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克勞德・莫內 | 《睡蓮》
估價
25,000,000 - 35,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克勞德·莫內
- 《睡蓮》
- 款識:藝術家簽名Claude Monet並紀年1908(右下)
- 油彩畫布
- 92 x 89 公分
- 36 1/4 x 35 英寸
- 1908年作
來源
米勒畫廊,布宜諾斯艾利斯
私人收藏(1932年購自上述畫廊)
此後由家族傳承至現藏家
私人收藏(1932年購自上述畫廊)
此後由家族傳承至現藏家
展覽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國家美術館,「阿根廷收藏中的法國印象派」,1962年,圖錄載圖
出版
丹尼爾・維登斯坦,《克勞德・莫內:傳記與作品專題目錄》,巴黎,1985年,第IV冊,品號1727,頁229載圖
丹尼爾・維登斯坦,《莫內專題目錄》,科隆,1996年,第IV冊,品號1727,頁799載圖
丹尼斯・胡埃及尚・多米尼克・雷,《莫內:睡蓮作品全集》,巴黎,2008年,頁131載圖
丹尼爾・維登斯坦,《莫內專題目錄》,科隆,1996年,第IV冊,品號1727,頁799載圖
丹尼斯・胡埃及尚・多米尼克・雷,《莫內:睡蓮作品全集》,巴黎,2008年,頁131載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我費了好些時間才看懂我的睡蓮。當初,我純粹是為興趣而栽植,沒有想過要畫它們。[……]然後,我突然之間靈光乍現——我的池塘是多麼美好——於是拿起調色盤開始作畫。自那一刻開始,我幾乎沒有再畫過其他題材。」 ——克勞德・莫內
「莫內堅持水面必須明淨清晰,如鏡子般照出天空、雲朵、影子和四周景物的倒影。」
——尚·皮耶·霍沙德
莫內筆下的「睡蓮」系列是家傳戶曉的印象派代表作,它對現代藝術影響之深遠,成就了莫內在藝術史上的不朽芳名。吉維尼花園的蓮池成為莫內晚年傑作的主要題材,這一系列作品對後世藝術家啟發甚深,意義非凡,為世人所公認。「睡蓮」成為莫內最知名的系列繪畫,記錄了他的風格轉變和一路突破的藝術成果。現作出自1908年,充分體現莫內在創作成熟時期的敏銳洞察力和澎湃創造力。
自1883年起,莫內開始租住吉維尼的宅邸和大花園,並於1890年購下整座莊園。他懷著滿腔熱情和決心,迅速展開花園的修葺工程,並掘出一方大池塘,在水裡栽滿睡蓮。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莫內對一位到訪畫室的客人說:「我費了好些時間才看懂我的睡蓮。當初,我純粹是為興趣而栽植,沒有想過要畫它們。一天並不足以使一個風景刻印腦海。然後,我突然之間靈光乍現——我的池塘是多麼美好——於是拿起調色盤開始作畫。自那一刻開始,我幾乎沒有再畫過其他題材」(史德梵・柯雅,《克勞德・莫內》展覽圖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維也納,1996年,頁146)。
自初見起,睡蓮成為莫內往後數十年取之不竭的靈感泉源。畫家精心設計的庭園猶如宇宙的縮影,任他盡情觀察天氣、四季甚至一日之內的光影變化,捕捉千變萬化的色彩和圖案。約翰・豪斯曾寫道:「莫內早年不斷尋覓合適的作畫題材,池塘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這個需要。池塘由莫內自己設計並監管,由多位園丁悉心料理,是經過重新設計調治的大自然景觀,易於掌控,又不失天然。由此莫內再次證明,光線和天氣才是他描繪的重點」(約翰・豪斯,《莫內:藝術中的大自然》,紐海文,1986年,頁31)。
莫內對細節近乎沉迷,他一絲不苟地照料池塘和植物,使其保持幾近完美的狀態。伊麗莎白・梅利寫道:「園丁划著平底的綠色小船,清理整個池塘的水面。所有苔蘚、水藻、還有從水底長出來的水草都要被連根拔起。莫內堅持一切保持明淨清晰。之後,園丁會親自檢查每一朵睡蓮,所有萎葉枯梗、落瓣凋花都要被清理。園外有一條名為『國王路』的泥路,每當車輛駛過揚起的塵土令園內的植物蒙塵,園丁就會提一桶水去沖洗花葉和花朵,確保花木的天生麗質繼續綽約動人」(伊麗莎白・梅利,〈園林藝術家—莫內〉,《莫內:瑪摩丹美術館收藏之吉維尼後期作品》,新奧爾良,1995年,頁53)。
此畫充分展現睡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將畫家精湛的用色技巧表露無遺。畫面細節豐富,尤見於睡蓮在水面泛起的漣漪。構圖中倒影和水面、流水和植物之間的區分尤為明顯,整個畫面澄明清朗。在本作中,莫內著眼於描繪光線照射在池塘水面和睡蓮的效果,以及因天氣產生的光影變化。丹尼爾·維登斯坦曾論述關於包括本作在內的一組油畫,寫道:「1908年作的《睡蓮》獨特之處在於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一縷光華,縈繞前景中的睡蓮浮葉。」(丹尼爾·維登斯坦,同上,1996年, 頁793)在數幅近例中,光線被前景中的蓮葉阻隔,然而在本作中,光線蜿蜒至畫面底部,形成「S」形曲線環繞蓮葉,貫穿整個構圖。
莫內的空間處理手法漸趨抽象,在本作集中描繪水面,不見地平線,從而淡化景深和透視錯覺。天空超出畫布以外,僅從水中倒影窺見一斑。因此,畫面變成二維平面的圖像,透過空間上的延伸,讓所有構圖元素得到同等的重視。畫中不見地平線,促使莫內的構圖形式從橫向(圖1)轉為正方形(圖3),1904年開始在方形畫布上創作睡蓮作品。
1908年,即本畫誕生之年,法國園境師讓·克勞德·尼古拉·弗赫斯蒂往吉維尼拜訪莫內,其後在《農場與城堡》中詳細論述莫內作畫的方法:「在這片生氣勃勃的青蔥草木間……圓圓的蓮葉在池中舒展開來,水面綴滿千萬朵紅色、粉色、黃色和白色蓮花…… 莫內經常來到種滿鳶尾花的蓮池岸邊。他下筆迅速急促,為畫面鋪上明亮的顏料,又隨時間而穿梭於不同地方……天亮時他在畫一幅畫,午後又轉移到另一幅畫。早上他描繪蓮花盛放,晚上蓮瓣收起時他便專注於水面,觀察變化無常的倒影,鑽研在熟睡的蓮葉下顫抖的深湛池水。」(引自丹尼爾·維登斯坦,《莫內,或印象派的光輝》,科隆,2003年,頁384)。莫內不願錯過蓮池無窮無盡的造形和色調變化,因此總是多幅畫作同步進行,造就這一系列令人讚歎的作品。
1914年,莫內開始構思一系列以花園為題的巨幅畫作《睡蓮全景》(圖4),以震撼革新的方式展示他的睡蓮池。莫內想像出一個環境空間,使觀者完全被畫作環繞。他寫道:「我很想用睡蓮為主題裝飾廳堂,佈滿四周牆壁,徹底包圍整個空間,就像是無止境的水面,既沒有地平線,也看不到堤岸。人們因工作而繃緊的神經在那裡可以得到紓解,或看著一池靜水,在浮花間尋得寧和冥想之境」(引述克勞德·羅傑·馬克斯,〈克勞德·莫內的睡蓮〉,載於 《巴黎呼聲報》,巴黎,1909年5月23日)。莫內在藝術生涯晚年著意刻畫氛圍和色彩,不以具體場景入畫;他朝著這一目標進行創作,達致抽象的境界,對二十世紀後期的藝術發展留下重大影響。
莫內晚年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多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中歷歷可見,如馬克·羅斯科、克里夫·斯蒂、傑克森·波拉克、瓊·米切爾以及抽象畫家格哈德·里希特,他們筆下層層疊染的純色,正是受到莫內睡蓮作品(圖5)的影響。關於莫內對後世藝術家的重要影響,尚·多米尼克·雷說道:「晚年的莫內是一面鏡子,預示未來。1950年代左右的藝術家重新發掘他的藝術,並讓我們從自己的角度看他的畫作,正是莫內令我們更容易理解那一代藝術家。他們的藝術之間不無相通之處,莫內對顏色瘋狂著迷,沉醉在微妙的感知,與時間競賽,讓時間停頓,為它解開束縛,使它分成華麗的花束,形成完整的『超脫畫作』,其重要性至今不容忽視。」(丹尼斯·胡埃與尚·多米尼克·雷,《莫內之睡蓮全集》,巴黎,2008年, 頁116)
「莫內堅持水面必須明淨清晰,如鏡子般照出天空、雲朵、影子和四周景物的倒影。」
——尚·皮耶·霍沙德
莫內筆下的「睡蓮」系列是家傳戶曉的印象派代表作,它對現代藝術影響之深遠,成就了莫內在藝術史上的不朽芳名。吉維尼花園的蓮池成為莫內晚年傑作的主要題材,這一系列作品對後世藝術家啟發甚深,意義非凡,為世人所公認。「睡蓮」成為莫內最知名的系列繪畫,記錄了他的風格轉變和一路突破的藝術成果。現作出自1908年,充分體現莫內在創作成熟時期的敏銳洞察力和澎湃創造力。
自1883年起,莫內開始租住吉維尼的宅邸和大花園,並於1890年購下整座莊園。他懷著滿腔熱情和決心,迅速展開花園的修葺工程,並掘出一方大池塘,在水裡栽滿睡蓮。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莫內對一位到訪畫室的客人說:「我費了好些時間才看懂我的睡蓮。當初,我純粹是為興趣而栽植,沒有想過要畫它們。一天並不足以使一個風景刻印腦海。然後,我突然之間靈光乍現——我的池塘是多麼美好——於是拿起調色盤開始作畫。自那一刻開始,我幾乎沒有再畫過其他題材」(史德梵・柯雅,《克勞德・莫內》展覽圖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維也納,1996年,頁146)。
自初見起,睡蓮成為莫內往後數十年取之不竭的靈感泉源。畫家精心設計的庭園猶如宇宙的縮影,任他盡情觀察天氣、四季甚至一日之內的光影變化,捕捉千變萬化的色彩和圖案。約翰・豪斯曾寫道:「莫內早年不斷尋覓合適的作畫題材,池塘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這個需要。池塘由莫內自己設計並監管,由多位園丁悉心料理,是經過重新設計調治的大自然景觀,易於掌控,又不失天然。由此莫內再次證明,光線和天氣才是他描繪的重點」(約翰・豪斯,《莫內:藝術中的大自然》,紐海文,1986年,頁31)。
莫內對細節近乎沉迷,他一絲不苟地照料池塘和植物,使其保持幾近完美的狀態。伊麗莎白・梅利寫道:「園丁划著平底的綠色小船,清理整個池塘的水面。所有苔蘚、水藻、還有從水底長出來的水草都要被連根拔起。莫內堅持一切保持明淨清晰。之後,園丁會親自檢查每一朵睡蓮,所有萎葉枯梗、落瓣凋花都要被清理。園外有一條名為『國王路』的泥路,每當車輛駛過揚起的塵土令園內的植物蒙塵,園丁就會提一桶水去沖洗花葉和花朵,確保花木的天生麗質繼續綽約動人」(伊麗莎白・梅利,〈園林藝術家—莫內〉,《莫內:瑪摩丹美術館收藏之吉維尼後期作品》,新奧爾良,1995年,頁53)。
此畫充分展現睡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將畫家精湛的用色技巧表露無遺。畫面細節豐富,尤見於睡蓮在水面泛起的漣漪。構圖中倒影和水面、流水和植物之間的區分尤為明顯,整個畫面澄明清朗。在本作中,莫內著眼於描繪光線照射在池塘水面和睡蓮的效果,以及因天氣產生的光影變化。丹尼爾·維登斯坦曾論述關於包括本作在內的一組油畫,寫道:「1908年作的《睡蓮》獨特之處在於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一縷光華,縈繞前景中的睡蓮浮葉。」(丹尼爾·維登斯坦,同上,1996年, 頁793)在數幅近例中,光線被前景中的蓮葉阻隔,然而在本作中,光線蜿蜒至畫面底部,形成「S」形曲線環繞蓮葉,貫穿整個構圖。
莫內的空間處理手法漸趨抽象,在本作集中描繪水面,不見地平線,從而淡化景深和透視錯覺。天空超出畫布以外,僅從水中倒影窺見一斑。因此,畫面變成二維平面的圖像,透過空間上的延伸,讓所有構圖元素得到同等的重視。畫中不見地平線,促使莫內的構圖形式從橫向(圖1)轉為正方形(圖3),1904年開始在方形畫布上創作睡蓮作品。
1908年,即本畫誕生之年,法國園境師讓·克勞德·尼古拉·弗赫斯蒂往吉維尼拜訪莫內,其後在《農場與城堡》中詳細論述莫內作畫的方法:「在這片生氣勃勃的青蔥草木間……圓圓的蓮葉在池中舒展開來,水面綴滿千萬朵紅色、粉色、黃色和白色蓮花…… 莫內經常來到種滿鳶尾花的蓮池岸邊。他下筆迅速急促,為畫面鋪上明亮的顏料,又隨時間而穿梭於不同地方……天亮時他在畫一幅畫,午後又轉移到另一幅畫。早上他描繪蓮花盛放,晚上蓮瓣收起時他便專注於水面,觀察變化無常的倒影,鑽研在熟睡的蓮葉下顫抖的深湛池水。」(引自丹尼爾·維登斯坦,《莫內,或印象派的光輝》,科隆,2003年,頁384)。莫內不願錯過蓮池無窮無盡的造形和色調變化,因此總是多幅畫作同步進行,造就這一系列令人讚歎的作品。
1914年,莫內開始構思一系列以花園為題的巨幅畫作《睡蓮全景》(圖4),以震撼革新的方式展示他的睡蓮池。莫內想像出一個環境空間,使觀者完全被畫作環繞。他寫道:「我很想用睡蓮為主題裝飾廳堂,佈滿四周牆壁,徹底包圍整個空間,就像是無止境的水面,既沒有地平線,也看不到堤岸。人們因工作而繃緊的神經在那裡可以得到紓解,或看著一池靜水,在浮花間尋得寧和冥想之境」(引述克勞德·羅傑·馬克斯,〈克勞德·莫內的睡蓮〉,載於 《巴黎呼聲報》,巴黎,1909年5月23日)。莫內在藝術生涯晚年著意刻畫氛圍和色彩,不以具體場景入畫;他朝著這一目標進行創作,達致抽象的境界,對二十世紀後期的藝術發展留下重大影響。
莫內晚年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多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中歷歷可見,如馬克·羅斯科、克里夫·斯蒂、傑克森·波拉克、瓊·米切爾以及抽象畫家格哈德·里希特,他們筆下層層疊染的純色,正是受到莫內睡蓮作品(圖5)的影響。關於莫內對後世藝術家的重要影響,尚·多米尼克·雷說道:「晚年的莫內是一面鏡子,預示未來。1950年代左右的藝術家重新發掘他的藝術,並讓我們從自己的角度看他的畫作,正是莫內令我們更容易理解那一代藝術家。他們的藝術之間不無相通之處,莫內對顏色瘋狂著迷,沉醉在微妙的感知,與時間競賽,讓時間停頓,為它解開束縛,使它分成華麗的花束,形成完整的『超脫畫作』,其重要性至今不容忽視。」(丹尼斯·胡埃與尚·多米尼克·雷,《莫內之睡蓮全集》,巴黎,2008年, 頁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