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1
錢維城 1720 - 1772 | 台山瑞景
估價
50,000,000 - 7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Qian Weicheng (1720-1772)
- 台山瑞景
- 設色紙本 手卷
- 33.7 by 458 cm; 13 1/4 by 180 in.
款識:臣錢維城恭繪並敬跋。鈐印:「臣錢維城」、「敬事」每段御題詩分鈐:「會心不遠」(二鈐)、「德充符」、「聊以觀生意」、「日監在茲」、「叢雲」、「比德」、「朗潤」、「研露」、「几暇怡情」、「得佳趣」、「齊物」、「德充符」、「務時敏」、「乾隆宸翰」鑒藏印:(乾隆帝)「樂壽堂鑑藏寶」、「石渠定鑑」、「寶笈重編」、「寧壽宮繼入石渠寶笈」、「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宣统帝)「宣統御覽之寶」、「無逸齋精鑑璽」
來源
清宮舊藏
宣統帝溥儀 (1906-1967)
歐洲私人收藏,得自現藏者之祖父,此後家族傳承
宣統帝溥儀 (1906-1967)
歐洲私人收藏,得自現藏者之祖父,此後家族傳承
出版
著錄:
1) 《石渠寶笈續編》,第六十,寧壽宮藏十七,〈錢維城畫台山瑞景一卷〉,見薛永年、王連起主編,《石渠寶笈》,續編六,故宮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4250-4252
2) 《御製詩四集》,卷十八,頁20-22,見《御製詩文全集》,第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529-530
3)《賞溥傑書畫目》,頁9,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印行,《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1934年
4) 陳仁濤等校注,《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香港,1956年,頁32
5) 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2007年,頁408
1) 《石渠寶笈續編》,第六十,寧壽宮藏十七,〈錢維城畫台山瑞景一卷〉,見薛永年、王連起主編,《石渠寶笈》,續編六,故宮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4250-4252
2) 《御製詩四集》,卷十八,頁20-22,見《御製詩文全集》,第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529-530
3)《賞溥傑書畫目》,頁9,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印行,《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1934年
4) 陳仁濤等校注,《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香港,1956年,頁32
5) 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2007年,頁408
拍品資料及來源
著錄
1) 《石渠寶笈續編》,第六十,寧壽宮藏十七,〈錢維城畫台山瑞景一卷〉,見薛永年、王連起主編,《石渠寶笈》,續編六,故宮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4250-4252
2) 《御製詩四集》,卷十八,頁20-22,見《御製詩文全集》,第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529-530
3)《賞溥傑書畫目》,頁9,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印行,《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1934年
4) 陳仁濤等校注,《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香港,1956年,頁32
5) 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2007年,頁408 來源
清宮舊藏
宣統帝溥儀 (1906-1967)
歐洲私人收藏,得自現藏者之祖父,此後家族傳承
掩帙始知筆墨好,卧游從此扃柴荆
——讀錢維城《台山瑞景圖》
楊丹霞
乾隆時期正值清代宫廷藝術的鼎盛之際,仰承祖、父輩的涵養積澱,加之乾隆本人的熱衷,不僅使內府庋藏超邁前代,且在藝術鑒賞、創作方面空前活躍,而尤以書畫為盛。那些由科舉入仕,書畫兼能的文學侍從之臣在政務之餘或奉敕恭製,或曲意奉獻,成為宮廷藝術創作的主體,頻邀睿賞,錢維城就是活躍其中的佼佼者。
錢維城(1720 - 1772)初名辛來,字宗盤,後更字稼軒,晚號茶山。世居江南武進(今江蘇常州)南城內。他出身文學世家,幼讀詩書,跟隨祖父、叔祖得見四方名宿。稍長,循謹而慧,10歲能詩,12歲能賦,作古文則斐然可觀,17歲隨父遊京師,曾以「天碧欲無山」詩句傳誦都下。
乾隆十年,維城26歲,殿試狀元及第,授修撰。三年後散館,任右中允。次年,以文學侍臣命南書房行走,繼而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乾隆十六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二年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調任刑部侍郎,二十七年任浙江學政。三十四年奉命會審貴州威寧州知州劉標銅鉛廠虧帑兼巡撫良卿、按察使高積營私骫法等案,並剿平古州苗人叛亂。
錢維城少年得志,學問精洽,才具出眾,但從未因此放任自滿,他為官精謹持重,勤勉任勞。任浙江學政期間,鑒於兩浙向為人文淵藪,然士子工揣摩、實學者少,他黜浮靡、重根柢、崇經術,尤以立行為先,令士風為之一變。在刑部,他深鬯律意,體察情狀,往往能從糾結、互疑處反復辨別,對成法中之歧誤、未當處予以剖悉精審,疏請更改,皆得旨下部議行,即便是老於刑名的同事也遠不及他。貴州虧帑案勾連六案,牽涉多達數百人,案值逾二十九萬餘兩,錢維城皆悉心鞫論,不枉不漏,人贓各得實證,順利結案,獲得乾隆帝嘉許。
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宦途奔波辛勞,錢維城中年罹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身形瘦削,面容憔悴,勉力支撐。乾隆三十七年春,其父亡故,錢氏兄弟千里奔波,回鄉丁憂,因哀毀過甚,復感寒症,以致宿疾惡化,於當年十一月溘然而逝。乾隆聞訊深為軫惜,命內閣按例䘏典並施恩加贈尚書銜,謚文敏1。
時人嘗惋惜錢維城的詩才、文筆為畫名所掩,觀其《茶山詩文集》,文章疏達淳茂,絕去規仿。詩宗李、杜兼及蘇軾,吐屬清雋,不同凡俗。他的詩歌得益於廣闊的遊蹤和見識,故其座師錢陳群稱讚他「詩境清越奇拔,得江山之助居多2。」而同時期詩人趙翼亦稱其「人如東晉達,才有大蘇豪3」。錢氏懷古紀遊詩氣格磅礴,交遊倡和詩真摯磊落,應製詩恭謹至誠,題畫詩清新自然,與其弟維喬並稱詩壇「常州二錢」。
維城工書法但所作不多。楷書尚「鍾、王」及歐陽詢,端莊俊秀;行書宗蘇軾,豐潤舒展。除去合作的數件之外,《石渠寶笈》各編著錄錢氏獨立創作書畫作品共計160件(套),其中書法作品6件(套),均為奉敕臨寫古人書跡或抄錄御製詩文冊,如《秘殿珠林續編》著錄《臨蘇軾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冊》、《石渠寶笈三編》著錄《書御題八香圖詩意冊》等。
錢氏一門風雅,母吳艮擅畫,曾經在皇太后七十萬壽時進獻水墨《觀音大士圖》獲賜如意、貂鼠。維城、維喬兄弟自幼隨母習畫,皆擅山水、花卉。關於錢維城的繪畫師承,以往畫史所述或有乖誤,言其「初從陳書學畫寫意折枝花果」,乃將其母吳氏誤記為錢陳群之母陳氏。至於山水畫,錢維城則在早年臨習古人的基礎上,入仕後受到了同為內閣學士的書畫家董邦達、宮廷畫院老畫師張宗蒼的指授。董、張山水皆屬「婁東派」一脈,師法王原祁而上溯宋元諸家,特別是「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在習古之餘追求章法莊穩,筆墨渾厚的格調。同時,內府收藏博大精深,也為錢維城開闊眼界提供了範本。他在一段題跋中明確闡述了內府珍品對他的啟發及多年摹古、創作的心得:「平生不能畫,好畫乃性生。不于古人求,無以成其名。石渠富煙雲,片紙世所驚。廿年事編摩,頗亦探其扃。名家有大小,妙理無岐程。要在能運筆,書譜實畫經。一筆有不見,此筆為無情。筆筆皆可見,合之成至精4」。由此亦可看出,錢維城入值內廷二十餘年,通過參與乾隆帝頻繁的書畫鑒賞活動,心追手摹,其繪畫獲得了豐厚的滋養和長足進步,終於確立了花卉典雅蘊藉,清麗明快,山水丘壑幽深,氣韻沈厚渾穆的個人風貌。
從創作用途而言,錢氏書畫大致分兩類,一為饋贈至親好友者,如《三分水二分竹書屋圖卷》、《為樹參弟畫山水長卷》等;一為應製奉獻者,乾隆帝十分喜愛錢維城繪畫,無論是用於宮苑裝飾的「貼落」如《遠澗泉聲圖》,還是紀遊、紀實的《避暑山莊千尺雪圖》、《棲霞山全圖》(圖一)及《平定準噶爾圖》等,都是奉敕創作的。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乾隆御題錢氏繪畫詩多達200餘首,最早在乾隆十五年,最遲則在錢維城卒後十年,乾隆重觀錢畫作時感嘆「偶展重如遇昔人5」 言語中滿含對才子早逝的惋惜之情。
錢維城中壽而歿,其傳世書畫除宮廷舊藏,坊間流傳數量有限。筆者統計,錢維城書畫作品除故宮博物院藏161件(套),其中含82件折扇,其餘按《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各冊所載中國大陸各文博機構收藏僅43件(套)。近廿餘年來,拍賣所見內府藏錢氏畫作,多為溥儀兄弟從宮中盜出者,如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的錢維城《蘇東坡艤舟亭圖》、《四序同春圖》、《雁蕩山圖》等,而本文所及《台山瑞景圖》亦屬此類。
據近人陳仁濤、楊仁愷先生記載,1949年後此卷曾入「社管局」(即今國家文物局)留存,當時的局長鄭振鐸,延請鑒定大家張珩、徐邦達二先生辦公於北海公園團城,鑒別各古玩商家準備出讓給公家的書畫、器物,此外,捐獻者藏品、被沒收充公者如靳伯聲、岳彬等人的藏品亦皆在此聚集。1953年徐邦達先生進故宮工作,將經他鑒別的、各種來源的3217件(套)書畫,如著名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王翬等人《康熙南巡圖》第十二卷等藏品悉數帶到故宮成為館藏。這批文物中,也不乏錢維城的精品如《石渠寶笈》著錄的《回部四果圖》卷、《雪浪石圖》卷等。《台山瑞景圖》以及數年前拍賣的《四序同春圖》都曾留存「社管局」,應是在團城等待專家審閱時,被楊仁愷等先生寓目、記錄的。很有可能此二圖並非捐獻、沒收之物,而是屬於古玩店,而且彼時尚未開始「公私合營」運動,不少古玩店還是店主完全自主的私營企業,或因價格未談攏,或緣於其他可能,它們終未能進入博物館收藏,被原物主取回,繼而被輾轉售賣。
《台山瑞景圖》卷為紙本,設色畫。全卷縱33.7厘米,橫458厘米,依所繪各景分段接紙,各紙長度約略相近,最短者44.5,厘米,最長者46.5厘米。分段繪制山岳神秀、峻極壯麗的浙江天台山十景。每段紙尾以花青或汁綠淡染一窄條,附錄小楷書對該處山川景物的考證文字。末段署款:「臣錢維城恭繪並敬跋」,鈐印二:「臣錢維城」、「敬事」。乾隆內府鑒藏印「八鑒全」,並鈐「樂壽堂鑒藏寶」。另有宣統二璽。各段畫心均有乾隆御書詩,署「甲午暮春下澣御題」,詩後分鈐御用文房小印若干。
所繪各景為:
1.青溪煙景,畫天台縣城以西紫凝山下諸水匯合,城郭在望,長橋臥波,蘆雁翻飛,漁舟往來。佈景平曠開闊,令人心胸為之爽朗。
2.赤城霞標,畫「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的天台山主峰赤城山,色作赭紅,獨立天表,山上天然的丹霞地貌形成了數個洞窟,成為高僧清修地。谷中煙雲洶湧,雜木稀疏。
3.國清松徑,描繪南宋時就被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的國清寺,智者大師(538 - 597)在此創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千年古剎坐落於蒼松蹊徑之間,石橋清湍,溪水潺湲,深谷幽寂,了無人蹤,寺後金地嶺矗立如屏障。
4.佛隴經壇,畫金地嶺下雙溪奔騰如箭,絕壁千仞,圓通洞中高僧面壁,高明寺外幽人燕坐。構圖充滿而不擁塞,利用曲折多變的山勢在尺幅間營造出高遠深邃的意境。錢氏跋文中提及隋代流傳貝多葉經,今已移至國清寺珍藏。
5.華頂淩雲,描繪自銀地嶺遠眺天台山最高峰華頂,群山拱衛,一峰獨秀,山間樓闕淩虛,曲徑逶迤,華頂之上雲霧盡散,古塔危立。與多數遊人趨之若鶩的華頂雲氣盤結的「歸雲」之境大不相同,錢維城著重呈現了晴空下巍峨的山勢及山上古跡。
6.石樑飛瀑,乃天台第一巨觀。這座花崗岩天生橋長約7米,寬不盈尺,如蒼龍聳脊,橫亙峭壁,岩上飛瀑穿梁而過,從40米高的懸崖轟然奔下,勢如崩雷。此石橋明代徐霞客曾匍匐而過,今已禁止通行。
7.瓊臺酌醴,畫群峰中山間平台,背依絕壁,面臨深淵,下伏甘泉。台上隱士獨坐,松風獵獵。
8.桃源絢春,寫桃源塢與金橋潭周邊景物,峰巒疊翠,桃林簇簇,艷若鋪錦。
9.雙巖佛屋,畫寒、明二巖及合掌洞周遭景物,絕巘層巔,雲靄蒸騰,蕭疏的林木間有石室掩映。
10.萬年福海,畫八峰山下唐時所建萬年寺,寺門外松杉蒼鬱,泉水飛掛,幽壑深谷乃清淨修行之福地。
從各圖的用筆風格、墨色呈現及文字書寫狀態看,此卷並非時作時輟,而是較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其構圖,除青溪、赤城兩段外,多用充滿式的「深遠法」,便於呈現天台山峰巒聳峙,壑險穀幽,流瀑萦廻,林木靈秀,古跡密佈的特點。其構圖多從畫幅中部起勢,上下縱橫貫通,左右穿插揖讓,手法老練而多有精微奇妙處。在表現技巧方面,用筆偏乾,墨色枯淡,勾勒施以中鋒輕筆,筆觸勁健而松秀,正如董其昌所云:渴筆取妍。皴擦多於點染,皴法細密而層次豐富。在淡墨皴染之外,罩染則以淺絳、淡花青、汁綠為主,賦色清透,濃淡相讓,風格明快。此圖在整體韻致上神似王原祁,雖蒼渾老辣稍遜,但疎散秀潤之氣,較之與他亦師亦友的董邦達不遑多讓,可稱是錢維城盛年山水精品。
此卷作者未紀年月,按乾隆御書題詩時錢去世已兩年。查閱《御製詩文集》發現了此卷御題墨跡中沒有的小注:「錢維城視學浙江時經遊天台,因圖其景以進。茲維城歿又二年,惟存此卷矣6」。錢維城1763至1765年任浙江學政,因此可由此推斷此圖是錢在任期間或稍遲一段時間所作。
至於圖中景物,多數人恐怕會和乾隆皇帝一樣,想當然地以為此卷一定是錢維城在天台山飽遊沃看之餘揮灑而就。但筆者認為,非也。因為,錢維城畢生從未上過天台山。這在他的詩文集中有明確記載:1762年他初遊雁蕩後,雖受邀往遊,但因冬雨濕滑而未能成行:「張綸宣司馬邀遊天台,阻雨,詩以謝之」、「阻雨不得遊天台,因宿樂天張老人宅,貽主人」7,其詩曰:「天台濛濛,雨不得住;赤城在望,落葉飛去……惜我匆匆未能上,定看海水連天浮」8。1764年再遊雁蕩後希望又落空了:「年來兩度到台州,悵望金庭天際頭。還與仙人仍後約,未甘辜負石梁遊」9。天公不作美,兩遊均未果,之後其足跡亦再未到此地。因此,《台山瑞景圖》卷與那些錢維城對景寫生的作品不同,它是畫家根據古人記述,結合自己兩遊雁蕩,遠眺天台的感受,運用豐富的想像,以大半生對山水畫的深刻感悟和嫻熟技法為基礎完成的創作,這不僅僅是筆墨技法上的寫意,也是寫懷古之思、抒才子之情的寫意,更是中國傳統文人畫在創作上、在審美上注重和追求文學性表達的高妙境界,它引領人們遺形而得神,澄懷以觀道。
1 《清曆朝起居注》之《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六、十七日。
2 錢陳群《香樹齋詩文集》卷八十七,《家稼軒少司寇詩集序》,清乾隆刻本。
3 趙翼《甌北集》卷五十三,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
4 錢維城《錢文敏公全集》,《茶山詩鈔》卷九,《盧蓮麓以畫册索題,走筆贈之》。乾隆四十一年眉壽堂刻本。下同。
5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四集,卷八十九,《題錢維城山水小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 見《高宗御製詩文集》四集,卷一一二,《題錢維城天台十景圖》第十首。
7 均見《茶山詩鈔》卷六。
8《茶山詩鈔》卷七,《天姥山》。
9《茶山詩鈔》卷九,《發台州口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宣統皇帝《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宣統溥儀自傳》
一九二〇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之名義暗渡陳倉,將清宮著錄的藝術珍品運出紫禁城。其中包含宋至明代古籍善本逾兩百件,以及歷代書畫作品逾一千張。錢維城(1720-1772年)此卷《台山瑞景》便在其列。
英國外交官莊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於溥儀十三歲時與之結識,並成為末代皇帝的外籍教師,兩人感情甚篤。在任職於紫禁城的歲月中,莊士敦發現清宮的鬆懈管理及內務府的弊病,使底下官員們有利可圖,許多清宮藝術珍品被盜竊或典當,溥儀卻無從得知。
因此,溥儀下令清點宮內藏品並記錄成冊,隨即發現大量珍品不翼而飛。一九二三年六月,氣憤的末代皇帝下旨,將親自盤點嘉慶時封存、乾隆皇帝的寶庫─「建福宮」。然而一場神秘的大火卻阻止了他,建福宮內紀錄的六千六百多件珍寶中,僅三百八十件免於祝融。
在此前後,溥儀開始將宮內珍寶運至宮外。溥傑雖不住在紫禁城,但同為莊士敦學生,須每日進出宮殿陪伴皇帝學習。兄弟二人瞭解清點流程,每件藝術品都會依其重要性分等,免去了他們選件的困難。古籍善本因與溥傑的英語課本尺寸相若,可放進隨身攜帶的繡花錦袋中,成為了兩人的第一目標。就是這樣,大量可隨身帶出的珍品依照重要性被陸續運出紫禁城。
寶物運出宮後被暫存於溥儀父親家中,溥傑在此將寶物分裝成七十至八十個大木箱,並通過皇家身分得到一張免於檢驗及課稅的通行證。他親自攜帶證件護送珍寶至天津英國租界邊,一處滿清皇族為支持兩人出逃而買下的房產內。
一九二五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清室善後委員會」於養心殿清點藏品明細時,驚喜地找到當時賜予溥傑的藏品清單。錢維城所作之《台山瑞景》被錄於宣統十四年(1922)十一月六日賞溥傑。若非經歷此番周折,此作於今也許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名勝甲天下
── 乾隆皇帝《 南巡盛典》
清聖祖康熙(1654-1722)可能是乾隆最仰望的人,高宗繼位時即立誓在位期間絕不越其祖父。故他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實際執政最久的統治者;然而書面上,康熙還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曾於在位間六次巡幸江南,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一創舉,過去的皇帝雖有出巡之舉,但多僅屬一次性的考察疆域或出宮朝拜。而乾隆亦跟隨祖父的腳步六次南巡,兩次盛大的南巡皆有令屬下詳細記錄,進而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供後代得以一窺當時繁華的江南地區。
南巡期間,乾隆行旅逾萬里,足跡遍布清王國最富庶的兩個省份─江蘇與浙江。蘇浙地區在乾隆時期扮演要角,不僅因其農收豐碩、商業發達,對政府貢獻高比例的稅徵、鹽收、絲綢及奢侈品;且當時讀書出身的文人官員大部分皆來自於此,巡遊時期並可訪察官員。此外,江南地區一向被視為漢人的教育及文化要地,也是前明反叛力量的重心,多次親臨說明了對當地的重視,並帶去了安定及撫慰的力量。
康熙所繼承的清帝國是巨大且動盪不安的,南巡的重點在於強化並團結民眾對新政府的支持,讓臣民親眼見識並體驗新王朝的輝煌與自信,聖祖視察了重要的防泛工程及運河,會見了當地重要官員,並命令宮廷畫家以十二幅手卷紀錄,以供後人參閱。
而乾隆接續康、雍所統治的帝國卻是繁榮富強的,故高宗於江南的巡迴可說少了許多的政治動機,卻富涵文化及藝術意義。除了官員及水利工程的訪察,乾隆並增加了騎射演示等一系列活動以宣揚國家的強盛,並沿襲聖祖,命內廷描繪成卷。他在出巡之前的準備盡善盡美,特地挑選具有特定歷史或文化隱喻的地方,或是歷代詩人詠嘆的美景,準備應景的藝術品、奢華的裝備,在春夏之際前去。
與前往熱河避暑或圓明園一般,出宮南巡的隊伍由數千人組成,他們被要求移動迅速、精準靈活以宣揚國威。不論陸運或河運,所有的路線都被嚴格管控,一個龐大的騎兵或船行陣列,形成史上少見的殊勝景色。
高宗自稱「十全老人」,在位間十次成功的戰事令他引以為傲;然而,以現今眼光審視他一生作為,六次南巡的成就卻絲毫不遜於戰場的勝利。他十分瞭解繪畫的宣傳及傳世用途,乾隆在畫中化身為將軍、儒者或道士,不論當時或今日,都成功美化人們對他的印象。而巡幸江南圖軸中繪製的皇輿地圖及皇室肖像,一如兩位皇帝預料,流傳至今成為珍貴的歷史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錢維城題款:
一.青溪煙景。天台縣城西門,曰通越門。由門西行五里為青溪,縣北紫凝山,有飛瀑自洞天嶺界而下,會百丈龍湫、桐溪、桃源諸水達於是溪。宋慶元間,建橋長四十丈,名曰「鶴仙」。今架平杠二以濟涉。溪北為走馬崗。謝靈運《登臨海嶠詩》「旦發青溪陰」,唐元宗賜司馬承禎詩「青溪阻逸人」,皆即指此。
二.赤城霞標。赤城山,去縣最近,山不甚大,而象特嚴麗。如金城百雉,莫可梯越。其石作殷紅色,苔蘚不侵。孫綽《天台山賦》所以有霞標之目也。山半有巖如夏屋,僧就架楹為寺。巖中泉水滴瀝,對之涼沁心脾。曲折千餘級為上巖,亦有僧寺依之。巖上小洞鐫有「玉京」二字,道家以此為茅盈所治之第六洞天。
三.國清松徑。國清寺左右二澗,自佛隴山發源,分折而下,合於寺門。南流至神蹟石,匯入大溪。隋開皇十八年,僧智顗始建寺。相傳顗初至天台,夜夢古佛指授,有「寺若成,國即清」之語,因即以「國清」為寺額。唐貞元間,寒山、拾得現寺中。太守閭邱蔭知於豐干,遂訪之。二人方據火竈下談笑。閭邱前揖,遂馳遯。今遺有寒拾舊竈及豐干橋。橋畔為萬松徑,歷磴道而上,為金地嶺。
四.佛隴經壇。自金地嶺下折谷中,深篁密樹間,二水穿絡。一曰螺溪,相傳智顗放螺於此。一曰幽溪,與螺溪別源同委。上有靈響巖、圓通洞、稍西為高明寺。寺後峭壁千仞,大雷峯左支也。又西過銀地嶺,有摩崖「佛隴」二大字,隴上為大慈寺。顗初居大慈,一日登佛隴講經,經被風飄去。跡至溪,愛其幽勝,復營高明寺焉。寺有聽海缽、貝多葉經,俱隋代流傳。
五.華頂凌雲。華頂峯高萬八千丈,上出雲表,雖晦雨可見日出入,天台最高處也。其徑自銀地嶺北上十餘里,為寒風闕。天風蓬蓬,有挾人凌虛之勢。又北過察嶺,漢隱士高察舊居也。頂上有右軍墨池、太白書堂,又有龍爪潭。泉源沛發,覽者異之。再上為望海尖、有伏魔塔、禮經臺,傳並智顗故蹟。
六.石梁飛瀑。石梁兩山對峙,一臣石橫架其頂,廣不逾咫,或亦謂之「藍橋」。上游千澗之水滙成巨淙,望梁而墜,一落千仞,注乎淵潭。復盤躍而出,夭矯蜿蜒,挂于林杪,台山中第一巨觀也!其右盖竹洞,道家謂之三十六洞天之一。釋家謂昔五百應真隱入石中,樵人牧子,時於洞聞鐘磬之音云。
七.瓊臺酌醴。瓊臺當大壑之心,上下皆絕壁,惟峯腰懸磴可度。三面翠巘,周遭衛如郛郭。南臨深潭,正面所對山,為雙闕。峯嶺環繞,中有道院,曰「桐柏宮」。真誥云:「吳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因以桐柏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唐景雲時,司馬承禎築宮於此。下有醴泉,甘美可蠲疾。右有清風祠,祀伯夷叔齊石像。
八.桃源絢春。由護國寺至桃源塢,繡壁參差,夾澗駢立,澗曰「鳴玉」。凡九折中道有蘭若,曰「桃花庵」。折而北東,山阻源迷,望若無路,飛梯一轉,靈境忽呈。溪流噴灑成瀑,有巨潭承之,曰「金橋潭」。潭上數百步,雙崖匼匝,一洞潛通地底,深窅莫測。洞口鑿石構小屋,曰「儷仙室」。屋旁千樹桃花,春時絢爛若錦。漢永平間,郯人劉晨、阮肇採藥遇仙。元微之、曹唐有詩詠之。
九.雙巖佛屋。寒明二巖同一山,以脊相背而倚。過孟湖三茅繞峯而東,為寒巖,高百仞。前有立石五色,名「綬帶山」。又一石極方正,昔寒山大士宴坐處也。上構石室,宋米芾題曰:「潛真巖」。內平廣容千人,嵌置佛屋,不藉瓦覆。西南臨絕壑,有石梁架兩崖間。險峻不可攀,名曰「天橋」。東轉三四里至明巖,峭石夾峙,道不容軌。北數百步有兩巨石,側立相湊,前後通天,名「合掌洞」。
十.萬年福海。萬年寺,在縣西北八峯山,唐太和時建。其東南十里為羅漢嶺,下為鐵船湖。傳有羅漢曾泛鐵船於此。兩澗水,自寺門合流,縈紆南出。沿澗皆巨杉,鬱鬱蒼蒼,盛夏不見炎晷。旁峙一小山,曰「釣山」。壑內怪石礧礧,猿經鳥伸,不可方物。晉僧曇猷嘗憩此四顧,有真福地之羨。
乾隆御題詩十首
一.源出洞天嶺,滙流溪㵿漾。鶴仙緬遙年,徒杠涉今浪。人字起蘆汀,去去赴雁宕。
二.巖石色殷紅,赤城名以寓。如雉堞入雲,可證審言句。孫綽意如斯,莫謾錯註賦。
三.閭邱訪二士,豐干笑饒舌。攜手相與去,入崖祗一瞥。寺額雲夢兆,未識金剛偈。
四.西方極樂國,金田銀界道。是地嶺為名,其義殊易曉。納於芥子中,分疏自了了。
五.天台最高處,凌雲數十里。隂晴皆見日,殊難明其理。經臺傳何人,依稀始智顗。
六.雲標滙眾流,望梁千仞懸。匡廬堪伯仲,其餘皆眇焉。石橋原可度,清詞憶少連。
七.瓊台懸中天,金庭擅桐柏。道宮築唐時,其下淙靈液。一酌便登仙,奚藉藍橋驛。
八.繡峯復繢磵,絢綵紅霞如。千樹桃已然,萬年藥豈虛。緬憶劉阮蹤,寧讓武陵漁。
九.寒巖與明巖,若斷復若續。對峙鏡光暎,嵌崖有佛屋。義在法華經,分座人天伏。
十.萬年對碧峯,凈業修福海。應真泛鐵船,石湖至今在。衡文寫境人,與彼同千載。甲午(1774)暮春下澣御題。
1) 《石渠寶笈續編》,第六十,寧壽宮藏十七,〈錢維城畫台山瑞景一卷〉,見薛永年、王連起主編,《石渠寶笈》,續編六,故宮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4250-4252
2) 《御製詩四集》,卷十八,頁20-22,見《御製詩文全集》,第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529-530
3)《賞溥傑書畫目》,頁9,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印行,《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1934年
4) 陳仁濤等校注,《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香港,1956年,頁32
5) 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2007年,頁408 來源
清宮舊藏
宣統帝溥儀 (1906-1967)
歐洲私人收藏,得自現藏者之祖父,此後家族傳承
掩帙始知筆墨好,卧游從此扃柴荆
——讀錢維城《台山瑞景圖》
楊丹霞
乾隆時期正值清代宫廷藝術的鼎盛之際,仰承祖、父輩的涵養積澱,加之乾隆本人的熱衷,不僅使內府庋藏超邁前代,且在藝術鑒賞、創作方面空前活躍,而尤以書畫為盛。那些由科舉入仕,書畫兼能的文學侍從之臣在政務之餘或奉敕恭製,或曲意奉獻,成為宮廷藝術創作的主體,頻邀睿賞,錢維城就是活躍其中的佼佼者。
錢維城(1720 - 1772)初名辛來,字宗盤,後更字稼軒,晚號茶山。世居江南武進(今江蘇常州)南城內。他出身文學世家,幼讀詩書,跟隨祖父、叔祖得見四方名宿。稍長,循謹而慧,10歲能詩,12歲能賦,作古文則斐然可觀,17歲隨父遊京師,曾以「天碧欲無山」詩句傳誦都下。
乾隆十年,維城26歲,殿試狀元及第,授修撰。三年後散館,任右中允。次年,以文學侍臣命南書房行走,繼而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乾隆十六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二年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調任刑部侍郎,二十七年任浙江學政。三十四年奉命會審貴州威寧州知州劉標銅鉛廠虧帑兼巡撫良卿、按察使高積營私骫法等案,並剿平古州苗人叛亂。
錢維城少年得志,學問精洽,才具出眾,但從未因此放任自滿,他為官精謹持重,勤勉任勞。任浙江學政期間,鑒於兩浙向為人文淵藪,然士子工揣摩、實學者少,他黜浮靡、重根柢、崇經術,尤以立行為先,令士風為之一變。在刑部,他深鬯律意,體察情狀,往往能從糾結、互疑處反復辨別,對成法中之歧誤、未當處予以剖悉精審,疏請更改,皆得旨下部議行,即便是老於刑名的同事也遠不及他。貴州虧帑案勾連六案,牽涉多達數百人,案值逾二十九萬餘兩,錢維城皆悉心鞫論,不枉不漏,人贓各得實證,順利結案,獲得乾隆帝嘉許。
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宦途奔波辛勞,錢維城中年罹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身形瘦削,面容憔悴,勉力支撐。乾隆三十七年春,其父亡故,錢氏兄弟千里奔波,回鄉丁憂,因哀毀過甚,復感寒症,以致宿疾惡化,於當年十一月溘然而逝。乾隆聞訊深為軫惜,命內閣按例䘏典並施恩加贈尚書銜,謚文敏1。
時人嘗惋惜錢維城的詩才、文筆為畫名所掩,觀其《茶山詩文集》,文章疏達淳茂,絕去規仿。詩宗李、杜兼及蘇軾,吐屬清雋,不同凡俗。他的詩歌得益於廣闊的遊蹤和見識,故其座師錢陳群稱讚他「詩境清越奇拔,得江山之助居多2。」而同時期詩人趙翼亦稱其「人如東晉達,才有大蘇豪3」。錢氏懷古紀遊詩氣格磅礴,交遊倡和詩真摯磊落,應製詩恭謹至誠,題畫詩清新自然,與其弟維喬並稱詩壇「常州二錢」。
維城工書法但所作不多。楷書尚「鍾、王」及歐陽詢,端莊俊秀;行書宗蘇軾,豐潤舒展。除去合作的數件之外,《石渠寶笈》各編著錄錢氏獨立創作書畫作品共計160件(套),其中書法作品6件(套),均為奉敕臨寫古人書跡或抄錄御製詩文冊,如《秘殿珠林續編》著錄《臨蘇軾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冊》、《石渠寶笈三編》著錄《書御題八香圖詩意冊》等。
錢氏一門風雅,母吳艮擅畫,曾經在皇太后七十萬壽時進獻水墨《觀音大士圖》獲賜如意、貂鼠。維城、維喬兄弟自幼隨母習畫,皆擅山水、花卉。關於錢維城的繪畫師承,以往畫史所述或有乖誤,言其「初從陳書學畫寫意折枝花果」,乃將其母吳氏誤記為錢陳群之母陳氏。至於山水畫,錢維城則在早年臨習古人的基礎上,入仕後受到了同為內閣學士的書畫家董邦達、宮廷畫院老畫師張宗蒼的指授。董、張山水皆屬「婁東派」一脈,師法王原祁而上溯宋元諸家,特別是「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在習古之餘追求章法莊穩,筆墨渾厚的格調。同時,內府收藏博大精深,也為錢維城開闊眼界提供了範本。他在一段題跋中明確闡述了內府珍品對他的啟發及多年摹古、創作的心得:「平生不能畫,好畫乃性生。不于古人求,無以成其名。石渠富煙雲,片紙世所驚。廿年事編摩,頗亦探其扃。名家有大小,妙理無岐程。要在能運筆,書譜實畫經。一筆有不見,此筆為無情。筆筆皆可見,合之成至精4」。由此亦可看出,錢維城入值內廷二十餘年,通過參與乾隆帝頻繁的書畫鑒賞活動,心追手摹,其繪畫獲得了豐厚的滋養和長足進步,終於確立了花卉典雅蘊藉,清麗明快,山水丘壑幽深,氣韻沈厚渾穆的個人風貌。
從創作用途而言,錢氏書畫大致分兩類,一為饋贈至親好友者,如《三分水二分竹書屋圖卷》、《為樹參弟畫山水長卷》等;一為應製奉獻者,乾隆帝十分喜愛錢維城繪畫,無論是用於宮苑裝飾的「貼落」如《遠澗泉聲圖》,還是紀遊、紀實的《避暑山莊千尺雪圖》、《棲霞山全圖》(圖一)及《平定準噶爾圖》等,都是奉敕創作的。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乾隆御題錢氏繪畫詩多達200餘首,最早在乾隆十五年,最遲則在錢維城卒後十年,乾隆重觀錢畫作時感嘆「偶展重如遇昔人5」 言語中滿含對才子早逝的惋惜之情。
錢維城中壽而歿,其傳世書畫除宮廷舊藏,坊間流傳數量有限。筆者統計,錢維城書畫作品除故宮博物院藏161件(套),其中含82件折扇,其餘按《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各冊所載中國大陸各文博機構收藏僅43件(套)。近廿餘年來,拍賣所見內府藏錢氏畫作,多為溥儀兄弟從宮中盜出者,如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的錢維城《蘇東坡艤舟亭圖》、《四序同春圖》、《雁蕩山圖》等,而本文所及《台山瑞景圖》亦屬此類。
據近人陳仁濤、楊仁愷先生記載,1949年後此卷曾入「社管局」(即今國家文物局)留存,當時的局長鄭振鐸,延請鑒定大家張珩、徐邦達二先生辦公於北海公園團城,鑒別各古玩商家準備出讓給公家的書畫、器物,此外,捐獻者藏品、被沒收充公者如靳伯聲、岳彬等人的藏品亦皆在此聚集。1953年徐邦達先生進故宮工作,將經他鑒別的、各種來源的3217件(套)書畫,如著名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王翬等人《康熙南巡圖》第十二卷等藏品悉數帶到故宮成為館藏。這批文物中,也不乏錢維城的精品如《石渠寶笈》著錄的《回部四果圖》卷、《雪浪石圖》卷等。《台山瑞景圖》以及數年前拍賣的《四序同春圖》都曾留存「社管局」,應是在團城等待專家審閱時,被楊仁愷等先生寓目、記錄的。很有可能此二圖並非捐獻、沒收之物,而是屬於古玩店,而且彼時尚未開始「公私合營」運動,不少古玩店還是店主完全自主的私營企業,或因價格未談攏,或緣於其他可能,它們終未能進入博物館收藏,被原物主取回,繼而被輾轉售賣。
《台山瑞景圖》卷為紙本,設色畫。全卷縱33.7厘米,橫458厘米,依所繪各景分段接紙,各紙長度約略相近,最短者44.5,厘米,最長者46.5厘米。分段繪制山岳神秀、峻極壯麗的浙江天台山十景。每段紙尾以花青或汁綠淡染一窄條,附錄小楷書對該處山川景物的考證文字。末段署款:「臣錢維城恭繪並敬跋」,鈐印二:「臣錢維城」、「敬事」。乾隆內府鑒藏印「八鑒全」,並鈐「樂壽堂鑒藏寶」。另有宣統二璽。各段畫心均有乾隆御書詩,署「甲午暮春下澣御題」,詩後分鈐御用文房小印若干。
所繪各景為:
1.青溪煙景,畫天台縣城以西紫凝山下諸水匯合,城郭在望,長橋臥波,蘆雁翻飛,漁舟往來。佈景平曠開闊,令人心胸為之爽朗。
2.赤城霞標,畫「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的天台山主峰赤城山,色作赭紅,獨立天表,山上天然的丹霞地貌形成了數個洞窟,成為高僧清修地。谷中煙雲洶湧,雜木稀疏。
3.國清松徑,描繪南宋時就被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的國清寺,智者大師(538 - 597)在此創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千年古剎坐落於蒼松蹊徑之間,石橋清湍,溪水潺湲,深谷幽寂,了無人蹤,寺後金地嶺矗立如屏障。
4.佛隴經壇,畫金地嶺下雙溪奔騰如箭,絕壁千仞,圓通洞中高僧面壁,高明寺外幽人燕坐。構圖充滿而不擁塞,利用曲折多變的山勢在尺幅間營造出高遠深邃的意境。錢氏跋文中提及隋代流傳貝多葉經,今已移至國清寺珍藏。
5.華頂淩雲,描繪自銀地嶺遠眺天台山最高峰華頂,群山拱衛,一峰獨秀,山間樓闕淩虛,曲徑逶迤,華頂之上雲霧盡散,古塔危立。與多數遊人趨之若鶩的華頂雲氣盤結的「歸雲」之境大不相同,錢維城著重呈現了晴空下巍峨的山勢及山上古跡。
6.石樑飛瀑,乃天台第一巨觀。這座花崗岩天生橋長約7米,寬不盈尺,如蒼龍聳脊,橫亙峭壁,岩上飛瀑穿梁而過,從40米高的懸崖轟然奔下,勢如崩雷。此石橋明代徐霞客曾匍匐而過,今已禁止通行。
7.瓊臺酌醴,畫群峰中山間平台,背依絕壁,面臨深淵,下伏甘泉。台上隱士獨坐,松風獵獵。
8.桃源絢春,寫桃源塢與金橋潭周邊景物,峰巒疊翠,桃林簇簇,艷若鋪錦。
9.雙巖佛屋,畫寒、明二巖及合掌洞周遭景物,絕巘層巔,雲靄蒸騰,蕭疏的林木間有石室掩映。
10.萬年福海,畫八峰山下唐時所建萬年寺,寺門外松杉蒼鬱,泉水飛掛,幽壑深谷乃清淨修行之福地。
從各圖的用筆風格、墨色呈現及文字書寫狀態看,此卷並非時作時輟,而是較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其構圖,除青溪、赤城兩段外,多用充滿式的「深遠法」,便於呈現天台山峰巒聳峙,壑險穀幽,流瀑萦廻,林木靈秀,古跡密佈的特點。其構圖多從畫幅中部起勢,上下縱橫貫通,左右穿插揖讓,手法老練而多有精微奇妙處。在表現技巧方面,用筆偏乾,墨色枯淡,勾勒施以中鋒輕筆,筆觸勁健而松秀,正如董其昌所云:渴筆取妍。皴擦多於點染,皴法細密而層次豐富。在淡墨皴染之外,罩染則以淺絳、淡花青、汁綠為主,賦色清透,濃淡相讓,風格明快。此圖在整體韻致上神似王原祁,雖蒼渾老辣稍遜,但疎散秀潤之氣,較之與他亦師亦友的董邦達不遑多讓,可稱是錢維城盛年山水精品。
此卷作者未紀年月,按乾隆御書題詩時錢去世已兩年。查閱《御製詩文集》發現了此卷御題墨跡中沒有的小注:「錢維城視學浙江時經遊天台,因圖其景以進。茲維城歿又二年,惟存此卷矣6」。錢維城1763至1765年任浙江學政,因此可由此推斷此圖是錢在任期間或稍遲一段時間所作。
至於圖中景物,多數人恐怕會和乾隆皇帝一樣,想當然地以為此卷一定是錢維城在天台山飽遊沃看之餘揮灑而就。但筆者認為,非也。因為,錢維城畢生從未上過天台山。這在他的詩文集中有明確記載:1762年他初遊雁蕩後,雖受邀往遊,但因冬雨濕滑而未能成行:「張綸宣司馬邀遊天台,阻雨,詩以謝之」、「阻雨不得遊天台,因宿樂天張老人宅,貽主人」7,其詩曰:「天台濛濛,雨不得住;赤城在望,落葉飛去……惜我匆匆未能上,定看海水連天浮」8。1764年再遊雁蕩後希望又落空了:「年來兩度到台州,悵望金庭天際頭。還與仙人仍後約,未甘辜負石梁遊」9。天公不作美,兩遊均未果,之後其足跡亦再未到此地。因此,《台山瑞景圖》卷與那些錢維城對景寫生的作品不同,它是畫家根據古人記述,結合自己兩遊雁蕩,遠眺天台的感受,運用豐富的想像,以大半生對山水畫的深刻感悟和嫻熟技法為基礎完成的創作,這不僅僅是筆墨技法上的寫意,也是寫懷古之思、抒才子之情的寫意,更是中國傳統文人畫在創作上、在審美上注重和追求文學性表達的高妙境界,它引領人們遺形而得神,澄懷以觀道。
1 《清曆朝起居注》之《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六、十七日。
2 錢陳群《香樹齋詩文集》卷八十七,《家稼軒少司寇詩集序》,清乾隆刻本。
3 趙翼《甌北集》卷五十三,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
4 錢維城《錢文敏公全集》,《茶山詩鈔》卷九,《盧蓮麓以畫册索題,走筆贈之》。乾隆四十一年眉壽堂刻本。下同。
5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四集,卷八十九,《題錢維城山水小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 見《高宗御製詩文集》四集,卷一一二,《題錢維城天台十景圖》第十首。
7 均見《茶山詩鈔》卷六。
8《茶山詩鈔》卷七,《天姥山》。
9《茶山詩鈔》卷九,《發台州口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宣統皇帝《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宣統溥儀自傳》
一九二〇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之名義暗渡陳倉,將清宮著錄的藝術珍品運出紫禁城。其中包含宋至明代古籍善本逾兩百件,以及歷代書畫作品逾一千張。錢維城(1720-1772年)此卷《台山瑞景》便在其列。
英國外交官莊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於溥儀十三歲時與之結識,並成為末代皇帝的外籍教師,兩人感情甚篤。在任職於紫禁城的歲月中,莊士敦發現清宮的鬆懈管理及內務府的弊病,使底下官員們有利可圖,許多清宮藝術珍品被盜竊或典當,溥儀卻無從得知。
因此,溥儀下令清點宮內藏品並記錄成冊,隨即發現大量珍品不翼而飛。一九二三年六月,氣憤的末代皇帝下旨,將親自盤點嘉慶時封存、乾隆皇帝的寶庫─「建福宮」。然而一場神秘的大火卻阻止了他,建福宮內紀錄的六千六百多件珍寶中,僅三百八十件免於祝融。
在此前後,溥儀開始將宮內珍寶運至宮外。溥傑雖不住在紫禁城,但同為莊士敦學生,須每日進出宮殿陪伴皇帝學習。兄弟二人瞭解清點流程,每件藝術品都會依其重要性分等,免去了他們選件的困難。古籍善本因與溥傑的英語課本尺寸相若,可放進隨身攜帶的繡花錦袋中,成為了兩人的第一目標。就是這樣,大量可隨身帶出的珍品依照重要性被陸續運出紫禁城。
寶物運出宮後被暫存於溥儀父親家中,溥傑在此將寶物分裝成七十至八十個大木箱,並通過皇家身分得到一張免於檢驗及課稅的通行證。他親自攜帶證件護送珍寶至天津英國租界邊,一處滿清皇族為支持兩人出逃而買下的房產內。
一九二五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清室善後委員會」於養心殿清點藏品明細時,驚喜地找到當時賜予溥傑的藏品清單。錢維城所作之《台山瑞景》被錄於宣統十四年(1922)十一月六日賞溥傑。若非經歷此番周折,此作於今也許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名勝甲天下
── 乾隆皇帝《 南巡盛典》
清聖祖康熙(1654-1722)可能是乾隆最仰望的人,高宗繼位時即立誓在位期間絕不越其祖父。故他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實際執政最久的統治者;然而書面上,康熙還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曾於在位間六次巡幸江南,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一創舉,過去的皇帝雖有出巡之舉,但多僅屬一次性的考察疆域或出宮朝拜。而乾隆亦跟隨祖父的腳步六次南巡,兩次盛大的南巡皆有令屬下詳細記錄,進而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供後代得以一窺當時繁華的江南地區。
南巡期間,乾隆行旅逾萬里,足跡遍布清王國最富庶的兩個省份─江蘇與浙江。蘇浙地區在乾隆時期扮演要角,不僅因其農收豐碩、商業發達,對政府貢獻高比例的稅徵、鹽收、絲綢及奢侈品;且當時讀書出身的文人官員大部分皆來自於此,巡遊時期並可訪察官員。此外,江南地區一向被視為漢人的教育及文化要地,也是前明反叛力量的重心,多次親臨說明了對當地的重視,並帶去了安定及撫慰的力量。
康熙所繼承的清帝國是巨大且動盪不安的,南巡的重點在於強化並團結民眾對新政府的支持,讓臣民親眼見識並體驗新王朝的輝煌與自信,聖祖視察了重要的防泛工程及運河,會見了當地重要官員,並命令宮廷畫家以十二幅手卷紀錄,以供後人參閱。
而乾隆接續康、雍所統治的帝國卻是繁榮富強的,故高宗於江南的巡迴可說少了許多的政治動機,卻富涵文化及藝術意義。除了官員及水利工程的訪察,乾隆並增加了騎射演示等一系列活動以宣揚國家的強盛,並沿襲聖祖,命內廷描繪成卷。他在出巡之前的準備盡善盡美,特地挑選具有特定歷史或文化隱喻的地方,或是歷代詩人詠嘆的美景,準備應景的藝術品、奢華的裝備,在春夏之際前去。
與前往熱河避暑或圓明園一般,出宮南巡的隊伍由數千人組成,他們被要求移動迅速、精準靈活以宣揚國威。不論陸運或河運,所有的路線都被嚴格管控,一個龐大的騎兵或船行陣列,形成史上少見的殊勝景色。
高宗自稱「十全老人」,在位間十次成功的戰事令他引以為傲;然而,以現今眼光審視他一生作為,六次南巡的成就卻絲毫不遜於戰場的勝利。他十分瞭解繪畫的宣傳及傳世用途,乾隆在畫中化身為將軍、儒者或道士,不論當時或今日,都成功美化人們對他的印象。而巡幸江南圖軸中繪製的皇輿地圖及皇室肖像,一如兩位皇帝預料,流傳至今成為珍貴的歷史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錢維城題款:
一.青溪煙景。天台縣城西門,曰通越門。由門西行五里為青溪,縣北紫凝山,有飛瀑自洞天嶺界而下,會百丈龍湫、桐溪、桃源諸水達於是溪。宋慶元間,建橋長四十丈,名曰「鶴仙」。今架平杠二以濟涉。溪北為走馬崗。謝靈運《登臨海嶠詩》「旦發青溪陰」,唐元宗賜司馬承禎詩「青溪阻逸人」,皆即指此。
二.赤城霞標。赤城山,去縣最近,山不甚大,而象特嚴麗。如金城百雉,莫可梯越。其石作殷紅色,苔蘚不侵。孫綽《天台山賦》所以有霞標之目也。山半有巖如夏屋,僧就架楹為寺。巖中泉水滴瀝,對之涼沁心脾。曲折千餘級為上巖,亦有僧寺依之。巖上小洞鐫有「玉京」二字,道家以此為茅盈所治之第六洞天。
三.國清松徑。國清寺左右二澗,自佛隴山發源,分折而下,合於寺門。南流至神蹟石,匯入大溪。隋開皇十八年,僧智顗始建寺。相傳顗初至天台,夜夢古佛指授,有「寺若成,國即清」之語,因即以「國清」為寺額。唐貞元間,寒山、拾得現寺中。太守閭邱蔭知於豐干,遂訪之。二人方據火竈下談笑。閭邱前揖,遂馳遯。今遺有寒拾舊竈及豐干橋。橋畔為萬松徑,歷磴道而上,為金地嶺。
四.佛隴經壇。自金地嶺下折谷中,深篁密樹間,二水穿絡。一曰螺溪,相傳智顗放螺於此。一曰幽溪,與螺溪別源同委。上有靈響巖、圓通洞、稍西為高明寺。寺後峭壁千仞,大雷峯左支也。又西過銀地嶺,有摩崖「佛隴」二大字,隴上為大慈寺。顗初居大慈,一日登佛隴講經,經被風飄去。跡至溪,愛其幽勝,復營高明寺焉。寺有聽海缽、貝多葉經,俱隋代流傳。
五.華頂凌雲。華頂峯高萬八千丈,上出雲表,雖晦雨可見日出入,天台最高處也。其徑自銀地嶺北上十餘里,為寒風闕。天風蓬蓬,有挾人凌虛之勢。又北過察嶺,漢隱士高察舊居也。頂上有右軍墨池、太白書堂,又有龍爪潭。泉源沛發,覽者異之。再上為望海尖、有伏魔塔、禮經臺,傳並智顗故蹟。
六.石梁飛瀑。石梁兩山對峙,一臣石橫架其頂,廣不逾咫,或亦謂之「藍橋」。上游千澗之水滙成巨淙,望梁而墜,一落千仞,注乎淵潭。復盤躍而出,夭矯蜿蜒,挂于林杪,台山中第一巨觀也!其右盖竹洞,道家謂之三十六洞天之一。釋家謂昔五百應真隱入石中,樵人牧子,時於洞聞鐘磬之音云。
七.瓊臺酌醴。瓊臺當大壑之心,上下皆絕壁,惟峯腰懸磴可度。三面翠巘,周遭衛如郛郭。南臨深潭,正面所對山,為雙闕。峯嶺環繞,中有道院,曰「桐柏宮」。真誥云:「吳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因以桐柏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唐景雲時,司馬承禎築宮於此。下有醴泉,甘美可蠲疾。右有清風祠,祀伯夷叔齊石像。
八.桃源絢春。由護國寺至桃源塢,繡壁參差,夾澗駢立,澗曰「鳴玉」。凡九折中道有蘭若,曰「桃花庵」。折而北東,山阻源迷,望若無路,飛梯一轉,靈境忽呈。溪流噴灑成瀑,有巨潭承之,曰「金橋潭」。潭上數百步,雙崖匼匝,一洞潛通地底,深窅莫測。洞口鑿石構小屋,曰「儷仙室」。屋旁千樹桃花,春時絢爛若錦。漢永平間,郯人劉晨、阮肇採藥遇仙。元微之、曹唐有詩詠之。
九.雙巖佛屋。寒明二巖同一山,以脊相背而倚。過孟湖三茅繞峯而東,為寒巖,高百仞。前有立石五色,名「綬帶山」。又一石極方正,昔寒山大士宴坐處也。上構石室,宋米芾題曰:「潛真巖」。內平廣容千人,嵌置佛屋,不藉瓦覆。西南臨絕壑,有石梁架兩崖間。險峻不可攀,名曰「天橋」。東轉三四里至明巖,峭石夾峙,道不容軌。北數百步有兩巨石,側立相湊,前後通天,名「合掌洞」。
十.萬年福海。萬年寺,在縣西北八峯山,唐太和時建。其東南十里為羅漢嶺,下為鐵船湖。傳有羅漢曾泛鐵船於此。兩澗水,自寺門合流,縈紆南出。沿澗皆巨杉,鬱鬱蒼蒼,盛夏不見炎晷。旁峙一小山,曰「釣山」。壑內怪石礧礧,猿經鳥伸,不可方物。晉僧曇猷嘗憩此四顧,有真福地之羨。
乾隆御題詩十首
一.源出洞天嶺,滙流溪㵿漾。鶴仙緬遙年,徒杠涉今浪。人字起蘆汀,去去赴雁宕。
二.巖石色殷紅,赤城名以寓。如雉堞入雲,可證審言句。孫綽意如斯,莫謾錯註賦。
三.閭邱訪二士,豐干笑饒舌。攜手相與去,入崖祗一瞥。寺額雲夢兆,未識金剛偈。
四.西方極樂國,金田銀界道。是地嶺為名,其義殊易曉。納於芥子中,分疏自了了。
五.天台最高處,凌雲數十里。隂晴皆見日,殊難明其理。經臺傳何人,依稀始智顗。
六.雲標滙眾流,望梁千仞懸。匡廬堪伯仲,其餘皆眇焉。石橋原可度,清詞憶少連。
七.瓊台懸中天,金庭擅桐柏。道宮築唐時,其下淙靈液。一酌便登仙,奚藉藍橋驛。
八.繡峯復繢磵,絢綵紅霞如。千樹桃已然,萬年藥豈虛。緬憶劉阮蹤,寧讓武陵漁。
九.寒巖與明巖,若斷復若續。對峙鏡光暎,嵌崖有佛屋。義在法華經,分座人天伏。
十.萬年對碧峯,凈業修福海。應真泛鐵船,石湖至今在。衡文寫境人,與彼同千載。甲午(1774)暮春下澣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