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740
  • 740

劉國松 | 山徑

估價
240,000 - 36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u Kuo-Sung (Liu Guosong)
  • 山徑
  • 一九六七年作
  • 彩墨紙本
  • 50.8 x 74 cm; 20 x 29 ⅛ in.
款識:劉國松 一九六七 藝術家鈐印(左下)

來源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1997至2018年借展於哈佛藝術博物館/亞瑟‧賽克勒美術館)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將門英風:五月畫會 作為與「東方畫會」同年而生的中國戰後藝術先鋒,「五月畫會」的創始成員多數為國軍遺族,其本人甚至即曾經參與抗日戰爭:如陳庭詩在「七七事變」之後在上海、福建一帶主編國軍抗戰刊物,莊喆父親莊嚴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負責守護國寶南遷,胡奇中先後投身中國海、陸軍,五月畫會領袖劉國松在1948年赴台之前,肄業於「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顧福生的父親顧祝同更是先後參與辛亥革命、北伐與抗戰的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五月畫會藝術家從小在山河鉅變中成長,個性中自有一股義無反顧的堅執與倔強,儘管在1949年以後面對截然不同的世局,作品依然帶著金戈鐵馬之氣,在各自的人生戰場上奮勇馳騁。繼前面的羅門「燈屋」舊藏,本季日拍將繼續呈獻兩位「五月畫會」名家-顧福生與劉國松-的重要作品,重現五月畫會的完整面貌。

顧福生:人生與愛的自由

顧福生,民國名將顧祝同次子。與乃父鐵血長歌、保家衛國的生涯截然不同,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保守社會環境底下,爭取自己的生命自由。同為同志藝術家,顧福生與席德進於六○年代熟識,兩者個性完全不同,亦各自毫不保留的畫出內心世界。席德進曾特意創作《顧福生像》(拍品編號734),可見兩者惺惺相惜;獨步戰後華人藝壇的顧福生,曾是「五月畫會」重要成員,其旅居國外五十餘年,是當時少數由抽象繪畫反向發展至具象形體的藝術家。1960年誕生的《無題》(拍品編號739)是藝術家罕見的台灣時期作品;1961年,顧福生在台北完成個展之後,決定跟隨朱德群的腳步移居法國,接著輾轉於美國各大城市;相較於同儕專注在當時主流的抽象表現主義,顧福生更傾向於個人表現主義,在戰後動亂、世代交替期間,將人的痛苦、孤獨、矛盾、掙扎與渴望表現出來。

六○年代開始,顧福生以超現實意味的抽象人體繪畫獨樹一格。《單獨》(拍品編號736)無頭及變形拉長的人體,即是顧氏標誌性的風格;《日落》(拍品編號737)亦是以男性裸體為主,其身處的超現實空間,體現了他對俗世的厭倦及自由的嚮往。長期旅美的顧福生,作品中亦可見普普藝術的影響:《波特蘭日子》(拍品編號735) 以地圖、藝術家證件照及自畫像拼貼於其標誌性的男性裸體,生動、明亮的色彩,呈現出積極樂觀的生命氣象;而2016年完成的《行走於地球》(拍品編號738)則是藝術家離世前一年的作品,藝術家將自己孤寂而傲岸的背影,置於少見的圓形畫面及暖黃色空間,更將一隻小麻雀拼貼在左下角的影子,讓觀者發揮玄想,容或意味著藝術家最終找到內心真正的自由。

劉國松:五月畫會與新水墨領袖

劉國松,五月畫會創始人、新水墨領軍人物。藝術家的早期創作與思想,深受西方現代主義熏陶,然而他很快不滿於盲目的西化,繼而重拾中國傳統繪畫工具,致力尋回並發揚現代藝術的東方民族性,並提出「中國古代即具『抽象』思維」的見解,其所發展出的新水墨風格,有力回應了與同年代的西方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開闢了東方現當代藝術的嶄新路途。1966年,劉國松經藝術史家李鑄晉引薦,獲得洛克斐勒三世基金(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贊助的兩年環球旅行獎金,飽覽歐美各地重要美術典藏;翌年更於紐約舉行個展,躋身國際藝壇;是次上拍的四件劉國松水墨作品即創於此重要年份。《山徑》(拍品編號740)、《雲的遊戲》(拍品編號741)、《山林》(拍品編號742)和《陰陽》(拍品編號743)來自美國重要私人收藏,在1997至2018年間,更長期借展於哈佛大學以收藏亞洲藝術與文物著名的亞瑟.賽克勒博物館(Arthur M. Sackler Museum),足見此系列的學術價值。

在此四幅作品之中,劉國松採用中國山水畫裡不定向的透視方式,讓畫中的自然萬象横向舒展,在有限的空間上,帶出無限之啟示;這種空間結構,讓觀者視線能同時在不同距離、高度和角度之間游動,從而建構對畫中意境之理解。此系列充分展示劉國松始於六〇年代的標誌性創作技巧,當中包括「抽筋剝皮」及「拓墨」法:富書法性的筆觸於紋理豐富的紙上快速舞動,除去山、雲、徑、樹等具象形態,而只取其神韻,形成純粹抽象的造型又不失其磅礡氣勢。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空寂與輕盈在其繪畫中亦佔據重要的位置,「空」在畫中形成的負面空間,空而不虛,烘托出靈活浮動的物象,更喚起近似禪畫的山色空濛,正如余光中所評:「那是水的感覺、靈的感覺、風的感覺,有限對無限的嚮往,剎那對永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