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9
傅抱石 柳溪仕女 |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四六年作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u Baoshi
-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四六年作
- 82 by 54 cm. 32 1/4 by 21 1/4 in.
款識:蒨英先生將赴英倫,為盡兩日製此。丙戌初伏早一日成都歸來,傅抱石重慶西郊。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夏四月,蒨英先生來金剛坡山齋。此行予未有所贈,蓋有二因也。蒨英精油畫,並工書,亦曾為友好造象,予不敢請,乃為內子時慧求書吳梅邨畫中九友歌多年,遲不答我。一也。予所有塗抹皆經過目,終年擾擾,那可觀者以率爾之製供鄭重之持贈,絕不可者也。二也。六月赴成都小遊,忽抵書讓予珍祕過甚,索陳數紙, 意殊亟亟。因於歸來翌日,構營是幀寄上,並另得舊作山水併請鑑賞,然未足使滿尊意,盡可斷言。後四日記之如此。抱石揮汗斗室中。鈐印:「抱石」、「抱石得心之作」、「樂夫天命」、「抱石之印」。
來源
倫敦費成武、張蒨英「霧明樓」舊藏
香港蘇富比,二○○六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霧明樓」珍藏廿世紀書畫專場,編號556
香港蘇富比,二○○六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霧明樓」珍藏廿世紀書畫專場,編號556
出版
〈「霧明樓」珍藏廿世紀書畫〉目錄(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二○○六年十月七日),頁52-53
〈藝為人生 ─ 1928-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美術專業學生文獻集〉上(北京,故宮出版社,二○一六年八月),頁136
〈藝為人生 ─ 1928-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美術專業學生文獻集〉上(北京,故宮出版社,二○一六年八月),頁136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上款:張蒨英(1909-2003),江蘇無錫人。一九三六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教於徐悲鴻。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美術展覽並多次獲獎。一九三九年到重慶,從事抗日戰爭文藝活動,復協助徐悲鴻於嘉陵江畔磐溪籌備中國美術學院,並受聘為副研究員,兼任秘書一年,與此同時,她擔任中國全國藝術家協會的常務工作長達五年之久,活躍於時陪都文藝界。後經徐悲鴻推薦赴英深造,並定居彼邦發展藝術事業。
註: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下山齋期間,生計雖窘迫,惟藝友互動頻仍,在精神生活以至創作上無疑是豐富的。張蒨英正是往來友輩之一。他們彼此具淵源於南京中央大學 ( 傅氏於一九三五年任職該校教育學院,為藝術科兼任講師;張蒨英於三六年畢業於中大藝術系),又與徐悲鴻關係密切 (傅氏入中大出於悲鴻引薦;張蒨英則為悲鴻得意門生),抗戰時期,彼此同活躍於渝州藝文圈,交誼頗深,自可反映於他送贈以至作誌別留念的作品。即使去國隔別後,早期仍互通訊息。從「霧明樓」珍存數封傅氏信札中,可知一九四七、四八年間,彼此書信尚有往來,以張氏及留學諸友投寄較多。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的長篇覆函中,傅氏透露有在英國牛津大學謀一教席,請託當時赴英的錢昌照代為聯絡,又囑張蒨英等留學諸友在彼邦照應。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及四八年十二月的函中,對於當時金陵無論在物質以至精神生活上的匱乏不無長吁短嘆,且借黃湯以解愁,時戰火又逼眉睫,安排舉家返故鄉南昌,又生彷徨流離之情緒。心中思緒皆向故交訴說底蘊,可見紙短意深非泛泛客套之言。直到一九八五年畫家逝世二十週年,江蘇省文化廳特出專集紀念,徵文於海內外,費張伉儷題詞「詩情畫意、賦藻萬世」並由張蒨英親書寄交,人歿情存,半世紀友誼盡見字裡行間!
本幅題「丙戌初伏早一日成都歸來……盡兩日製此」,可知寫成於公曆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寫畢後四日再題,記述作畫緣起,而這篇文字意簡言賅地說明兩人在藝事上相知之深,也是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首先,抱石稱「所有塗抹皆經過目」,或許有過譽之詞,但卻表明引張蒨英為畫藝知己,每有所得皆請她指陳意見。又謂本幅寫成前二月她曾到訪,但此行抱石「未有所贈」,這裡間接道明傅氏「屢有所贈」。透過是趟例外原因,間接褒揚張蒨英不單油畫精湛,且書法尤佳,他為夫人羅時慧求書吳梅村〈畫中九友歌〉而不得,似懷抱怨,實反映友誼之深,無矯飾之情。此外,就是他不願率爾動筆,無「鄭重持贈」之誠意。故兩月後忽接蒨英書,甚喜,窮兩日之功成此,亦藉伸送別之誌念。其重視之隆,從題跋內容以至作品水平即可明見。
畫面所見,赭衣仕女坐於渚邊石上,疏柳數枝斜垂,瘦枝輕拂於仕女身前,呈掩映之勢。背景為河道所隔,以淺墨薄染而成的彼岸淺灘,可見河面狹窄,或能涉水而過。全畫工寫融合,景物取寫意而人物重工筆細劃,尤以仕女呈畫家筆下擅長的唐代女性造型,臉豐腴卻不淪穠俗,自有端莊典雅之風範。身軀造型比例精確,小節如輕執紈扇,雙手交疊抱膝而坐,衣服的摺疊互覆皆交待細緻準確,完全合符坐姿的體態。而敷色清麗,淡中見層次,線條運用拿捏恰到好處,在工緻中見渾然天成,無絲毫斧鑿之跡。其意境幽邈,雖清冷卻非懷怨,有造像之精妙,暗含送別之寡淡,寫情寫景,皆畫家極盡用心之能事。
參考資料:
「霧明樓」珍藏二十世紀名家往來書札手稿
〈傅抱石先生逝世廿週年紀念集〉(紀念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一九八五年),圖版5
「霧明樓」舊藏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精品
「霧明樓」乃費成武、張蒨英伉儷收藏書畫之室名。費成武( 1911-2000)、張蒨英( 1909-2003)先後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教於徐悲鴻,引為得意門生。抗戰時期,兩人在重慶從事文藝抗日工作,與同期雲集陪都之文藝界人士多有聚會過從,又協助徐悲鴻於磐溪籌辦中國美術學院,獲聘為副研究員。一九四六年中,經徐悲鴻以中英庚子賠款董事名義多次交涉爭取,率使他四名學生得以赴英研究美術,費、張亦在負笈倫敦名單之列。初時,張蒨英就讀雀而喜學院,費成武就讀於坎伯威爾與科陶德學院,後在倫敦舉辦首次聯展,以中國水墨亮相彼邦,引起轟動。一九五○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史雷德藝術學院。遂投身藝術創作,作品首度入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大展,後由當地最著名的萊斯特畫廊任代理,作品在英法知名畫廊大量展出,並由此進入英國、歐洲、美國、澳洲、乃至南非等地重要公私收藏。客居異鄉半個世紀默默耕耘,令費氏夫婦在英倫畫壇卓然有成。張蒨英晉身英國皇家水彩學會、西部皇家藝術學會和英國女藝術家協會等重量級藝術團體,還與夫婿一起列入英國藝術界名人錄。
費成武、張蒨英一九五三年在倫敦結為夫婦,兩人得師友如傅抱石、徐悲鴻、謝稚柳等送贈誌別之作品,遂合而組成「霧明樓」收藏。日後,多位造訪彼邦的畫壇故舊如趙少昂、張大千、黃君璧等異地重逢,亦相繼寫下作品餽送留念,遂使「霧明樓」之收藏更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註: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下山齋期間,生計雖窘迫,惟藝友互動頻仍,在精神生活以至創作上無疑是豐富的。張蒨英正是往來友輩之一。他們彼此具淵源於南京中央大學 ( 傅氏於一九三五年任職該校教育學院,為藝術科兼任講師;張蒨英於三六年畢業於中大藝術系),又與徐悲鴻關係密切 (傅氏入中大出於悲鴻引薦;張蒨英則為悲鴻得意門生),抗戰時期,彼此同活躍於渝州藝文圈,交誼頗深,自可反映於他送贈以至作誌別留念的作品。即使去國隔別後,早期仍互通訊息。從「霧明樓」珍存數封傅氏信札中,可知一九四七、四八年間,彼此書信尚有往來,以張氏及留學諸友投寄較多。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的長篇覆函中,傅氏透露有在英國牛津大學謀一教席,請託當時赴英的錢昌照代為聯絡,又囑張蒨英等留學諸友在彼邦照應。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及四八年十二月的函中,對於當時金陵無論在物質以至精神生活上的匱乏不無長吁短嘆,且借黃湯以解愁,時戰火又逼眉睫,安排舉家返故鄉南昌,又生彷徨流離之情緒。心中思緒皆向故交訴說底蘊,可見紙短意深非泛泛客套之言。直到一九八五年畫家逝世二十週年,江蘇省文化廳特出專集紀念,徵文於海內外,費張伉儷題詞「詩情畫意、賦藻萬世」並由張蒨英親書寄交,人歿情存,半世紀友誼盡見字裡行間!
本幅題「丙戌初伏早一日成都歸來……盡兩日製此」,可知寫成於公曆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寫畢後四日再題,記述作畫緣起,而這篇文字意簡言賅地說明兩人在藝事上相知之深,也是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首先,抱石稱「所有塗抹皆經過目」,或許有過譽之詞,但卻表明引張蒨英為畫藝知己,每有所得皆請她指陳意見。又謂本幅寫成前二月她曾到訪,但此行抱石「未有所贈」,這裡間接道明傅氏「屢有所贈」。透過是趟例外原因,間接褒揚張蒨英不單油畫精湛,且書法尤佳,他為夫人羅時慧求書吳梅村〈畫中九友歌〉而不得,似懷抱怨,實反映友誼之深,無矯飾之情。此外,就是他不願率爾動筆,無「鄭重持贈」之誠意。故兩月後忽接蒨英書,甚喜,窮兩日之功成此,亦藉伸送別之誌念。其重視之隆,從題跋內容以至作品水平即可明見。
畫面所見,赭衣仕女坐於渚邊石上,疏柳數枝斜垂,瘦枝輕拂於仕女身前,呈掩映之勢。背景為河道所隔,以淺墨薄染而成的彼岸淺灘,可見河面狹窄,或能涉水而過。全畫工寫融合,景物取寫意而人物重工筆細劃,尤以仕女呈畫家筆下擅長的唐代女性造型,臉豐腴卻不淪穠俗,自有端莊典雅之風範。身軀造型比例精確,小節如輕執紈扇,雙手交疊抱膝而坐,衣服的摺疊互覆皆交待細緻準確,完全合符坐姿的體態。而敷色清麗,淡中見層次,線條運用拿捏恰到好處,在工緻中見渾然天成,無絲毫斧鑿之跡。其意境幽邈,雖清冷卻非懷怨,有造像之精妙,暗含送別之寡淡,寫情寫景,皆畫家極盡用心之能事。
參考資料:
「霧明樓」珍藏二十世紀名家往來書札手稿
〈傅抱石先生逝世廿週年紀念集〉(紀念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一九八五年),圖版5
「霧明樓」舊藏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精品
「霧明樓」乃費成武、張蒨英伉儷收藏書畫之室名。費成武( 1911-2000)、張蒨英( 1909-2003)先後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教於徐悲鴻,引為得意門生。抗戰時期,兩人在重慶從事文藝抗日工作,與同期雲集陪都之文藝界人士多有聚會過從,又協助徐悲鴻於磐溪籌辦中國美術學院,獲聘為副研究員。一九四六年中,經徐悲鴻以中英庚子賠款董事名義多次交涉爭取,率使他四名學生得以赴英研究美術,費、張亦在負笈倫敦名單之列。初時,張蒨英就讀雀而喜學院,費成武就讀於坎伯威爾與科陶德學院,後在倫敦舉辦首次聯展,以中國水墨亮相彼邦,引起轟動。一九五○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史雷德藝術學院。遂投身藝術創作,作品首度入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大展,後由當地最著名的萊斯特畫廊任代理,作品在英法知名畫廊大量展出,並由此進入英國、歐洲、美國、澳洲、乃至南非等地重要公私收藏。客居異鄉半個世紀默默耕耘,令費氏夫婦在英倫畫壇卓然有成。張蒨英晉身英國皇家水彩學會、西部皇家藝術學會和英國女藝術家協會等重量級藝術團體,還與夫婿一起列入英國藝術界名人錄。
費成武、張蒨英一九五三年在倫敦結為夫婦,兩人得師友如傅抱石、徐悲鴻、謝稚柳等送贈誌別之作品,遂合而組成「霧明樓」收藏。日後,多位造訪彼邦的畫壇故舊如趙少昂、張大千、黃君璧等異地重逢,亦相繼寫下作品餽送留念,遂使「霧明樓」之收藏更琳琅滿目,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