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6
清十七至十八世紀 銅灑金沖天耳方爐 《大明宣德年製》仿款 |
估價
300,000 - 4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20.8 公分,8 1/8 英寸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私人珍藏鎏金銅香爐
拍品編號3646-3659 此組香爐灑金紋靈動多變,彰顯藏家品味高雅。其器形取材自高古器,各具特色,然均施以不規則灑金紋及精細工藝。灑金分佈不依單一規律,恍如自然金礦石,角度多變,精彩紛呈,卻沒喧賓奪主,襯托香爐器形樸雅。高古青銅多為供器或明器,此類晚明至清初之銅器則作日常用,潤飾文士書閣。
灑金銅來源尚未可確定,在曾柱昭及莫士撝著作《文玩萃珍》中,作者論述,明代宣德銅器包漿表面微帶起伏,故此呈現金斑效果,灑金紋飾之流行,或源於此(香港,1986年,頁184)。部份學者則認為,灑金銅與宋、元、明代青白瓷及龍泉窰器相關。參考展覽圖錄《China’s Renaissance in Bronze》,Phoenix Art Museum,鳳凰城,1993年,頁169,毛瑞(Robert Mowry)論述,十五世紀早期出現閃金、銀之紙張,或直接啟發銅匠製作相近抽象效果,或間接促成欣賞閃金、銀工藝之品味。
_____________
銅香爐當中,帶宣德款者眾,如何分辨仿款之品。曾柱昭與莫士撝認為,分辨需憑香爐本身,文字證據並不可靠(《文玩萃珍》,香港,1986年,頁150)。
中國晚期銅器學者兼鑑藏家郝思曼曾撰文,論述帶宣德款之晚明銅器,指明末,世道衰亡,卻創思層出,所成金屬器精美卓越,然而常被低估忽視。其中多例紋飾器型新穎,展現自由創意,不受限制,可謂晚期各階段當中最具個人風格。皆因此時期之器獨特紛呈,頗為花巧,不少誤認為一百年後,即十八世紀製作(見〈In Search of Later Bronzes〉,Paul Moss 編,《Documentary Chinese Works of Art in Scholar's Taste》,Sydney L. Moss Ltd,倫敦,1983年,頁232)。
本品器形近仿古方鼎,然而爐身渾圓,簡約優雅,觸感極佳,吻合郝思曼描述。然而,此類香爐製於私人作坊,由富商委約,準確斷代極難,僅可斷代十七至十八世紀、明末清初之時。
拍品編號3646-3659 此組香爐灑金紋靈動多變,彰顯藏家品味高雅。其器形取材自高古器,各具特色,然均施以不規則灑金紋及精細工藝。灑金分佈不依單一規律,恍如自然金礦石,角度多變,精彩紛呈,卻沒喧賓奪主,襯托香爐器形樸雅。高古青銅多為供器或明器,此類晚明至清初之銅器則作日常用,潤飾文士書閣。
灑金銅來源尚未可確定,在曾柱昭及莫士撝著作《文玩萃珍》中,作者論述,明代宣德銅器包漿表面微帶起伏,故此呈現金斑效果,灑金紋飾之流行,或源於此(香港,1986年,頁184)。部份學者則認為,灑金銅與宋、元、明代青白瓷及龍泉窰器相關。參考展覽圖錄《China’s Renaissance in Bronze》,Phoenix Art Museum,鳳凰城,1993年,頁169,毛瑞(Robert Mowry)論述,十五世紀早期出現閃金、銀之紙張,或直接啟發銅匠製作相近抽象效果,或間接促成欣賞閃金、銀工藝之品味。
_____________
銅香爐當中,帶宣德款者眾,如何分辨仿款之品。曾柱昭與莫士撝認為,分辨需憑香爐本身,文字證據並不可靠(《文玩萃珍》,香港,1986年,頁150)。
中國晚期銅器學者兼鑑藏家郝思曼曾撰文,論述帶宣德款之晚明銅器,指明末,世道衰亡,卻創思層出,所成金屬器精美卓越,然而常被低估忽視。其中多例紋飾器型新穎,展現自由創意,不受限制,可謂晚期各階段當中最具個人風格。皆因此時期之器獨特紛呈,頗為花巧,不少誤認為一百年後,即十八世紀製作(見〈In Search of Later Bronzes〉,Paul Moss 編,《Documentary Chinese Works of Art in Scholar's Taste》,Sydney L. Moss Ltd,倫敦,1983年,頁232)。
本品器形近仿古方鼎,然而爐身渾圓,簡約優雅,觸感極佳,吻合郝思曼描述。然而,此類香爐製於私人作坊,由富商委約,準確斷代極難,僅可斷代十七至十八世紀、明末清初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