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077
  • 3077

隋 石灰石雕觀音菩薩首像 |

估價
1,200,000 - 1,5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28 公分,11 英寸

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1950年代入藏
巴黎私人收藏,1998年入藏

拍品資料及來源

隋朝帝皇尚佛,佛法於帝光下日盛。隋皇積極弘法、大興土木,廣建寶塔、寺廟與佛像,一統大國,結束中國長達三百多年之分裂。隋皇同時大闊疆土,開西、東北邊境,對中國佛教發展造成多方面深遠影響,充分反映至當代宗教藝術中。公元六世紀政治動盪,國朝變更,淨土佛宗崛起成為獨立門派,提倡敬奉阿彌陀佛(或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使信徒往生淨土,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從此,隋朝菩薩形象廣受推崇,如見本品及同期作例。另外,隋帝以佛治國,促進中國與東歐亞大陸聯繫,佛教宗派及佛教藝術風格從南亞、中亞傳入中國,繼至韓國及日本,使各地在保留自身風格之外,亦可接觸佛教藝術之多元風貌。 本尊冠上雖欠常見阿彌陀佛像,但依其臉相華飾,應為觀世音菩薩。其雕工細膩,造型雍雅,集大成之作,足見當時佛雕之成熟,匠者工藝之卓絕。觀本像,面容慈寧,神態平和,貌趨自然,冠飾繁縟,具隋風,亦承前朝遺韻,盡顯慈顏莊嚴殊聖。

山東青州出土北齊及隋代菩薩立像,臉相圓潤飽滿,冠飾呈花瓣之狀,加綴飄帶弦紋,風格與本像相類,可作同源之佐證。參考一青州龍興寺出土隋代觀音像,錄於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10年,圖13。另一相類北齊菩薩像,錄於《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造像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01年,編號69。相類冠飾風格,亦見於前朝北齊造像例,應出自山西西部或陝西,約公元575年左右,展於《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83年,編號18。

至隋朝,此類造像風格略有發展,線條更為流暢,面容更加平和,如見一底特律藝術館藏觀音像例(藏品編號26.128),紀年581,喜仁龍認為出自陝西或河南,見《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1及4,紐約,1925年,圖版305。另見相類例,分別藏於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品編號1962.162)、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品編號42.152.5a及b)及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藏品編號1943.53.43),以上作例代表隋像發展風格,開臉柔和,更趨自然,冠飾精善,寶相莊嚴。此風格延續至隋末,見一銅菩薩立像例,面形、冠飾近同,錄於松原三郎,《中國仏教彫刻史研究:特に金銅仏及び石窟造像以外の石仏についての論考》,東京,1966年,圖版233。

隋代石雕造像甚為珍罕。可比較盧芹齋舊藏一相類隋首像例,相信源自山西,展於《Buddhist Sculpture from Ancient China》,藍理中國文物公司,紐約,2017年,編號10。另見一石灰石雕彩繪菩薩像,面形相類,髮髻繁縟,冠飾略簡,2016年4月5日在香港蘇富比拍出,編號2871。

參考波士頓博物館藏兩尊隋代石灰石菩薩立像,其一刊於喜仁龍,《Chinese Sculpture》,卷2,紐約,1970年,圖版315 A,另一件載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卷4:隋唐雕塑,北京,1988年,圖版12,據傳1909年出自西安某古寺。上述兩例面部雕刻風格自然逼真,也綴華美寶冠,與此尊相類。另比較兩尊拍賣之隋代石灰石首像,一例原於1943年經紐約山中商會出售,後於香港蘇富比易手,2016年4月5日,編號2871。另一例觀音首像則為靜雅堂舊藏,曾見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展覽《雕塑別藏:宗敎編特展圖錄》,台北,1997年,頁165,編號2,近售紐約蘇富比2018年3月20日,編號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