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9
金 木雕加彩釋迦牟尼佛坐像 |
估價
16,000,000 - 1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122 公分,48 英寸
來源
1994年入藏
展覽
《佛雕之美─宋元木雕佛像精品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7年,頁34-37
出版
《歷史文物月刊》,1997年,第7卷,第6期,封面及封面內頁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面部、手臂及衣袍見殘留彩繪,頗為明顯。如圖錄所示,木胎有典型舊裂,實屬正常。雙手缺失,另有細微缺損及撞痕,尤見衣袍邊角處及坐像靠下部分,其中部分經加固。胸、頸及背部亦有部分經加固。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佛相莊嚴釋迦牟尼佛坐像,雄偉莊嚴,震懾人心,觀者得以一窺金代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之輝煌成就。當時戰亂紛擾不絕,佛教給予百姓心靈寄托,遂蓬勃發展,此類木雕大型造像尤以宗教中心太原、五台山最盛。此釋迦牟尼佛坐像,雕刻技術純熟,姿態自然如生,尺寸碩大,沉穩尊貴,面容表情寧靜慈悲,佛身衣袍柔軟飄逸,衣褶層疊豐美,光影下栩栩如生,震撼動人。時過千載,仍可見些微礦彩,保存良好,難能可貴。
金代佛教深植人心,金明昌三年(1192年),於山西雕造大量佛教經典石碑,參考姚道中,〈Buddhism and Taoism under the Chin〉,Hoyt Cleveland Tillman 與 Stephen H. West 編,《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s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紐約,1995年,頁174。十至十三世紀間,此類大型繪彩造像,乃為中國北方寺院所造,許多寺院幅員廣大,建築華麗,庭園錯落,宛若宮殿。金代君主以此為礎,逐漸接納佛教為國教,如此風氣下,金代佛寺、墓葬、佛教文物更顯豐富多貌。如此大型佛像,生動逼真,色彩濃重,金彩相綴,供於寺院佛龕壁畫前,伴隨其他神祇、羅漢造像,光碧輝煌,華美殊勝。
金代木刻佛教造像,得印度笈多王朝(320-647年)風格影響甚深,亦略現希臘化時代傳統,此像衣褶豐厚輕盈,彷似輕風吹拂,自然典雅,類同後者造像特徵。佛身厚實,袒胸,略顯折腰曲線,非漢式造像傳統,應屬唐代以前自絲路傳入的異邦風格。金代造像不僅取材傳統,且發展出獨特風格,面容更顯豐滿圓潤,表情描寫細緻入裡,技法成熟而柔和,集十一至十二世紀造像藝術精髓,反映當時藝術文化發展之高度。此像尊貴超凡,卻亦祥靜溫暖,深深觸動觀者心靈。
存世金代大型佛教造像,多為博物館收藏,其中大部分為菩薩雕像,又以觀音菩薩最多,佛造像甚為少見,著錄僅見一例,售於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0 / 31日,編號388,與本品同展於《佛雕之美─宋元木雕佛像精品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4年,頁38-39,及封面。
博物館藏品中,最揚名千里的,要屬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大型宋至金木雕十一面觀音像,錄於《Masterworks of Asian Ar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1998年,頁56(圖一)。此例與本品風格甚是相似,如面部描寫,豐潤而線條自然,唇部、面頰、眉目,均甚相似。二者頸背身軀之雕刻手法亦是相近,以細微起伏表現肌骨,幾似出自同一工匠、作坊。比較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大型木雕加彩水月觀音像之佛面、衣袍及身形,刊於 Robert E. Fisher,《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倫敦,1993年,圖版106、封面。參考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一對菩薩立像,亦可見相類雕刻風格,傳出自山西臨汾,後入 George Crofts 收藏,其一銘文紀年1195年,圖載於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10年,頁19,圖20。
拍賣場之金代木雕造像,如 Martin Erdmann、Brodie Lodge 遞藏遼至金代木雕水月觀音,1988年6月7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48,入埃斯卡納齊收藏,2018年5月30日售於香港佳士得,編號2858。安思遠收藏大型宋至金代木雕菩薩像,2015年3月17日售於紐約佳士得,編號58。
金代佛教深植人心,金明昌三年(1192年),於山西雕造大量佛教經典石碑,參考姚道中,〈Buddhism and Taoism under the Chin〉,Hoyt Cleveland Tillman 與 Stephen H. West 編,《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s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紐約,1995年,頁174。十至十三世紀間,此類大型繪彩造像,乃為中國北方寺院所造,許多寺院幅員廣大,建築華麗,庭園錯落,宛若宮殿。金代君主以此為礎,逐漸接納佛教為國教,如此風氣下,金代佛寺、墓葬、佛教文物更顯豐富多貌。如此大型佛像,生動逼真,色彩濃重,金彩相綴,供於寺院佛龕壁畫前,伴隨其他神祇、羅漢造像,光碧輝煌,華美殊勝。
金代木刻佛教造像,得印度笈多王朝(320-647年)風格影響甚深,亦略現希臘化時代傳統,此像衣褶豐厚輕盈,彷似輕風吹拂,自然典雅,類同後者造像特徵。佛身厚實,袒胸,略顯折腰曲線,非漢式造像傳統,應屬唐代以前自絲路傳入的異邦風格。金代造像不僅取材傳統,且發展出獨特風格,面容更顯豐滿圓潤,表情描寫細緻入裡,技法成熟而柔和,集十一至十二世紀造像藝術精髓,反映當時藝術文化發展之高度。此像尊貴超凡,卻亦祥靜溫暖,深深觸動觀者心靈。
存世金代大型佛教造像,多為博物館收藏,其中大部分為菩薩雕像,又以觀音菩薩最多,佛造像甚為少見,著錄僅見一例,售於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0 / 31日,編號388,與本品同展於《佛雕之美─宋元木雕佛像精品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4年,頁38-39,及封面。
博物館藏品中,最揚名千里的,要屬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大型宋至金木雕十一面觀音像,錄於《Masterworks of Asian Ar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1998年,頁56(圖一)。此例與本品風格甚是相似,如面部描寫,豐潤而線條自然,唇部、面頰、眉目,均甚相似。二者頸背身軀之雕刻手法亦是相近,以細微起伏表現肌骨,幾似出自同一工匠、作坊。比較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大型木雕加彩水月觀音像之佛面、衣袍及身形,刊於 Robert E. Fisher,《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倫敦,1993年,圖版106、封面。參考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一對菩薩立像,亦可見相類雕刻風格,傳出自山西臨汾,後入 George Crofts 收藏,其一銘文紀年1195年,圖載於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10年,頁19,圖20。
拍賣場之金代木雕造像,如 Martin Erdmann、Brodie Lodge 遞藏遼至金代木雕水月觀音,1988年6月7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48,入埃斯卡納齊收藏,2018年5月30日售於香港佳士得,編號2858。安思遠收藏大型宋至金代木雕菩薩像,2015年3月17日售於紐約佳士得,編號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