716)為最佳例子,劇目講述三聖母之子沉香巧奪寶蓮燈,劈開蓮花峰救出被困的母親,一家人終得團圓;林風眠畢生偏愛這個主題,似乎是對於年幼時經歷的影射,藉畫作表達和母親分離的切膚之痛、思念之情。對於一生波瀾起伏的林風眠而言,京劇舞台上善惡分明的世界,不禁讓他黯然回首,百般滋味在心頭,戲劇題材逐變成藝術家渲泄内在情绪的鮮明符號。
關良的戲劇人物天真幽默,尤其眼神刻畫最見功夫,以濃墨點睛傳神的技巧最為人稱道;林風眠筆下角色則多以纖細雙眼示人,一股無辜憂鬱的氣質藏於立體主義的外形裡,表達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美。兩位大師同樣借鑒西方現代藝術和中國民間藝術,若將兩人的作品並置而觀之,即可知他們對於文化的吸納都分別帶著個人目光與見解,戲劇題材乃至中國現代藝術的的多樣性由此繁衍。
1925年從東洋回國後,關良就撰寫了一篇關於現代藝術的文章《藝術的還原性》,發表的時候雖早,內裡的一些論點卻為良公畢生受用:「我們認定單純化是現代藝術的頂點,此種作品初時看來,似得很為幼稚。若以精細的眼光觀察下去,就發現構圖的精密、色彩的厚味、筆觸的老練、線條的趣味,並含著偉大的魅力,能把觀眾的心靈都抓住,這就是單純化藝術的價值。」這種貌似稚拙的「單純化」並非指不費功夫,畫家若能以一兩筆便將事物俐落地描寫出來,且不為此省略內容的複雜意味,才算藝術表現的高度所在,正如關良的寫意彩墨,不露雕琢的痕跡,實則深藏匠心。從《悟空戲虎圖》(拍品編號705)、《紅燈記圖》(拍品編號707)、《拾玉觸圖》(拍品編號711),到《鍾馗捉鬼》(拍品編號715),每幅畫皆有一目瞭然的劇目根據,人物造型別出心裁,憑主觀取舍,亦要抉微擇細,各個角色既得神骨,又得性情。京劇之於關良而言,不僅只有作為觀眾的鑑賞眼光,更有粉墨登場的親身經驗,因此他提筆作畫的時候,可謂更忠於舞台造型的準確性。
林風眠所汲取的現代藝術亦有獨立的偏好與理解,德國表現主義尤其對他影響至深,對於關良所推崇的技法單純化未必苟同,對於何謂「現代藝術的頂點」當然也有另一詮釋。以《寶蓮燈》(拍品編號716)為最佳例子,劇目講述三聖母之子沉香巧奪寶蓮燈,劈開蓮花峰救出被困的母親,一家人終得團圓;林風眠畢生偏愛這個主題,似乎是對於年幼時經歷的影射,藉畫作表達和母親分離的切膚之痛、思念之情。對於一生波瀾起伏的林風眠而言,京劇舞台上善惡分明的世界,不禁讓他黯然回首,百般滋味在心頭,戲劇題材逐變成藝術家渲泄内在情绪的鮮明符號。
關良的戲劇人物天真幽默,尤其眼神刻畫最見功夫,以濃墨點睛傳神的技巧最為人稱道;林風眠筆下角色則多以纖細雙眼示人,一股無辜憂鬱的氣質藏於立體主義的外形裡,表達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美。兩位大師同樣借鑒西方現代藝術和中國民間藝術,若將兩人的作品並置而觀之,即可知他們對於文化的吸納都分別帶著個人目光與見解,戲劇題材乃至中國現代藝術的的多樣性由此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