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六朝 黃玉瑞蟾 |
估價
200,000 - 3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出版
古斯塔夫•艾克,〈Early Chinese Jades selected from Alfred Salmony's posthumous work〉,《The Connoisseur》,號CXLVII,1961年3至6月,頁67,圖20
Alfred Salmony,《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紐約,1963年,圖版XLI,圖2a-c
Alfred Salmony,《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紐約,1963年,圖版XLI,圖2a-c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左足底或見一微磕經磨。玉見正常天然微細綹縫。實物顏色較圖錄所示稍淺。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本品造型極其珍罕,蟾蜍作跪姿,後腿蹲跪,雙手交扣胸前。同期玉雕動物或靈獸多作立、行、臥、坐之姿,而本品明顯與其不同,更為珍至。 此玉雕僅有一例可比,現藏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圖一),與本品同載於 Alfred Salmony,《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紐約,1963年,圖版XLI-1,圖1,後展於《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倫敦,1975年,編號193,以及《Chinese Jades from Han to Ch'ing》,Asia House Gallery,紐約,1980年,編號14。
關於本品確實出處及含義,現暫時未有定論。以造型風格而言,則與六朝陶器、銅器及石雕等相關。
蟾蜍為題之器早見於東漢陶器。參考一蟾蜍形杖基例,於1942年四川彭山區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見徐湖平,《Treasures of the Nanjing Museum》,香港,2001年,編號32。三國至西晉時期,蟾蜍形器更為流行,尤見於青釉文人珍玩,北至浙江,南至江蘇均曾燒製。比較數蟾蜍形水盂例,見 Mary Tregear,《Catalogue of Chinese Greenware in the Ashmolean Museum Oxford》牛津,1976年,圖版60-66;另比一筆洗例,蟾蜍前臂外張,口銜水杯,載Desmond Gure,〈Selected Examples from the Jade Exhibition at Stockholm, 1963; A Comparative Study〉,《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號36,1964年,圖版16,圖3;尚有一三足水滴例,器型相近,圖載於《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陶瓷》,上海,1988-1991年,卷1,圖版173。再比一例,西晉越窰青釉瑞獸,跪姿與本品相近,瑞獸左爪置與胸前,右爪則置於下頷,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4月5日,編號3209。
比較一六朝瑞獸形飾例,跪姿與本品極為相似,現屬艾弗里•布倫戴奇舊藏,載 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74年,編號18。雖此例造型並非蟾蜍,但其跪姿及寬大口形卻與本品不謀而合。
據 Salmony 描述, 本品另一特徵乃其嘴呈方形及嘴唇突出,見前述出處,頁255。此口部特徵亦可見於大型六朝石雕,見一西晉石雕瑞獸,載喜仁龍,《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2,紐約,1925年,圖版1B,及另一南朝石雕瑞獸,見前述出處,圖版13a-b。
關於本品確實出處及含義,現暫時未有定論。以造型風格而言,則與六朝陶器、銅器及石雕等相關。
蟾蜍為題之器早見於東漢陶器。參考一蟾蜍形杖基例,於1942年四川彭山區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見徐湖平,《Treasures of the Nanjing Museum》,香港,2001年,編號32。三國至西晉時期,蟾蜍形器更為流行,尤見於青釉文人珍玩,北至浙江,南至江蘇均曾燒製。比較數蟾蜍形水盂例,見 Mary Tregear,《Catalogue of Chinese Greenware in the Ashmolean Museum Oxford》牛津,1976年,圖版60-66;另比一筆洗例,蟾蜍前臂外張,口銜水杯,載Desmond Gure,〈Selected Examples from the Jade Exhibition at Stockholm, 1963; A Comparative Study〉,《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號36,1964年,圖版16,圖3;尚有一三足水滴例,器型相近,圖載於《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陶瓷》,上海,1988-1991年,卷1,圖版173。再比一例,西晉越窰青釉瑞獸,跪姿與本品相近,瑞獸左爪置與胸前,右爪則置於下頷,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4月5日,編號3209。
比較一六朝瑞獸形飾例,跪姿與本品極為相似,現屬艾弗里•布倫戴奇舊藏,載 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74年,編號18。雖此例造型並非蟾蜍,但其跪姿及寬大口形卻與本品不謀而合。
據 Salmony 描述, 本品另一特徵乃其嘴呈方形及嘴唇突出,見前述出處,頁255。此口部特徵亦可見於大型六朝石雕,見一西晉石雕瑞獸,載喜仁龍,《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2,紐約,1925年,圖版1B,及另一南朝石雕瑞獸,見前述出處,圖版13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