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3
清乾隆 和闐青玉填金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 |
估價
40,000,000 - 60,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30.7 公分,12 公分
刻文: 〈中秋帖〉晉王獻之書。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神韻獨超天姿特秀。大內藏大令墨蹟,多屬唐人鈎填,惟是卷真跡,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識。鈐印:乾卦、御書、紹興、廣仁殿、宣和、紹興、神品、宏文之印、賢志主人等 〈洛神賦十三行〉……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棋。攘皓捥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悵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以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偟,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擢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慕遠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靈雜逯,命疇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兮,攜漢濱之遊女。歎㚿媧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青玉填金王獻之
《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賞析
徐琳盡數歷代帝王,對中國藝術品有著深入骨髓的熱愛,且至今還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皇帝,恐怕非清高宗弘曆莫屬了。這位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御題詩,其中對中國文物藝術題詠最多的是書畫和玉器,將兩者完美結合的也是這位頗有藝術天分的乾隆皇帝。此次蘇富比拍賣的一件青玉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就是兩者結合的典範之作。
青玉填金御題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後簡稱《中秋帖》插屏或《十三行》插屏),長30.7公分、寬29.6公分、厚1.7公分。體型較大。以和闐青玉製作,玉中有白點,似雪花般散佈在玉料之中,此為玉料原礦中所包含的雜質,可能是透閃石、方解石、簾石或輝石等之一種,具體為何物,可用拉曼光譜儀檢測即知,但這類玉料中的原礦雜質並不影響玉器雕琢的過程和顯現的效果,現在也常常有玉雕師將其巧妙設計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變瑕為美。
插屏兩面均刻有文字,字內填金。一面為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晉王獻之書《中秋帖》的原文,並將原書法上的印章也一併照搬刻琢。左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書寫:「神韻獨超,天姿獨秀」及「乾隆宸翰」陰刻篆書方璽。再左有乾隆帝寫於法書《中秋帖》上的行草跋文:「大內藏大令墨蹟,多屬唐人鉤填,惟是卷真跡,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乾隆丙寅(1746年)二月御識。」下有「乾」、「隆」圓方二璽。反面陰刻填金字,為王獻之書《洛神賦》遺留下來的部分石刻拓本《十三行》。
插屏四周,陰刻幾何拐子龍紋間花草紋帶,花草紋以細陰刻線雕琢,而拐子龍以寬粗的線條形式穿插於花草紋內,因紋飾帶最後需填入金粉,故而拐子龍紋飾內均被短陰線劃毛,這樣可以保證填入的金粉不至於脫落。插屏正面的《中秋帖》大字也採用這樣的雕琢方式。只是目前看來,這種方式並不能讓填入的金粉長久不落,年歲久遠,金粉還是會逐漸脫落,不過脫落處卻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填金工藝。
此件玉插屏,無論從刻字方式還是紋飾工藝等方面看,均應是清宮舊物。這件青玉插屏之所以引人注目,皆因其雕刻的《中秋帖》太過著名。《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圖一),傳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真跡,草書,現存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件稀世珍寶,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乾隆帝專以此命名的溫室「三希堂」內(圖二)。1《中秋帖》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並回歸故宮博物院。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令梁詩正等編次內府所藏魏鐘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含無名氏)的墨蹟,將其勾摹篆刻,因包含此東晉三位名家之作,又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和原書法作品的《中秋帖》佈局稍有不同,原書法是三行二十二字,《三希堂法帖》中是四行二十二字,但是字勢連綿不斷,與原作無二。此件插屏正是以《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為原版(圖三、四)2,與刻石一樣,以勾勒摹刻的形式將《中秋帖》刻於玉版之上,法帖中所鈐印章也一併刻琢出來,朱文印章以陰刻印文表示,白文印章以減地陽文表示。更為精巧的是:因法書上的印章都是後鈐蓋在書法字跡之上,而玉器的雕琢是減法的藝術,為表現這一先後順序,此塊玉版的書法本字和印章需要事先規劃好再進行雕琢,尤其是字與印文重疊的地方,字雖陰刻,但重疊處卻需留出陽文表現印章線條,即使原本是陰刻的朱文印,在與字重疊之處也要事先雕琢出陽文邊框(頁64-65)。由此可見,在雕琢之前勾勒臨摹好書法作品和璽印後,為忠實於原作品上的每一個細節,玉雕匠人們是怎樣小心的處理先後關係,用陰刻、減地陽線不同的手法雕琢細節,以期完整形象的展現真實書法作品的全貌。青玉插屏《中秋帖》的左側張懷瓘和乾隆帝的字亦是截取了《三希堂法帖》中的這一部分。在整塊玉插屏的文字中,雕工技術最為複雜的就是《中秋帖》原文的部分,其它陰刻文字因不涉及文字和印章的重疊關係,雕琢技術相對簡單很多。
其實,此反面文字《十三行》亦是一篇宏偉鉅製,在書法界的名氣不亞於《中秋帖》。所謂《十三行》,指的是東晉王獻之的一件小楷書法作品,所書內容為三國時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相傳王獻之特別好寫《洛神賦》,原本墨蹟寫在麻箋紙上,但是流傳到唐代時就已經首尾殘缺,僅存13行,250個字。宋代的著錄書《寶刻類編》中,使用了「《洛神賦》十三行」的名稱,但其它書還多以《洛神賦》名之,但是明代以來,《十三行》這個名稱就普遍使用了。
《十三行》的真跡最早可能收藏於北宋內府,爾後真跡失傳,但是在一些刻帖中還保存了這件作品。在真跡亡佚的情況下,所謂下真跡一等的刻本和摹本也十分珍貴。相傳在明萬曆年間,人們在杭州西湖發現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王獻之的《十三行》,因石板青黑,質地細潤,人們相傳為碧玉,於是就有了「玉版《十三行》」的名稱。後來玉版《十三行》的命運跌宕多舛,幾經轉手,據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為廣東提學翁嵩年所得,翁嵩年請書法家、金石家楊賓考證源流並做跋語。此後玉版《十三行》聲名鵲起,可能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貢入皇家內府,但咸豐以後,又流出內苑,輾轉於民間。據說玉版曾流落安徽,1962年被一青年所得,售與上海朵雲軒,轉交上海博物館收藏,後因出售者要求又被退回。1981年,收藏者來到北京,北京文物公司的總經理秦公先生以18,000元收購,轉交於首都博物館收藏。3
這件收藏於首都博物館的玉版《十三行》(圖五)4,筆者有幸曾睹得真顏,對於書法本身,因非專業,筆者沒有研究。但從材質看,並非碧玉,而是一種黝黑細膩的石材,稱其為玉,可能是出於一種對書法作品的尊敬。這件玉版《十三行》到底是誰刻的,目前來說還無定論,有唐代說,北宋內府說,南宋賈似道說,元代趙孟頫說,也有人認為是翻刻自《寶晉齋法帖》,而《寶晉齋法帖》是南宋曹知格所刻,成於咸淳四年(1268年)。5 目前首博這件玉版《十三行》被鑑定為宋代刻石。
另外,相傳與碧玉版相同的,還有一件白玉版《十三行》,但現在流行的觀點是,白玉版字體比碧玉版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痕,是一種翻刻本。據說白玉版《十三行》於嘉慶三年時毀於乾清宮火災。因原石已不見,筆者不敢妄加揣測,不過從碧玉非玉的情況看,白玉可能也非真玉,可能原也是漢白玉之類的石材。
總之,玉版《十三行》曾收藏於清代皇家內廷,從康熙到乾隆皇帝也都親眼看見過它,否則也不會有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多件玉版《十三行》的拓本。另外,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些宋拓本、元拓本、明拓本。其實將之真正變為玉版的,是乾隆皇帝命人摹刻的這件青玉《十三行》。
這件青玉《十三行》的字體與首博藏玉版《十三行》相似,但是,首博《十三行》中有些字已有剝落損傷,而同處的青玉版本卻是補全的,估計缺字是根據清宮舊藏的帖本補全,又或直接以舊藏帖本摹刻。但不管它是以哪件刻帖為原本摹刻,它都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玉版。
乾隆皇帝好玉,其將喜歡的碑帖法書勾摹上玉,刻成玉版是其經常幹的事情。除了這件玉插屏外,其內容還曾被刻琢在一件青玉圓洗的外腹部一周,字體為乾隆帝書寫的行楷書,後面有「乾」、「隆」二璽。這件玉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原放於漱芳齋,為乾隆帝所用,在故宮文物點查報告中還有記載(圖六)。6
乾隆也臨摹過不少《十三行》,將自己臨摹的書法製成玉冊頁的情況也十分多見。《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十五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掌瑞保押帖一件,內開為本年三月初六日太監盧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臨洛神十三行,隨白玉冊頁四片;御臨九成宮醴泉銘,隨白玉冊頁四片;御臨玉枕蘭亭,隨白玉冊頁四片。傳旨:將洛神十三行白玉冊頁,九成宮醴泉銘白玉冊頁面底俱做,玉枕蘭亭白玉冊頁面底花樣,畫樣呈覽,準時再刻。欽此。
此洛神十三行玉冊後來在木座做匣:
二十三日司庫瑞保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臨洛神十三行玉冊四片。傳旨:將字填金,外配紫檀木有須彌座匣盛裝,先做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於五月初十日將玉冊四片配得匣呈進訖。7
如檔案記載這樣乾隆帝御筆親臨的《洛神十三行》刻成冊頁的有多件,目前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套六片的乾隆御臨《十三行》玉冊。
三希堂所藏的這三件著名書法作品均被乾隆帝要求刻帖於玉。蘇富比於2003年4月三十周年春拍之時,曾拍過一件刻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白玉插屏(圖七)。插屏一面勾勒摹刻《快雪時晴帖》,但並沒有將法書上的印章一一摹刻,僅刻了「三希堂」、「乾隆御玩」、「內府圖書」三方印璽,也沒有印璽和字重疊的現象,從雕刻工藝上簡單了許多。但插屏邊緣拐子龍和花草紋交織的紋飾帶與此次蘇富比拍賣的《中秋帖》插屏一樣,填金工藝也一樣,從雕刻手法上看,似出自同一人之手。
乾隆帝曾在《快雪時晴帖》內趙孟頫的題跋下方註寫:「己巳(1750年)臘月雪後,乘興縮臨此帖一過,命朱采刻於姚宗仁所製玩鵝玉器,亦一佳話也(圖八)。」而2003年蘇富比所拍的《快雪時晴帖》反面確實為羲之玩鵝圖,可見所記即此插屏。
兩者相較,2003年蘇富比拍賣的《快雪時晴帖》白玉插屏,上面刻琢的是乾隆帝自己臨摹的《快雪時晴帖》,且是縮臨,所以插屏較小。而此次蘇富比拍賣的這件《中秋帖》青玉插屏,從印章與原文佈局看,則是按《三希堂法帖》中《中秋帖》原作勾勒摹刻到玉版之上,從忠於原作及保存流傳的角度看,這件正反兩面分別刻琢王獻之行草與小楷兩件著名作品的插屏更勝一籌。從創作時間看,此件插屏和那件《快雪時晴帖》插屏創作的時間應相隔不遠,雕琢手法似也出自朱彩之手。
朱彩即朱采,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的刻字工匠,由蘇州織造選送入宮。乾隆三年(1738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造辦處活計檔中記載有大量朱彩刻字做活的記錄,在一些玉器上,還留有朱彩的名字。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御製九符》青玉冊,文後即有「小臣朱彩奉勑恭鐫」款識(圖九)。檔案中,亦有關於乾隆令朱彩落款的記載:
乾隆十六(1751年)年閏五月:二十三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長花善押帖一件,內開為五月十六日太監盧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九符一套,計十二頁,傳旨:其玉片字樣俱各填金,末頁著朱彩刻「小臣朱彩奉勑恭鐫」之款,欽此。於本日將白玉九符末頁上寫得朱彩之款,員外郎郎正培等呈覽,奉旨:照樣准刻,欽此。8
乾隆時期,能在玉器上刻下自己名字的玉匠唯有刻字工匠,早期的朱彩,中後期的朱永泰、朱時雲等都在玉器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反觀治玉工匠,哪怕是治玉高手姚宗仁,也僅出現在文獻檔案中,未能在玉器上留下名字,由此可見乾隆帝對刻字工匠的重視。
玉質的《中秋帖》、《快雪時晴帖》插屏均已發現,以乾隆對書法和玉的癡迷,想必也應有一件刻有《伯遠帖》的玉插屏,可惜,筆者檢閱故宮玉器,至今還未發現類似的《伯遠帖》插屏,倒是發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刻有《伯遠帖》的玉冊頁,此玉冊為青白玉,名《三希文翰》冊,內容即有乾隆帝御臨的《伯遠帖》,文後有「戊辰臘月御臨」行草書款及「淑芳潤」、「乾隆宸翰」兩方印璽。這是將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親臨的伯遠帖摹勒到玉器之上,性質與那件《快雪時晴帖》插屏一樣,都是御臨之書,不存在印章和文字重疊雕琢的問題,從雕刻工藝來說,相對於《中秋帖》來說較為簡單。
乾隆皇帝一生都有著將書法或繪畫作品設計到玉雕上面的思想,他認為紙壽千年,但作為天地精華的玉石則永不敗毀。本著這種認識,乾隆早期,因玉料所限,乾隆帝更多的是將著名的書法作品摹刻到玉器上,除了《三希法帖》、《洛神賦十三行》,還有《九成宮醴泉銘》、《玉枕蘭亭》、《淳化閣帖》內部分法帖等等著名的碑帖名著。到了乾隆中晚期,隨著和闐貢玉數量越來越多,體量越來越大,更多的繪畫作品被作為玉雕的藍本,製作稿樣搬到了玉器之上。最著名的當屬「大禹治水圖玉山」,此玉山以清宮舊藏宋人所繪《大禹治水圖》為粉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畫出紙樣四張,賈銓照圖在玉上臨畫,同年撥蠟樣,兩淮鹽政以此再刻成木樣琢製。歷經六年完成,送回京城後安放在樂壽堂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命朱永泰刻字,所刻長篇文字即為乾隆帝所作《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詩文。在詩中,乾隆帝明確表達「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的觀點,這也是他將大量繪畫作品變成玉雕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還有著名的「會昌九老圖玉山」和「秋山行旅圖玉山」亦是如此。
「秋山行旅圖玉山」以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繪畫作品《關山行旅圖》為稿本,且用金廷標親自畫樣,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開始製作,先在造辦處,後送揚州製成,歷時四年完工。乾隆帝對此也極為欣賞,前後兩次題詩,詩中提到:「畫祗一面此八面,圍觀悅目尤神超。」將平面的書畫變為立體的山水,這也是乾隆帝製作玉圖畫立體山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玉雕山子的出現是將繪畫作品完全立體的再現了出來,甚至可以說是將自然界的真山真水以玉雕的形式搬到了室內,其製作思想背景和玉刻書法碑帖一樣,體現了乾隆帝要將中國書畫藝術千古傳承的長遠眼光。
1 嘉慶七年十一月立,養心殿西暖閣陳設檔,陳641。
2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卷二,1750年刻,1914年拓。
3 秦公,〈收購國寶十三行〉,《中國書法》,2000年第6期。
4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北京,2002年,圖版91。
5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葉渡先生對此玉版《十三行》多有研究,本文關於首博玉版表述多依據葉渡先生研究。
6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三編、第三冊,漱芳齋部分,05879號,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再版。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2005年,卷16,如意館,頁592;木座。
8 同上註,卷18,如意館,頁343-3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代刻帖中的《中秋帖》和《洛神賦十三行》
秦明
被認為是王獻之傳世書法代表作的《中秋帖》(《十二月割帖》)和《洛神賦十三行》,在歷代刻帖中多有收錄。筆者將容庚《叢帖目》四冊中二者相關內容進行輯錄,旨在釐清其各版本的演變輾轉過程,從而為相關藝術衍生品的研究提供借鑑。進而使人們理解,所謂「下真跡一等」的碑帖拓本之價值所在。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或《十二月割帖》,傳為東晉王獻之的草書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即「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軍」(圖一)。清乾隆間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合稱「三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誠如《書斷》所云:「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有研究認為,《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之《十二月割帖》的節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書風似米芾,此說多被認同。
《中秋帖》於宋米芾《書史》、內府《宣和書譜》(卷十六),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卷第五十五)、汪砢玉《珊瑚網》(卷一法書題跋)、張醜《清河書畫舫》(卷二下),清顧復《平生壯觀》(卷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六書六)、吳升《大觀錄》(魏晉法書卷一)、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均著錄。
一、《石渠寶笈.初編》關於《中秋帖》的著錄
歷代關於《中秋帖》的著錄中,宋內府《宣和書譜》記載最少,僅錄「十二月帖」四字。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則記載最為翔實,凡三段(含目錄),近二千字。茲輯錄如下:
(一)《石渠寶笈.初編》「附.貯三希堂、長春書屋、隨安室、攸芋齋.列朝人書冊上等.三希堂」著錄(圖十):
書卷上等
晉王獻之中秋帖一卷(上等貯御書房今移貯三希堂)
卷中應載欵識題跋俱見御書房石渠寶笈卷之三。前隔水御跋云:大內藏大令墨蹟多屬唐人鈎填,惟是卷真蹟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移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識。下有「乾」、「隆」二璽。後隔水御書:神韻獨超,天姿特秀。張懷瓘書估十三字。下有「乾隆宸翰」一璽。又御繪墨梅一枝,欵署三希堂製。下有「乾隆御賞」、「幾暇怡情」二璽。拖尾御書:擬中秋帖子詞,有序。金祗行政,素昊司時。蟬噪風秋,臺上律披閶闔,鵲飛月曙。樓前鏡對嬋娟,於時有象西成。倉箱葉萬千之盛,無邊佳景。團圞正三五之宵,露滿芝盤,鳷鵲高而玉繩低影。氣澄蘭戺鴛鴦敞而丹桂飄香,不須弦管吹開。所喜篇章遞進,宜春綵帖,體反蘇家,儤直金鑾詞。懷韓氏,爰成四什,各賦七言,風月今宵非等閒。等閒風月總須刪,南極六星臨北闕,西華一鏡掛東山。底緣覺得好秋光,桂影婆娑華□香。試想昨年蟾窟景,一秋毫分不曾匡。閭閻節物騐嘉師,圓餅雕入好詩。太液秋風㶑金縠,不須重拓影娥池。璿霄珠露五雲樓,可識春光也讓秋。試創玉堂新事例,擘牋催進月詞頭。乾隆丙寅八月擬成此詞,既命內廷詞臣屬和。適橅大令中秋帖,因錄於卷後。際此良時,實獲心賞,並識之以紀幾餘雅興。三希堂御筆。後有「惟精惟一」「乾隆宸翰」「攜筆流雲藻」三璽。又卷尾勅丁觀鵬繪圖,觀鵬記云:乾隆丙寅春,蒙賜觀王獻之中秋帖真蹟,令臣觀鵬繪圖卷尾。秋色平分,梧梢月上。臣輙擬議此景,伏惟前賢墨妙,重以天題。臣仰陟上清,足迷雲氣。翹瞻閬苑,目眩星辰。自愧鴉塗,真成貂續。臣丁觀鵬恭記。1
(二)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畫目錄書卷上等」著錄(圖十一):
石渠寶笈卷之三
貯御書房
列朝人書畫目錄
書卷上等
晉王羲之二謝帖天一
晉王獻之中秋帖地一
唐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元一
唐褚遂良書倪寬傳贊元二2
(三)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卷上等」著錄(圖十二):
晉王獻之中秋帖一卷(上等地一)貯三希堂
素牋本。行草書,計二十二字。後小楷書「君倩」二字。有乾卦、「御書」、「紹興」、「廣仁殿」四璽。又「宣和」、「紹興」二璽,俱缺其半。又「神品」、「宏文之印」、「賢志主人」、「墨林」、「項元汴印」諸印。又三印俱漫漶不可識。又半印存「印」字。前押縫有「子京所藏」、「墨林秘玩」、「子孫永保」諸印。後押縫有「退密」、「平生真賞」、「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鑑賞章」諸印。前隔水「晉王獻之中秋帖」七字。按係宋高宗書。 有「宣和」半璽。又「墨林嬾叟」、「鴛鴦湖長」、「神奇」、「墨林硯癖」諸印。又二印漫漶,惟「真跡之印」四字可辨。押縫有「項墨林父秘笈之印」、「宮保世家」、「妙無以加」諸印。後隔水有「內府圖書之印」一璽。又「蘧廬」、「子京珍秘」、「項叔子」、「檇李項氏世家寶玩」、「仁喆私印」、「平生真賞」、「申允登印」、「繩武之印」、「王延世印」、「墨林項季子章」、「宮保世家」諸印。又半印不可識。押縫有「退密」、「墨林山人」、「神遊心賞」、「項子京家珍藏」、「部曲將印」、「天籟閣」、「博雅堂寶玩印」、「項墨林父秘笈之印」、「項子京氏」、「吳廷私印」、「子孫世昌」、「田疇畊耨」諸印。拖尾董其昌跋云: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甲辰六月觀於西湖僧舍。董其昌題。又記云: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係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又項元汴跋云:晉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清俊有美譽,而高邁不羈,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於是知獻之他日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曇女,羲之與曇論婚書雲,獻之善隸書,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為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為絕妙超羣,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遝拕,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此十二月帖,未審其由割去前行,又稽諸米元章《寶章錄》,止存此數字,迺大令得意書。歴代傳寶,今散落南北,不知凡幾家,□復至於此,信天下至寶當有神護。汴也重值購藏,永為書則。雖威武聲勢,不可畏而授與,是亦從吾所好也。來裔豈可以易而忽之,須世守斯可矣。墨林項元汴敬題。跋中押縫有「寄傲」、「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諸印。卷高八寸四分,廣三寸六分。幅後上方御筆小楷書「如印印泥」四字,上鈐「乾隆御賞」一璽。引首御題「至寶」二大字,上有「乾隆宸翰」一璽。御筆題籖,籖上有「乾隆宸翰」一璽。3
除了文字著錄之外,自宋代以來亦有通過刻帖拓本的方法來保存傳播書法名跡的傳統,即所謂「下真跡一等」。《中秋帖》董其昌題跋所言:「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係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圖十三)即是如此。但由於底本、摹寫、設計、鐫刻、椎拓、裝池等原因,同一書法墨蹟的不同刻帖拓本,仍舊存在很大差異。
二、歷代刻帖中的《中秋帖》
茲將容庚先生《叢帖目》四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0-1986年出版)中,有關王獻之《中秋帖》(《十二月割帖》)的內容輯錄如下:4
(一)淳熙秘閣續帖十卷
(二)寶晉齋法帖十卷 ※
(三)東書堂集古法帖十卷 ※
(四)餘清齋帖存八卷 ※
(五)戲鴻堂法書十六卷 ※
(六)玉煙堂帖二十四卷 ※
(七)天益山顛帖六卷
(八)翰香館法書十卷附二卷 ※
(九)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三十二卷
(十)仁聚堂法帖八卷 ※
(十一)三希堂法帖橅本六卷
(十二)小清秘閣帖十二卷
(十三)鄰蘇園法帖八卷
(十四)壯陶閣續帖十二卷補遺一卷
(十五)因宜堂法帖八卷
(十六)寶晉齋法帖十卷 ※
以上刻帖中,《中秋帖》以多種不同形式呈現,可謂是「前世今生,歷歷在目。此消彼長,部部驚心。」這就為此後衍生的各類藝術品創作(製作)提供了絕好的借鑑素材,亦是進行相關鑑定的重要依據。譬如,曾見香港蘇富比上拍一「清乾隆御製青玉描金《中秋帖》插屏」,一面刻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一面刻《三希堂法帖》本《中秋帖》,那麼關於該玉插屏製作的時間,三希堂刻帖的形成時間就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節點。5
三、歷代刻帖中的《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內容出自曹植辭賦名篇《洛神賦》,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筆劃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宕,顧盼有致,被譽為「小楷極則」。清楊賓《鐵函齋書跋》謂之「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南宋時已殘損,僅存「嬉」字至「飛」字十三行,故名。其文如下:……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棋。攘皓捥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悵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以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偟,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擢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慕遠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靈雜逯,命疇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兮,攜漢濱之遊女。歎㚿媧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
人們普遍認為,《洛神賦十三行》墨蹟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帖,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現傳無柳跋本的,以「碧玉版」為最精。這是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1949年後由國家收購,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館,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圖五)。世傳還有與此相同的一翻刻本,號稱「白玉版」,筆劃比「碧玉版」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痕跡。「白玉版」嘉慶三年毀於乾清宮火災。
時至今日,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故而其刻帖拓本「下真跡一等」的價值與作用愈顯重要。茲將容庚先生《叢帖目》四冊中,有關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內容輯錄如下:6
(一)博古堂帖存一卷
(二)寶晉齋法帖十卷 ※
(三)東書堂集古法帖十卷 ※
(四)停雲館帖十二卷
(五)餘清齋帖存八卷 ※
(六)戲鴻堂法書十六卷 ※
(七)墨池堂選帖五卷
(八)玉煙堂帖二十四卷 ※
(九)潑墨齋法書十卷
(十)海寧陳氏藏真帖八卷
(十一)快雪堂法書五卷
(十二)式古堂法書十卷
(十三)秀餐軒帖四卷
(十四)翰香館法書十卷附二卷 ※
(十五)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
(十六)李書樓正字帖八卷
(十七)滋蕙堂墨寶八卷
(十八)仁聚堂法帖八卷 ※
(十九)玉虹鑑真帖十三卷
(二十) 契蘭堂法帖八卷
(二十一)寫經堂帖八卷
(二十二)餐霞閣法帖五卷
(二十三)筠清館法帖六卷
(二十四)海山仙館摹古十二卷
(二十五)耕霞溪館法帖四卷
(二十七)二王帖選二卷
(二十八)聚奎堂集晉唐宋元明名翰真蹟五卷
(二十九)有美堂帖十二卷
(三十) 瑤山法帖六卷
(三十二)絳帖十二卷
(三十三)戲魚堂帖十卷
(三十四)星鳳樓帖十二卷
(三十五)淳熙秘閣續法帖十卷
(三十六)寶晉齋法帖十卷 ※
以上輯錄的叢帖中,王獻之《中秋帖》(《十二月割帖》)和《洛神賦十三行》皆予收錄的,有《寶晉齋法帖》、《東書堂集古法帖》、《餘清齋帖》、《戲鴻堂法書》、《玉煙堂帖》、《翰香館法書》、《仁聚堂法帖》、《寶晉齋法帖(清人偽刻本)》等八種(以「※」標注)。
四、餘論
關於《洛神賦十三行》的研究始終在進行著,古人自不必言,今人仍趨之若鶩。當「碧玉版」原石入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後不久,1986年,該館葉渡先生即撰文《〈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考》,從「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跡及唐摹本的流傳」、「『十三行』碧玉版的由來」、「『十三行』碧玉版是《寶晉齋法帖》帖版」、「『玉版』的翻刻」、「《寶晉齋法帖》帖『十三行』來源的推測」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考證。7 逮至2017年,胡迪軍先生《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相探賾》一文顯於網路,亦就「王獻之《洛神賦》墨蹟的流傳」、「《洛神賦十三行》的版本」、「《玉版十三行》刻石流傳始末」、「《玉版十三行》的真相」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並作以「結論」。8 近三十年,有關《洛神賦十三行》的研究還有不少,於此就不一一表述了,感興趣的讀者通過網路檢索都能有所收穫。概言之,研究者針對一個大的命題,各自表述,見仁見智。
另,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除了於整部叢帖中收錄外,也有以單帖形式傳世的,多為好事者採擷所為。如故宮碑帖藏品中就有十七件,宋元明清拓本皆有,來源於調撥、收購、捐贈等不同途徑(表一)。《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北京,2015年)亦將其一並納入,可資參考。其中,《明拓十三行集錦》冊最具特色(圖十四)。該冊封面上,無倦「讀洛神賦集句題」簽,並於布函套外識云:「洛神集錦。青玉、玄晏、白玉、玄晏、玄晏、秀餐、停雲、戲鴻、墨池、快雪肥瘦二刻。自癸未冬至甲申冬,一季中凡數重裝。」冊內,金農「中堅外逸,撒手懸厓」題字於前,費叔劍「統觀各帖俱舊拓原本,近今頗不易得,德若其善寶之」總結於後。其間,楊賓、翁方綱亦題跋累累,詳加考證。由是足見文人雅士於此之幽情暢敘。同樣,彼時以漢文化集大成者自居的乾隆皇帝,當然更不能置身事外,手追心慕之餘,物化於外,多重表達,當是情理之中的。於是便有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清高宗的藝術品味」。9 至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盛世天子,乾隆皇帝究竟最鍾愛哪個版本的《洛神賦十三行》呢?從相關藝術衍生品(如前文提到的「清乾隆御製青玉描金《中秋帖》插屏」)所呈現的其審美趣向中,細心的讀者不難找到答案。僅就這件青玉插屏而言,與其狹義上說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玉版十三行」,倒不如廣義上講是玉獻之法書作品的「經典合璧」,在乾隆皇帝心目中或正是此意。
1 石渠寶笈.初編 / 附.貯三希堂長春書屋隨安室攸芋齋 / 列朝人書冊上等.三希堂(三希堂,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2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畫目錄書卷上等(御書房,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3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卷上等(御書房,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4 容庚,《叢帖目》,第一冊,香港,1980年,頁134、148、185、254、264、304、345、373、430;第二冊,1981年,頁466、533、581、854、886;《叢帖目》,第四冊,1986年,頁1574、1809。
5 有關《三希堂法帖》的介紹說明,可參見萬依主編,《故宮辭典(增訂本)》,北京,2016年,頁794-795。
6 同註4,第一冊,頁120、154、185、221、255、262、273、304、314、323、348、358、364、374、393、407;第二冊,頁463、466、480、547、586、619、678、777、793、847;第三冊,頁1135;第四冊,頁1557、1561、1581、1619、1772、1783、1788、1804、1809。
7 參見首都博物館叢刊編輯委員會編,《首都博物館叢刊》,第3輯,1986年10月,頁65-70。
8 參見胡迪軍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86f93e0102xdtj.html。
9 參見何傳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2013年。
《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賞析
徐琳盡數歷代帝王,對中國藝術品有著深入骨髓的熱愛,且至今還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皇帝,恐怕非清高宗弘曆莫屬了。這位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御題詩,其中對中國文物藝術題詠最多的是書畫和玉器,將兩者完美結合的也是這位頗有藝術天分的乾隆皇帝。此次蘇富比拍賣的一件青玉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就是兩者結合的典範之作。
青玉填金御題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後簡稱《中秋帖》插屏或《十三行》插屏),長30.7公分、寬29.6公分、厚1.7公分。體型較大。以和闐青玉製作,玉中有白點,似雪花般散佈在玉料之中,此為玉料原礦中所包含的雜質,可能是透閃石、方解石、簾石或輝石等之一種,具體為何物,可用拉曼光譜儀檢測即知,但這類玉料中的原礦雜質並不影響玉器雕琢的過程和顯現的效果,現在也常常有玉雕師將其巧妙設計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變瑕為美。
插屏兩面均刻有文字,字內填金。一面為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晉王獻之書《中秋帖》的原文,並將原書法上的印章也一併照搬刻琢。左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書寫:「神韻獨超,天姿獨秀」及「乾隆宸翰」陰刻篆書方璽。再左有乾隆帝寫於法書《中秋帖》上的行草跋文:「大內藏大令墨蹟,多屬唐人鉤填,惟是卷真跡,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乾隆丙寅(1746年)二月御識。」下有「乾」、「隆」圓方二璽。反面陰刻填金字,為王獻之書《洛神賦》遺留下來的部分石刻拓本《十三行》。
插屏四周,陰刻幾何拐子龍紋間花草紋帶,花草紋以細陰刻線雕琢,而拐子龍以寬粗的線條形式穿插於花草紋內,因紋飾帶最後需填入金粉,故而拐子龍紋飾內均被短陰線劃毛,這樣可以保證填入的金粉不至於脫落。插屏正面的《中秋帖》大字也採用這樣的雕琢方式。只是目前看來,這種方式並不能讓填入的金粉長久不落,年歲久遠,金粉還是會逐漸脫落,不過脫落處卻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填金工藝。
此件玉插屏,無論從刻字方式還是紋飾工藝等方面看,均應是清宮舊物。這件青玉插屏之所以引人注目,皆因其雕刻的《中秋帖》太過著名。《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圖一),傳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真跡,草書,現存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件稀世珍寶,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乾隆帝專以此命名的溫室「三希堂」內(圖二)。1《中秋帖》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並回歸故宮博物院。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令梁詩正等編次內府所藏魏鐘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含無名氏)的墨蹟,將其勾摹篆刻,因包含此東晉三位名家之作,又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和原書法作品的《中秋帖》佈局稍有不同,原書法是三行二十二字,《三希堂法帖》中是四行二十二字,但是字勢連綿不斷,與原作無二。此件插屏正是以《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為原版(圖三、四)2,與刻石一樣,以勾勒摹刻的形式將《中秋帖》刻於玉版之上,法帖中所鈐印章也一併刻琢出來,朱文印章以陰刻印文表示,白文印章以減地陽文表示。更為精巧的是:因法書上的印章都是後鈐蓋在書法字跡之上,而玉器的雕琢是減法的藝術,為表現這一先後順序,此塊玉版的書法本字和印章需要事先規劃好再進行雕琢,尤其是字與印文重疊的地方,字雖陰刻,但重疊處卻需留出陽文表現印章線條,即使原本是陰刻的朱文印,在與字重疊之處也要事先雕琢出陽文邊框(頁64-65)。由此可見,在雕琢之前勾勒臨摹好書法作品和璽印後,為忠實於原作品上的每一個細節,玉雕匠人們是怎樣小心的處理先後關係,用陰刻、減地陽線不同的手法雕琢細節,以期完整形象的展現真實書法作品的全貌。青玉插屏《中秋帖》的左側張懷瓘和乾隆帝的字亦是截取了《三希堂法帖》中的這一部分。在整塊玉插屏的文字中,雕工技術最為複雜的就是《中秋帖》原文的部分,其它陰刻文字因不涉及文字和印章的重疊關係,雕琢技術相對簡單很多。
其實,此反面文字《十三行》亦是一篇宏偉鉅製,在書法界的名氣不亞於《中秋帖》。所謂《十三行》,指的是東晉王獻之的一件小楷書法作品,所書內容為三國時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相傳王獻之特別好寫《洛神賦》,原本墨蹟寫在麻箋紙上,但是流傳到唐代時就已經首尾殘缺,僅存13行,250個字。宋代的著錄書《寶刻類編》中,使用了「《洛神賦》十三行」的名稱,但其它書還多以《洛神賦》名之,但是明代以來,《十三行》這個名稱就普遍使用了。
《十三行》的真跡最早可能收藏於北宋內府,爾後真跡失傳,但是在一些刻帖中還保存了這件作品。在真跡亡佚的情況下,所謂下真跡一等的刻本和摹本也十分珍貴。相傳在明萬曆年間,人們在杭州西湖發現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王獻之的《十三行》,因石板青黑,質地細潤,人們相傳為碧玉,於是就有了「玉版《十三行》」的名稱。後來玉版《十三行》的命運跌宕多舛,幾經轉手,據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為廣東提學翁嵩年所得,翁嵩年請書法家、金石家楊賓考證源流並做跋語。此後玉版《十三行》聲名鵲起,可能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貢入皇家內府,但咸豐以後,又流出內苑,輾轉於民間。據說玉版曾流落安徽,1962年被一青年所得,售與上海朵雲軒,轉交上海博物館收藏,後因出售者要求又被退回。1981年,收藏者來到北京,北京文物公司的總經理秦公先生以18,000元收購,轉交於首都博物館收藏。3
這件收藏於首都博物館的玉版《十三行》(圖五)4,筆者有幸曾睹得真顏,對於書法本身,因非專業,筆者沒有研究。但從材質看,並非碧玉,而是一種黝黑細膩的石材,稱其為玉,可能是出於一種對書法作品的尊敬。這件玉版《十三行》到底是誰刻的,目前來說還無定論,有唐代說,北宋內府說,南宋賈似道說,元代趙孟頫說,也有人認為是翻刻自《寶晉齋法帖》,而《寶晉齋法帖》是南宋曹知格所刻,成於咸淳四年(1268年)。5 目前首博這件玉版《十三行》被鑑定為宋代刻石。
另外,相傳與碧玉版相同的,還有一件白玉版《十三行》,但現在流行的觀點是,白玉版字體比碧玉版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痕,是一種翻刻本。據說白玉版《十三行》於嘉慶三年時毀於乾清宮火災。因原石已不見,筆者不敢妄加揣測,不過從碧玉非玉的情況看,白玉可能也非真玉,可能原也是漢白玉之類的石材。
總之,玉版《十三行》曾收藏於清代皇家內廷,從康熙到乾隆皇帝也都親眼看見過它,否則也不會有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多件玉版《十三行》的拓本。另外,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些宋拓本、元拓本、明拓本。其實將之真正變為玉版的,是乾隆皇帝命人摹刻的這件青玉《十三行》。
這件青玉《十三行》的字體與首博藏玉版《十三行》相似,但是,首博《十三行》中有些字已有剝落損傷,而同處的青玉版本卻是補全的,估計缺字是根據清宮舊藏的帖本補全,又或直接以舊藏帖本摹刻。但不管它是以哪件刻帖為原本摹刻,它都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玉版。
乾隆皇帝好玉,其將喜歡的碑帖法書勾摹上玉,刻成玉版是其經常幹的事情。除了這件玉插屏外,其內容還曾被刻琢在一件青玉圓洗的外腹部一周,字體為乾隆帝書寫的行楷書,後面有「乾」、「隆」二璽。這件玉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原放於漱芳齋,為乾隆帝所用,在故宮文物點查報告中還有記載(圖六)。6
乾隆也臨摹過不少《十三行》,將自己臨摹的書法製成玉冊頁的情況也十分多見。《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十五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掌瑞保押帖一件,內開為本年三月初六日太監盧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臨洛神十三行,隨白玉冊頁四片;御臨九成宮醴泉銘,隨白玉冊頁四片;御臨玉枕蘭亭,隨白玉冊頁四片。傳旨:將洛神十三行白玉冊頁,九成宮醴泉銘白玉冊頁面底俱做,玉枕蘭亭白玉冊頁面底花樣,畫樣呈覽,準時再刻。欽此。
此洛神十三行玉冊後來在木座做匣:
二十三日司庫瑞保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臨洛神十三行玉冊四片。傳旨:將字填金,外配紫檀木有須彌座匣盛裝,先做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於五月初十日將玉冊四片配得匣呈進訖。7
如檔案記載這樣乾隆帝御筆親臨的《洛神十三行》刻成冊頁的有多件,目前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套六片的乾隆御臨《十三行》玉冊。
三希堂所藏的這三件著名書法作品均被乾隆帝要求刻帖於玉。蘇富比於2003年4月三十周年春拍之時,曾拍過一件刻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白玉插屏(圖七)。插屏一面勾勒摹刻《快雪時晴帖》,但並沒有將法書上的印章一一摹刻,僅刻了「三希堂」、「乾隆御玩」、「內府圖書」三方印璽,也沒有印璽和字重疊的現象,從雕刻工藝上簡單了許多。但插屏邊緣拐子龍和花草紋交織的紋飾帶與此次蘇富比拍賣的《中秋帖》插屏一樣,填金工藝也一樣,從雕刻手法上看,似出自同一人之手。
乾隆帝曾在《快雪時晴帖》內趙孟頫的題跋下方註寫:「己巳(1750年)臘月雪後,乘興縮臨此帖一過,命朱采刻於姚宗仁所製玩鵝玉器,亦一佳話也(圖八)。」而2003年蘇富比所拍的《快雪時晴帖》反面確實為羲之玩鵝圖,可見所記即此插屏。
兩者相較,2003年蘇富比拍賣的《快雪時晴帖》白玉插屏,上面刻琢的是乾隆帝自己臨摹的《快雪時晴帖》,且是縮臨,所以插屏較小。而此次蘇富比拍賣的這件《中秋帖》青玉插屏,從印章與原文佈局看,則是按《三希堂法帖》中《中秋帖》原作勾勒摹刻到玉版之上,從忠於原作及保存流傳的角度看,這件正反兩面分別刻琢王獻之行草與小楷兩件著名作品的插屏更勝一籌。從創作時間看,此件插屏和那件《快雪時晴帖》插屏創作的時間應相隔不遠,雕琢手法似也出自朱彩之手。
朱彩即朱采,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的刻字工匠,由蘇州織造選送入宮。乾隆三年(1738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造辦處活計檔中記載有大量朱彩刻字做活的記錄,在一些玉器上,還留有朱彩的名字。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御製九符》青玉冊,文後即有「小臣朱彩奉勑恭鐫」款識(圖九)。檔案中,亦有關於乾隆令朱彩落款的記載:
乾隆十六(1751年)年閏五月:二十三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長花善押帖一件,內開為五月十六日太監盧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九符一套,計十二頁,傳旨:其玉片字樣俱各填金,末頁著朱彩刻「小臣朱彩奉勑恭鐫」之款,欽此。於本日將白玉九符末頁上寫得朱彩之款,員外郎郎正培等呈覽,奉旨:照樣准刻,欽此。8
乾隆時期,能在玉器上刻下自己名字的玉匠唯有刻字工匠,早期的朱彩,中後期的朱永泰、朱時雲等都在玉器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反觀治玉工匠,哪怕是治玉高手姚宗仁,也僅出現在文獻檔案中,未能在玉器上留下名字,由此可見乾隆帝對刻字工匠的重視。
玉質的《中秋帖》、《快雪時晴帖》插屏均已發現,以乾隆對書法和玉的癡迷,想必也應有一件刻有《伯遠帖》的玉插屏,可惜,筆者檢閱故宮玉器,至今還未發現類似的《伯遠帖》插屏,倒是發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刻有《伯遠帖》的玉冊頁,此玉冊為青白玉,名《三希文翰》冊,內容即有乾隆帝御臨的《伯遠帖》,文後有「戊辰臘月御臨」行草書款及「淑芳潤」、「乾隆宸翰」兩方印璽。這是將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親臨的伯遠帖摹勒到玉器之上,性質與那件《快雪時晴帖》插屏一樣,都是御臨之書,不存在印章和文字重疊雕琢的問題,從雕刻工藝來說,相對於《中秋帖》來說較為簡單。
乾隆皇帝一生都有著將書法或繪畫作品設計到玉雕上面的思想,他認為紙壽千年,但作為天地精華的玉石則永不敗毀。本著這種認識,乾隆早期,因玉料所限,乾隆帝更多的是將著名的書法作品摹刻到玉器上,除了《三希法帖》、《洛神賦十三行》,還有《九成宮醴泉銘》、《玉枕蘭亭》、《淳化閣帖》內部分法帖等等著名的碑帖名著。到了乾隆中晚期,隨著和闐貢玉數量越來越多,體量越來越大,更多的繪畫作品被作為玉雕的藍本,製作稿樣搬到了玉器之上。最著名的當屬「大禹治水圖玉山」,此玉山以清宮舊藏宋人所繪《大禹治水圖》為粉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畫出紙樣四張,賈銓照圖在玉上臨畫,同年撥蠟樣,兩淮鹽政以此再刻成木樣琢製。歷經六年完成,送回京城後安放在樂壽堂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命朱永泰刻字,所刻長篇文字即為乾隆帝所作《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詩文。在詩中,乾隆帝明確表達「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的觀點,這也是他將大量繪畫作品變成玉雕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還有著名的「會昌九老圖玉山」和「秋山行旅圖玉山」亦是如此。
「秋山行旅圖玉山」以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繪畫作品《關山行旅圖》為稿本,且用金廷標親自畫樣,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開始製作,先在造辦處,後送揚州製成,歷時四年完工。乾隆帝對此也極為欣賞,前後兩次題詩,詩中提到:「畫祗一面此八面,圍觀悅目尤神超。」將平面的書畫變為立體的山水,這也是乾隆帝製作玉圖畫立體山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玉雕山子的出現是將繪畫作品完全立體的再現了出來,甚至可以說是將自然界的真山真水以玉雕的形式搬到了室內,其製作思想背景和玉刻書法碑帖一樣,體現了乾隆帝要將中國書畫藝術千古傳承的長遠眼光。
1 嘉慶七年十一月立,養心殿西暖閣陳設檔,陳641。
2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卷二,1750年刻,1914年拓。
3 秦公,〈收購國寶十三行〉,《中國書法》,2000年第6期。
4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北京,2002年,圖版91。
5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葉渡先生對此玉版《十三行》多有研究,本文關於首博玉版表述多依據葉渡先生研究。
6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三編、第三冊,漱芳齋部分,05879號,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再版。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2005年,卷16,如意館,頁592;木座。
8 同上註,卷18,如意館,頁343-3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代刻帖中的《中秋帖》和《洛神賦十三行》
秦明
被認為是王獻之傳世書法代表作的《中秋帖》(《十二月割帖》)和《洛神賦十三行》,在歷代刻帖中多有收錄。筆者將容庚《叢帖目》四冊中二者相關內容進行輯錄,旨在釐清其各版本的演變輾轉過程,從而為相關藝術衍生品的研究提供借鑑。進而使人們理解,所謂「下真跡一等」的碑帖拓本之價值所在。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或《十二月割帖》,傳為東晉王獻之的草書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即「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軍」(圖一)。清乾隆間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合稱「三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誠如《書斷》所云:「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有研究認為,《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之《十二月割帖》的節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書風似米芾,此說多被認同。
《中秋帖》於宋米芾《書史》、內府《宣和書譜》(卷十六),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卷第五十五)、汪砢玉《珊瑚網》(卷一法書題跋)、張醜《清河書畫舫》(卷二下),清顧復《平生壯觀》(卷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六書六)、吳升《大觀錄》(魏晉法書卷一)、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均著錄。
一、《石渠寶笈.初編》關於《中秋帖》的著錄
歷代關於《中秋帖》的著錄中,宋內府《宣和書譜》記載最少,僅錄「十二月帖」四字。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則記載最為翔實,凡三段(含目錄),近二千字。茲輯錄如下:
(一)《石渠寶笈.初編》「附.貯三希堂、長春書屋、隨安室、攸芋齋.列朝人書冊上等.三希堂」著錄(圖十):
書卷上等
晉王獻之中秋帖一卷(上等貯御書房今移貯三希堂)
卷中應載欵識題跋俱見御書房石渠寶笈卷之三。前隔水御跋云:大內藏大令墨蹟多屬唐人鈎填,惟是卷真蹟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移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識。下有「乾」、「隆」二璽。後隔水御書:神韻獨超,天姿特秀。張懷瓘書估十三字。下有「乾隆宸翰」一璽。又御繪墨梅一枝,欵署三希堂製。下有「乾隆御賞」、「幾暇怡情」二璽。拖尾御書:擬中秋帖子詞,有序。金祗行政,素昊司時。蟬噪風秋,臺上律披閶闔,鵲飛月曙。樓前鏡對嬋娟,於時有象西成。倉箱葉萬千之盛,無邊佳景。團圞正三五之宵,露滿芝盤,鳷鵲高而玉繩低影。氣澄蘭戺鴛鴦敞而丹桂飄香,不須弦管吹開。所喜篇章遞進,宜春綵帖,體反蘇家,儤直金鑾詞。懷韓氏,爰成四什,各賦七言,風月今宵非等閒。等閒風月總須刪,南極六星臨北闕,西華一鏡掛東山。底緣覺得好秋光,桂影婆娑華□香。試想昨年蟾窟景,一秋毫分不曾匡。閭閻節物騐嘉師,圓餅雕入好詩。太液秋風㶑金縠,不須重拓影娥池。璿霄珠露五雲樓,可識春光也讓秋。試創玉堂新事例,擘牋催進月詞頭。乾隆丙寅八月擬成此詞,既命內廷詞臣屬和。適橅大令中秋帖,因錄於卷後。際此良時,實獲心賞,並識之以紀幾餘雅興。三希堂御筆。後有「惟精惟一」「乾隆宸翰」「攜筆流雲藻」三璽。又卷尾勅丁觀鵬繪圖,觀鵬記云:乾隆丙寅春,蒙賜觀王獻之中秋帖真蹟,令臣觀鵬繪圖卷尾。秋色平分,梧梢月上。臣輙擬議此景,伏惟前賢墨妙,重以天題。臣仰陟上清,足迷雲氣。翹瞻閬苑,目眩星辰。自愧鴉塗,真成貂續。臣丁觀鵬恭記。1
(二)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畫目錄書卷上等」著錄(圖十一):
石渠寶笈卷之三
貯御書房
列朝人書畫目錄
書卷上等
晉王羲之二謝帖天一
晉王獻之中秋帖地一
唐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元一
唐褚遂良書倪寬傳贊元二2
(三)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卷上等」著錄(圖十二):
晉王獻之中秋帖一卷(上等地一)貯三希堂
素牋本。行草書,計二十二字。後小楷書「君倩」二字。有乾卦、「御書」、「紹興」、「廣仁殿」四璽。又「宣和」、「紹興」二璽,俱缺其半。又「神品」、「宏文之印」、「賢志主人」、「墨林」、「項元汴印」諸印。又三印俱漫漶不可識。又半印存「印」字。前押縫有「子京所藏」、「墨林秘玩」、「子孫永保」諸印。後押縫有「退密」、「平生真賞」、「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鑑賞章」諸印。前隔水「晉王獻之中秋帖」七字。按係宋高宗書。 有「宣和」半璽。又「墨林嬾叟」、「鴛鴦湖長」、「神奇」、「墨林硯癖」諸印。又二印漫漶,惟「真跡之印」四字可辨。押縫有「項墨林父秘笈之印」、「宮保世家」、「妙無以加」諸印。後隔水有「內府圖書之印」一璽。又「蘧廬」、「子京珍秘」、「項叔子」、「檇李項氏世家寶玩」、「仁喆私印」、「平生真賞」、「申允登印」、「繩武之印」、「王延世印」、「墨林項季子章」、「宮保世家」諸印。又半印不可識。押縫有「退密」、「墨林山人」、「神遊心賞」、「項子京家珍藏」、「部曲將印」、「天籟閣」、「博雅堂寶玩印」、「項墨林父秘笈之印」、「項子京氏」、「吳廷私印」、「子孫世昌」、「田疇畊耨」諸印。拖尾董其昌跋云: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甲辰六月觀於西湖僧舍。董其昌題。又記云: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係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又項元汴跋云:晉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清俊有美譽,而高邁不羈,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於是知獻之他日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曇女,羲之與曇論婚書雲,獻之善隸書,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為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為絕妙超羣,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遝拕,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此十二月帖,未審其由割去前行,又稽諸米元章《寶章錄》,止存此數字,迺大令得意書。歴代傳寶,今散落南北,不知凡幾家,□復至於此,信天下至寶當有神護。汴也重值購藏,永為書則。雖威武聲勢,不可畏而授與,是亦從吾所好也。來裔豈可以易而忽之,須世守斯可矣。墨林項元汴敬題。跋中押縫有「寄傲」、「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諸印。卷高八寸四分,廣三寸六分。幅後上方御筆小楷書「如印印泥」四字,上鈐「乾隆御賞」一璽。引首御題「至寶」二大字,上有「乾隆宸翰」一璽。御筆題籖,籖上有「乾隆宸翰」一璽。3
除了文字著錄之外,自宋代以來亦有通過刻帖拓本的方法來保存傳播書法名跡的傳統,即所謂「下真跡一等」。《中秋帖》董其昌題跋所言:「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係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圖十三)即是如此。但由於底本、摹寫、設計、鐫刻、椎拓、裝池等原因,同一書法墨蹟的不同刻帖拓本,仍舊存在很大差異。
二、歷代刻帖中的《中秋帖》
茲將容庚先生《叢帖目》四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0-1986年出版)中,有關王獻之《中秋帖》(《十二月割帖》)的內容輯錄如下:4
(一)淳熙秘閣續帖十卷
(二)寶晉齋法帖十卷 ※
(三)東書堂集古法帖十卷 ※
(四)餘清齋帖存八卷 ※
(五)戲鴻堂法書十六卷 ※
(六)玉煙堂帖二十四卷 ※
(七)天益山顛帖六卷
(八)翰香館法書十卷附二卷 ※
(九)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三十二卷
(十)仁聚堂法帖八卷 ※
(十一)三希堂法帖橅本六卷
(十二)小清秘閣帖十二卷
(十三)鄰蘇園法帖八卷
(十四)壯陶閣續帖十二卷補遺一卷
(十五)因宜堂法帖八卷
(十六)寶晉齋法帖十卷 ※
以上刻帖中,《中秋帖》以多種不同形式呈現,可謂是「前世今生,歷歷在目。此消彼長,部部驚心。」這就為此後衍生的各類藝術品創作(製作)提供了絕好的借鑑素材,亦是進行相關鑑定的重要依據。譬如,曾見香港蘇富比上拍一「清乾隆御製青玉描金《中秋帖》插屏」,一面刻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一面刻《三希堂法帖》本《中秋帖》,那麼關於該玉插屏製作的時間,三希堂刻帖的形成時間就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節點。5
三、歷代刻帖中的《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內容出自曹植辭賦名篇《洛神賦》,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筆劃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宕,顧盼有致,被譽為「小楷極則」。清楊賓《鐵函齋書跋》謂之「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南宋時已殘損,僅存「嬉」字至「飛」字十三行,故名。其文如下:……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棋。攘皓捥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悵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以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偟,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擢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慕遠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靈雜逯,命疇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兮,攜漢濱之遊女。歎㚿媧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
人們普遍認為,《洛神賦十三行》墨蹟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帖,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現傳無柳跋本的,以「碧玉版」為最精。這是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1949年後由國家收購,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館,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圖五)。世傳還有與此相同的一翻刻本,號稱「白玉版」,筆劃比「碧玉版」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痕跡。「白玉版」嘉慶三年毀於乾清宮火災。
時至今日,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故而其刻帖拓本「下真跡一等」的價值與作用愈顯重要。茲將容庚先生《叢帖目》四冊中,有關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內容輯錄如下:6
(一)博古堂帖存一卷
(二)寶晉齋法帖十卷 ※
(三)東書堂集古法帖十卷 ※
(四)停雲館帖十二卷
(五)餘清齋帖存八卷 ※
(六)戲鴻堂法書十六卷 ※
(七)墨池堂選帖五卷
(八)玉煙堂帖二十四卷 ※
(九)潑墨齋法書十卷
(十)海寧陳氏藏真帖八卷
(十一)快雪堂法書五卷
(十二)式古堂法書十卷
(十三)秀餐軒帖四卷
(十四)翰香館法書十卷附二卷 ※
(十五)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
(十六)李書樓正字帖八卷
(十七)滋蕙堂墨寶八卷
(十八)仁聚堂法帖八卷 ※
(十九)玉虹鑑真帖十三卷
(二十) 契蘭堂法帖八卷
(二十一)寫經堂帖八卷
(二十二)餐霞閣法帖五卷
(二十三)筠清館法帖六卷
(二十四)海山仙館摹古十二卷
(二十五)耕霞溪館法帖四卷
(二十七)二王帖選二卷
(二十八)聚奎堂集晉唐宋元明名翰真蹟五卷
(二十九)有美堂帖十二卷
(三十) 瑤山法帖六卷
(三十二)絳帖十二卷
(三十三)戲魚堂帖十卷
(三十四)星鳳樓帖十二卷
(三十五)淳熙秘閣續法帖十卷
(三十六)寶晉齋法帖十卷 ※
以上輯錄的叢帖中,王獻之《中秋帖》(《十二月割帖》)和《洛神賦十三行》皆予收錄的,有《寶晉齋法帖》、《東書堂集古法帖》、《餘清齋帖》、《戲鴻堂法書》、《玉煙堂帖》、《翰香館法書》、《仁聚堂法帖》、《寶晉齋法帖(清人偽刻本)》等八種(以「※」標注)。
四、餘論
關於《洛神賦十三行》的研究始終在進行著,古人自不必言,今人仍趨之若鶩。當「碧玉版」原石入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後不久,1986年,該館葉渡先生即撰文《〈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考》,從「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跡及唐摹本的流傳」、「『十三行』碧玉版的由來」、「『十三行』碧玉版是《寶晉齋法帖》帖版」、「『玉版』的翻刻」、「《寶晉齋法帖》帖『十三行』來源的推測」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考證。7 逮至2017年,胡迪軍先生《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真相探賾》一文顯於網路,亦就「王獻之《洛神賦》墨蹟的流傳」、「《洛神賦十三行》的版本」、「《玉版十三行》刻石流傳始末」、「《玉版十三行》的真相」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並作以「結論」。8 近三十年,有關《洛神賦十三行》的研究還有不少,於此就不一一表述了,感興趣的讀者通過網路檢索都能有所收穫。概言之,研究者針對一個大的命題,各自表述,見仁見智。
另,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除了於整部叢帖中收錄外,也有以單帖形式傳世的,多為好事者採擷所為。如故宮碑帖藏品中就有十七件,宋元明清拓本皆有,來源於調撥、收購、捐贈等不同途徑(表一)。《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北京,2015年)亦將其一並納入,可資參考。其中,《明拓十三行集錦》冊最具特色(圖十四)。該冊封面上,無倦「讀洛神賦集句題」簽,並於布函套外識云:「洛神集錦。青玉、玄晏、白玉、玄晏、玄晏、秀餐、停雲、戲鴻、墨池、快雪肥瘦二刻。自癸未冬至甲申冬,一季中凡數重裝。」冊內,金農「中堅外逸,撒手懸厓」題字於前,費叔劍「統觀各帖俱舊拓原本,近今頗不易得,德若其善寶之」總結於後。其間,楊賓、翁方綱亦題跋累累,詳加考證。由是足見文人雅士於此之幽情暢敘。同樣,彼時以漢文化集大成者自居的乾隆皇帝,當然更不能置身事外,手追心慕之餘,物化於外,多重表達,當是情理之中的。於是便有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清高宗的藝術品味」。9 至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盛世天子,乾隆皇帝究竟最鍾愛哪個版本的《洛神賦十三行》呢?從相關藝術衍生品(如前文提到的「清乾隆御製青玉描金《中秋帖》插屏」)所呈現的其審美趣向中,細心的讀者不難找到答案。僅就這件青玉插屏而言,與其狹義上說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玉版十三行」,倒不如廣義上講是玉獻之法書作品的「經典合璧」,在乾隆皇帝心目中或正是此意。
1 石渠寶笈.初編 / 附.貯三希堂長春書屋隨安室攸芋齋 / 列朝人書冊上等.三希堂(三希堂,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2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畫目錄書卷上等(御書房,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3 石渠寶笈.初編/卷之三上.貯御書房/列朝人書卷上等(御書房,清乾隆十年),故宫博物院,北京,2018年。
4 容庚,《叢帖目》,第一冊,香港,1980年,頁134、148、185、254、264、304、345、373、430;第二冊,1981年,頁466、533、581、854、886;《叢帖目》,第四冊,1986年,頁1574、1809。
5 有關《三希堂法帖》的介紹說明,可參見萬依主編,《故宮辭典(增訂本)》,北京,2016年,頁794-795。
6 同註4,第一冊,頁120、154、185、221、255、262、273、304、314、323、348、358、364、374、393、407;第二冊,頁463、466、480、547、586、619、678、777、793、847;第三冊,頁1135;第四冊,頁1557、1561、1581、1619、1772、1783、1788、1804、1809。
7 參見首都博物館叢刊編輯委員會編,《首都博物館叢刊》,第3輯,1986年10月,頁65-70。
8 參見胡迪軍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86f93e0102xdtj.html。
9 參見何傳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