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1
  • 21

伊夫・克萊因 | 《無題人體測量學(ANT 132)》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伊夫·克萊因
  • 《無題人體測量學(ANT 132)》
  • 乾燥顏料及合成樹脂紙本,貼於畫布
  • 150 x 96 公分;59 1/8 x 37 3/4 英寸
  • 1960年作

來源

瑞典法國畫廊,斯德哥爾摩

博尼耶畫廊,日內瓦(1970年3月購自上述畫廊)

諾恩多夫畫廊,法蘭克福

私人收藏,德國(1987年購自上述畫廊)

此後由家族傳承至現藏家

出版

保羅・文貝爾,《伊夫・克萊因》,科隆,1969年,頁113,品號ANT 132,載圖

展覽圖錄,巴黎,龐畢度中心,《伊夫・克萊因》,1983年,頁354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展覽圖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及巡展),《伊夫・克萊因》,1985年7月至1986年2月,頁39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法蘭克福,諾恩多夫畫廊,《諾恩多夫畫廊》,1987年,無頁數,品號28,載彩圖

展覽圖錄,尼斯,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及巡展),《伊夫・克萊因:生活以及是純粹藝術的生活》,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頁161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展覽圖錄,法蘭克福,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及巡展),《伊夫・克萊因》,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頁226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克勞斯・奧特曼,《伊夫・克萊因:作品及文集》,巴塞羅那,2010年,頁114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漢娜・魏特邁爾,《伊夫・克萊因(1928-1962年):國際克萊因藍》,科隆,2016年,頁55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

馬蒂亞斯・克登伯格,《伊夫・克萊因:工作室內/外》,多蒙特,2016年,封面載圖(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人體測量學」表演現場),封底載彩圖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無題人體測量學(ANT 132)》蘊含豐富的創作意念,流露出哀傷婉麗的美態,體現了伊夫・克萊因前衛藝術宗旨的精髓,是「人體測量學」系列的至臻典範。在這個卓爾不凡的系列裡,本作依然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精品,它尺幅巨大,畫中包含兩個人物,而且是在克萊因其中一個傳奇表演上現場創作而成,珍貴非常。克萊因把女性身體用作人形畫筆,將繪畫的界線推至全新領域,彼此對立的抽象和具象,破天荒融為一體。本作是一個重要系列的典例,系列突破了繪畫歷來的定義,為藝術史中源遠流長的裸體素材注入激情,而且它所奠定的理論基礎對表演藝術影響至今。

本作成形自1960年在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克萊因工作室舉行的「人體測量學」表演。藝術家示意裸女模特兒在現場觀眾面前,將塗滿顏料的身體即席印在備好的紙張上。克萊因用「活生生的畫筆」印出一列人體痕跡,今次上拍的作品,原本就是某張掛牆紙本橫幅的一部分。畫中的模特兒是伊蓮娜・帕倫波(Elena Palumbo),她為克萊因的朋友兼合作人阿芒做幫傭時認識了他。後來,她憶述這段經歷時說:「他非常了解我,知道我喜歡運用身體和力量,也知道我會盡力去了解他的目的。還有什麼可以補充呢?也許很簡單,因為伊夫才華橫溢、無所畏懼,我才能經歷開心、充實的人生,即使短暫,但仍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長河裡留下痕跡……事實上在第一孔帕涅街,我很快就清楚意識到,創作『人體測量學』就像一項儀式——一旦開始,伊夫獨創的藍色顏料(IKB)浸滿我的皮膚,氣氛凝重,他像古代的祭師一樣,告訴我在哪裡印下去。我的藍色身體因此成為生命力的象徵」(伊蓮娜・帕倫波・莫斯卡,《伊蓮娜・帕倫波・莫斯卡的推薦書》,伊夫・克萊因檔案,2006年7月,電子版)。

克萊因在1960年進行了數次這種巫術般的表演。攝影師哈里・舜克(Harry Shunk)詳細的影像記錄令今次表演與眾不同,也使我們能夠推斷出本作的創作過程。照片裡的克萊因在表演場地來回遊走,指揮模特兒,可見過程經過精心策劃。彬彬有禮的賓客和熱情洋溢的表演形成對比,渾身上下覆蓋著藍色顏料的裸體表演者在衣冠楚楚的克萊因身邊,也顯得格格不入。與《無題人體測量學(ANT 132)》類似的作品除了本身的迷人魅力,同時也是這些迷人儀式的神聖殘跡。它們驗證了克萊因一再重複的座右銘:「繪畫對我而言不再是眼睛的職責。我的畫不過是我創作藝術的灰燼而已」(〈伊夫單色畫1960年:真相成為現實〉,伊夫・克萊因撰,克勞斯・奧特曼譯,《攻克藝術難題:伊夫・克萊因文集》,紐約2007年,頁185)。

克萊因的父母都是藝術家,因此他自小通曉藝術史。毋庸置疑,「人體測量學」為前衛藝術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元素,然而它們在某些風格上可以連繫至同時代的藝術家,或追溯至前人身上。本作在視覺上有如亨利・馬蒂斯的剪紙名作——尤其是1952年的「藍色裸體」系列,除了色調相近,均衡精煉的形態和相對簡約的構圖同樣殊途同歸。另外,觀眾也可能聯想到羅伯特・勞森伯格,他用藍色曬圖紙和攝影曝光技巧,在五十年代初期,創造出與克萊因類似的美學效果。

若追溯至更遠的時期,我們甚至可以在欣賞本作時,一併探討古典雕塑。克萊因印畫中的人體僅餘雙腿和軀幹可辨,彷似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像,例如《貝爾維德雷軀幹》,原本的身軀經歷風霜洗禮,與克萊因作品裡的人體一樣,只剩下中央部分。他對這種古典雕塑的熱愛也可見於其演繹的《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像》,他的版本是在原作的石膏模外,鋪上一層克萊因藍。我們也知道,克萊因認為在他的創作裡,身體的中央部分最能打動人心及最富表現力:「人體的某部分,即軀幹和部分大腿令我深感著迷……只有身軀是活著的,全能且無知」(引述自伊夫・克萊因,《伊夫・克萊因》展覽圖錄,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及巡展,1994年,頁175)。

克萊因憑著對藝術史和藝術家的精闢見解,與前衛藝術分道揚鑣,開闢自己的道路。他在五十年代後期聲名鵲起,當時抽象表現主義統領美國,滴色主義雄踞歐洲。這些藝術運動都源自對繪畫動作的執著,頌揚藝術家透過全然抽象的形式表達個人情感的功力。克萊因特意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他把人體印在畫布上,直截了當地展示主題,可謂創造出終極的具像作品。他以模特兒作為人形畫筆,因此成品中不會有任何反映繪畫動作的痕跡。另外,他還在系列中挪用了裸體歷來的涵義——幾百年來,藝術家用理想化的筆觸勾畫肉慾的化身,克萊因卻迎面潑上藍色的顏料,再把人推到畫紙上,斬釘截鐵,毫無避忌。在漫長的藝術史上,裸體一直是對繪畫造詣的考驗,然而到了克萊因手中,這個需要能工巧匠才能完成的目標,就這樣漫不經心地達成了。克萊因故意為自己的作品披上沉甸甸的傳統外衣,然後把它們扭曲、顛覆,刺激觀眾啟動創意,重新思考。

本作《無題人體測量學(ANT 132)》是克萊因的上乘力作,擁有崇高的美學價值,展現藝術家淵博的學識和對藝術史的深刻自覺。它就像一顆壓縮了大量藝術哲思的寶石,是一場獨家表演遺留下來的微光餘燼。數之不盡的前衛藝術流派以它為宗源,時至今日,它已成為一位藝術家的代表作,而這位藝術家曾經傲立於巴黎藝壇的最前沿,他用獨一無二的顏色征服了世界,並縱身躍入了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