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
  • 8

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 《青年男子坐像,雙手交疊於膝上》

估價
16,000,000 - 24,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 《青年男子坐像,雙手交疊於膝上》
  • 款識:藝術家簽名Modigliani(右上)
  • 油彩畫布
  • 92 x 60 公分
  • 36 1/4 x 23 5/8 英寸
  • 1918年作

來源

利奧普・卓洛斯基,巴黎

私人收藏(1927年購自上述藏家)

此後由家族傳承至現藏家

出版

安布羅斯・策羅尼及利奧尼・比徹奧尼,《莫迪里安尼的畫》,米蘭,1970年,品號250,頁100載圖

奧斯瓦爾多・帕塔尼,《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畫作總目錄》,米蘭,1991年,品號264,頁268載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為了創作,我需要一個活生生的人,我一定要看到他在我面前」 ——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這幅細膩迷人的畫作《青年男子坐像,雙手交疊於膝上》,是莫迪里安尼肖像畫發展成熟的傑出例子,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藝術家居於法國蔚藍海岸之時。1918年4月,莫迪里安尼與伴侶珍妮・埃布特尼離開巴黎,遷往蔚藍海岸,在那裡安度餘下的戰爭歲月。莫迪里安尼定居蔚藍海岸直到1919年5月,期間穿梭於尼斯和卡涅兩地,並與同樣為避難而定居南法的巴黎藝術家互相聯繫。莫迪里安尼曾於巴黎文化圈浸淫多年,前衛畫家如蘇丁、理普希茨、考克多、奇斯林,以及作家馬克斯・雅各布、保羅・紀堯姆等人,都是其肖像畫的主角,但這個時期的莫迪里安尼轉向描繪無名百姓,以法國南部的農民、僕從和婦孺為題創作多幅肖像畫(圖1及圖4)。

維爾納・施馬倫巴赫寫道:「正是此時,莫迪里安尼開始繪畫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他的肖像畫描繪平凡男女:園丁、學徒、年輕農民、女僕、女藥劑師,偶爾還有孩童,這些人與他的社會階級有別,身份較『低下』。其創作並非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反而是一種深切的關注……作品無聲地傳達一種扣人心弦的由衷同情,深刻動人。」(維爾納・施馬倫巴赫,《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繪畫、雕塑、素描》,慕尼黑,1990年,頁43)

這幅肖像畫刻劃無名青年男子,情致深刻而寧靜和諧,更可從中感受到藝術家試圖同理畫中人的心情,作品充滿莫迪里安尼此時期最傑出作品的特質。這幅四分之三半身像的主角直視觀者,坐在一把簡樸的椅子,雙手交疊於膝上,頭部微微側傾。畫中人面容及身軀修長,富有矯飾主義風格,神情如夢似幻但也滿懷鬱悶,集合了莫迪里安尼1916年以後肖像畫的特色:流暢的「S」形旋律綫條簡化人形,修長的頸項及空洞的眼睛賦予畫中人神秘的情緒。

莫迪里安尼雖然在晚年遠離熱鬧活躍的巴黎藝壇,卻對當時正在醞釀的藝術發展瞭如指掌。他的多位藝術家友儕如畢加索、布朗庫西和蘇丁,都從寫實風格轉向近乎抽象的藝術表現。莫迪里安尼在早年身兼畫家及雕塑家,是引領這些新風格運動的重要人物,影響二十世紀藝術發展,但此時的他偏重在自然畫法中探索不同詮釋的可能性。不容置疑的是,他與其他前衛藝術家有一共通之處,就是對塞尚一生偉大貢獻的敬意,在他身處普羅旺斯期間感觸尤深。塞尚在大部分肖像畫中採用寬闊的筆觸,以簡化畫中主題,同時加強表現力(圖5)。

莫迪里安尼在創作《青年男子坐像,雙手交疊於膝上》時,利用類似手法演繹畫中主題,簡明粗獷的線條蘊含深切情感。莫迪里安尼筆下肖像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種微妙平衡,一方面以獨一無二的形式演繹藝術傳統和新趨勢,另一方面是自然主義,並表現出他對畫中人的性格心理充滿好奇。詹姆斯・思羅爾・索比就莫迪里安尼的肖像畫寫道:「莫迪里安尼憑著深刻中肯的人物塑造,奠定他在同代中無可匹敵的地位。從他最出色的畫作中,觀者可感受到畫中人流露獨特而強烈的感染力,一種不可重現的獨特氛圍。但他並非單單著眼於寫實。相反,他屢次破解關於現代肖像畫的深奧問題之一:在藝術家的主觀慾念下如何表現客觀事物。他的精湛畫法能去繁存真。的確,他筆下的人物[……]逼真可信,完全表現出角色性格,但若沒有他的生動構圖,畫中人會變得了無生氣,不堪想像。」(詹姆斯・思羅爾・索比,《莫迪里安尼:繪畫、素描、雕塑》(展覽圖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1951年,頁10)

《青年男子坐像,雙手交疊於膝上》憑肖像傳達情感,效果卓越無匹,氛圍親暱細膩,對藝術家本人意義深重。柔和樸實的顏色賦予畫作一種祥和寧靜的氣氛,而畫中人眼神空洞的杏目(這些後來成為了莫迪里安尼的特色)傳達著一種無可言喻的憂傷情緒。里安內洛·文杜里對於莫迪里安尼居於法國南部時期人像畫有這樣的評論:「 那時,莫迪里安尼對作畫對象人物態度變得更為冷靜及平和。學徒、門衛的兒子、卡涅婦人、兩名巴黎女孩等,在莫迪里安尼的畫像裡面都有種哀傷的尊嚴。他們的內心視野在私密的夢中出現,加倍突顯其孤獨感,同時他們的德行卻由一種詩意的光華供奉著 。他們在人世的地位並不愉快,可是卻擁有高貴氣質和道德價值,是人類美善最有力的證人。」(L·文杜里展覽圖錄《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巴黎現代美術館,1981年,第89頁)。

本畫的首位主人是利奧普・卓洛斯基。卓洛斯基在莫迪里安尼與保羅·紀堯姆關係結束後成為他的經紀人。1913年,卓洛斯基從波蘭移居巴黎攻讀文學,但作為業餘詩人難以維持生計。為了謀生,卓洛斯基開始買賣罕有書籍、手稿、素描及細密畫,後來嘗試從事藝術品買賣。在巴黎的波希米亞圈子裡,他獲介紹認識莫伊茲·吉斯林及毛利斯・尤特里羅,並開始在他位於約瑟夫·巴拉街(rue Joseph Bara)的公寓從事藝術品買賣,然而直至1926年,他畫廊才正式啟業(圖8)。卓洛斯基大約於1915年在吉斯林介紹下認識莫迪里安尼,他安排莫迪里安尼使用其中一個房間,並為他提供模特兒和創作媒材。

莫迪里安尼和卓洛斯基成為好友,工作關係亦非常密切,莫迪里安尼曾經繪畫卓洛斯基(圖7)及其妻安娜(漢卡)的肖像畫。

1916年,卓洛斯基與莫迪里安尼簽署合同,積極推廣及售賣他的畫作,並對其藝術創作表達濃厚興趣,與他們同期的作家法蘭西斯·卡果如此描述:「當你去見卓洛斯基的時候,他會跑去買一支蠟燭回來插在瓶頸裡,然後帶你走進一間空洞、狹窄而荒涼的房間,其中一個角落裡面放著大疊莫迪里安尼的畫作。在燭光映照之下,他會為你展示這些極為珍貴的作品,並充滿感情地以目光和手輕撫它們,深受觸動之餘,他會開始邊說話邊在房中走動,滿懷厭恨地地咒罵莫迪里安尼的不幸命運。他的動作越多,所說的話便越流暢,充份表達他對畫作濃厚而不可遏止的熱情:裸體畫、人物畫、肖像畫,全都沒有帶著一絲對成規的考慮,莫迪里安尼本人的舉止以及他的藝術創作都耀眼地証實了這一點。『如此的詩意啊!』他狂喜地叫道」(F·卡果,《蒙馬特到拉丁區》,巴黎,1927年,頁 171-173,重印於《莫迪里安尼:面目嚴肅的天使》(展覽圖錄),盧森堡博物館,巴黎,2002-03年,頁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