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
李元佳 | 無題
估價
60,000 - 12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 Yuan-chia (Li Yuanjia)
- 無題
- 一九五八年作
- 綜合媒材畫布
- 40.5 x 23.5 cm; 16 x 9 ⅞ in.
款識:元佳 四七(右上)二·22(左下)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戰後亞洲藝術 二次大戰之後,亞洲藝術大師輩出,他們憑藉豐富的創造力、劃時代的眼光、加上善用深厚的傳統底蘊,在全球藝壇大放異彩;過去二、三十年的拍賣市場,對於推廣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戰後大師的成就亦卓有建樹,豎立足與西方大師分庭抗禮的成功個案。然而,西方現當代藝術之強勢,遠不止於擁有獨當一面的大師,還在於擁有無數別開生面的前衛運動與藝術結社,形成反映時代、指引未來的巨大力量。縱觀全球戰後藝術發展,能夠代表亞洲話語權,在西方藝壇獨標一幟,並且爭取到一眾歐美名家參與者,唯有六〇年代的「龐圖國際運動」(Movimento Punto)。此一明確以東方「靜觀精神」為宗旨而具有充份開放性的國際運動,成功凝聚起亞洲藝術力量,無論是運動的核心抑或周邊成員,都因此獲得明確的現代東方文化標識,而不必附庸於西方浪潮。承接晚拍部份的「戰後亞洲藝術」專題,現代亞洲藝術日拍將從龐圖運動溯源至東方畫會,並透過著名詩人羅門的「燈屋」收藏,呈獻以五月畫會為主的中國戰後藝術,以及來自另一來源、曾經長期借展於哈佛大學亞瑟.賽克勒博物館(Arthur M. Sackler Museum)的劉國松六〇年代抽象;龐圖運動的西方健將,及與龐圖關係至深的西方巨匠,亦將在香港首度登場,循此宣示現代亞洲藝術並不囿於亞裔藝術家,實乃全球共傳之藝術寶藏。而為我們揭開這場宏大史詩的,則是一生特立獨行的龐圖領袖李元佳,以及他旅居海外初期的最重要贊助人、國際設計大師葛維納(Dino Gavina)。
從甲骨文到宇宙點:李元佳的哲學之詩
李元佳,戰後亞洲藝壇的天外游龍。這位生於中國廣西的國軍後裔,畢生游走於台北、米蘭、博洛尼亞、倫敦以至坎布里亞等地,特立獨行的他不受名利約束,選擇自由遁世的生活,卻奇跡般隻身創立了北英格蘭一座每年來客三萬人的李元佳博物館。他的藝術深處,體現了最純粹的東方靜觀精神,而在藝術形式上,則始終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進行最徹底的簡化。李元佳的藝術之路,始於他1952年投身前國立藝專教授李仲生在台北安東街開設之畫室,《無題》(拍品編號702)和《無題》(拍品編號704)即顯示藝術家當時的典型風格:書寫性線條在畫面中心反覆交織,形成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式的音樂性,甚至讓人聯想起活躍於同年代的超現實大師米羅(Joan Miro);飛揚的線條和星屑般的彩點,在藝術家的佈局下,編成一種韻律性的章法結構,盡見筆勢與墨法之奧妙。1957年,李元佳與蕭勤、霍剛等人於台北成立「東方畫會」,他們秉持獨立於官方意識形態的自由創意與精神,並從中國哲學的根本,發展出與現代主義接軌的創新風格,旨在顛覆當時保守的繪畫形式。李元佳從金石和甲骨文裡尋找靈感,表現出富有中國趣味的抽象畫風。李元佳的台北時期油畫可能不到十幅,而難得一見的《無題》(拍品編號701)即以拼貼與書法並行之方式,營造古文字和岩畫般滄桑古樸的氣息,呈現高古藝術的獨特美感。
1962年,李元佳應蕭勤邀請前往米蘭,並聯同日本雕塑家吾妻兼治郎、意大利畫家卡爾代拉拉發起「龐圖運動」;翌年,又在國際知名設計師葛維納的贊助下,前往博洛尼亞展開為期四年的旅居生活,繼續磨練其個人藝術風格。在位於聖拉扎羅(San Lazzaro)的葛維納傢俱工廠裡,李元佳始於1959年的「宇宙點」概念得以持續發酵,以往較為奔放的構圖變得簡化和集中,筆觸含蓄內斂,紀綠他靜觀之後最低限的精神思緒活動。此時,李元佳將調色盤精簡至只剩紅、黑、金、白四色:「紅」指血和生命、「黑」代表開始與結束、「金」象徵尊榮,「白」則是純潔。是次日拍的一系列《無題》(拍品編號703、709、710、791、792、795及796),無論是以水墨、油彩、或綜合媒材繪製,作品均遵從簡約而超逸的格調,一劃一點代表著萬物的始與終,大面積的留白則平衡陰陽與虛實,帶出作品強烈的思索性以及靜觀表現。在葛維納的工廠駐紮期間,李元佳充分利用身邊豐富的創作媒材—如木料或金屬板,開始製作淺浮雕等立體創作;兩件《無題》(拍品編號709及791)配以原裝畫框,皆是當時藝術家親手所製,完好無缺保存至今,實在難得。
設計大師葛維納和他的《超移動》系列
葛維納是意大利現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設計師、企業家、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自五、六〇年代,他已活躍於與一眾戰後藝術家以不同形式進行交流與合作,為設計界與藝壇之間架起重要的橋樑。1998年出版之《迪諾.葛維納:超理性.超移動》(Dino Gavina: Ultrazionale Ultramobile)完整記錄葛維納與諸位的深厚情誼,當中包括達達大師杜尚(Marcel Duchamp)和空間派創始人封塔納(Lucio Fontana)等國際知名藝術家,而李元佳與日本設計師高浜和秀亦並列其中。Paradisoterrestre為葛維納於七〇年代所成立之工作室,並與攝影大師曼.雷(Man Ray)、未來主義巨匠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等合作設計家具,實現葛維納將藝術融入設計之中的宏大理想。2017年,適逢葛維納逝世十週年,Paradisoterrestre由新一代繼承人接管而重新活躍,繼續傳承葛維納的理念,是次日拍徵集的七項拍品(拍品編號705、706、707、708、711、712及713)均源自此一來源,乃葛維納早年親自監製的首批作品,不但品相上佳,估價亦殊為吸引,誠為難得之收藏機遇。
1971年,葛維納策劃一個龐大的協作項目,邀請當時知名度極高的藝術家們,為《超移動》系列提供設計概念,並由葛維納所成立之公司負責生產;他於同年發表宣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功能、理性和方法論所迷惑和主宰的時代,《超移動》系列的誕生即將引起風波……《超移動》不是單純的傢俱,它是個一個充滿奇蹟的物件、一件非凡的圖騰、一種在屋內會呼吸的存在、一首被凝結於歡騰的詩篇……《超移動》是一次冒險之旅。」是次上拍的七件《超移動》系列作品,將七〇年代的前衛視覺與觸覺體驗,重新呈現於藏家面前。
《超移動》系列是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革命性的復興與延伸,多件作品均以「現成物」(Ready-made)的表現手法,將兩個前衛主義中極具標誌性的圖像,應用於傢俱之上。其中的《金寶湯椅子》(拍品編號713)由葛維納包辦設計與生產,其金寶湯罐頭的形象取自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著名的絲網版畫,為人熟悉的商標再度引用於葛維納的家居用品之上,將富爭議性的現成物概念推向極致;同樣地,智利畫家羅伯托.馬塔所設計的《瑪格麗特》(拍品編號705)椅子,引用了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畫中經常出現的黑帽與青蘋果,這種符號式的再現與重組完美體現《超移動》系列的抽象理念,更被葛維納稱之為「詩性的荒誕」。而曼.雷和梅拉.奥本海姆則分別在《透明》 (拍品編號707)、《見證人》(拍品編號708)和《軌道》(拍品編號706)之上,將自己以往的創作進行改造而融合家居環境,賦予藝術品一種意料不到的親切感與功能性。
葛維納與日本設計師高浜和秀於1957年米蘭三年展結緣,縱使沒有共同的語言,兩人卻能夠了解彼此的設計理念,其後更曾多次合作設計傢俱,以東西合璧的手法共同挑戰現代設計的可能性。是次上拍的《安德烈‧馬松屏風》(拍品編號711)和《傑克森‧波洛克屏風》(拍品編號712)為二人於七〇年代創,多扇併合的曲屏形式源自日本的裝飾性屏風繪畫,屏上的圖案則參照安德烈‧馬松和傑克森‧波洛克的藝術風格,以向兩位二十世紀西方藝壇巨人致敬;作品展現協調東西方文化之獨到美感與品味,更使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微妙隔閡進一步消融,成為副富於實用功能的藝術傑作。
從甲骨文到宇宙點:李元佳的哲學之詩
李元佳,戰後亞洲藝壇的天外游龍。這位生於中國廣西的國軍後裔,畢生游走於台北、米蘭、博洛尼亞、倫敦以至坎布里亞等地,特立獨行的他不受名利約束,選擇自由遁世的生活,卻奇跡般隻身創立了北英格蘭一座每年來客三萬人的李元佳博物館。他的藝術深處,體現了最純粹的東方靜觀精神,而在藝術形式上,則始終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進行最徹底的簡化。李元佳的藝術之路,始於他1952年投身前國立藝專教授李仲生在台北安東街開設之畫室,《無題》(拍品編號702)和《無題》(拍品編號704)即顯示藝術家當時的典型風格:書寫性線條在畫面中心反覆交織,形成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式的音樂性,甚至讓人聯想起活躍於同年代的超現實大師米羅(Joan Miro);飛揚的線條和星屑般的彩點,在藝術家的佈局下,編成一種韻律性的章法結構,盡見筆勢與墨法之奧妙。1957年,李元佳與蕭勤、霍剛等人於台北成立「東方畫會」,他們秉持獨立於官方意識形態的自由創意與精神,並從中國哲學的根本,發展出與現代主義接軌的創新風格,旨在顛覆當時保守的繪畫形式。李元佳從金石和甲骨文裡尋找靈感,表現出富有中國趣味的抽象畫風。李元佳的台北時期油畫可能不到十幅,而難得一見的《無題》(拍品編號701)即以拼貼與書法並行之方式,營造古文字和岩畫般滄桑古樸的氣息,呈現高古藝術的獨特美感。
1962年,李元佳應蕭勤邀請前往米蘭,並聯同日本雕塑家吾妻兼治郎、意大利畫家卡爾代拉拉發起「龐圖運動」;翌年,又在國際知名設計師葛維納的贊助下,前往博洛尼亞展開為期四年的旅居生活,繼續磨練其個人藝術風格。在位於聖拉扎羅(San Lazzaro)的葛維納傢俱工廠裡,李元佳始於1959年的「宇宙點」概念得以持續發酵,以往較為奔放的構圖變得簡化和集中,筆觸含蓄內斂,紀綠他靜觀之後最低限的精神思緒活動。此時,李元佳將調色盤精簡至只剩紅、黑、金、白四色:「紅」指血和生命、「黑」代表開始與結束、「金」象徵尊榮,「白」則是純潔。是次日拍的一系列《無題》(拍品編號703、709、710、791、792、795及796),無論是以水墨、油彩、或綜合媒材繪製,作品均遵從簡約而超逸的格調,一劃一點代表著萬物的始與終,大面積的留白則平衡陰陽與虛實,帶出作品強烈的思索性以及靜觀表現。在葛維納的工廠駐紮期間,李元佳充分利用身邊豐富的創作媒材—如木料或金屬板,開始製作淺浮雕等立體創作;兩件《無題》(拍品編號709及791)配以原裝畫框,皆是當時藝術家親手所製,完好無缺保存至今,實在難得。
設計大師葛維納和他的《超移動》系列
葛維納是意大利現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設計師、企業家、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自五、六〇年代,他已活躍於與一眾戰後藝術家以不同形式進行交流與合作,為設計界與藝壇之間架起重要的橋樑。1998年出版之《迪諾.葛維納:超理性.超移動》(Dino Gavina: Ultrazionale Ultramobile)完整記錄葛維納與諸位的深厚情誼,當中包括達達大師杜尚(Marcel Duchamp)和空間派創始人封塔納(Lucio Fontana)等國際知名藝術家,而李元佳與日本設計師高浜和秀亦並列其中。Paradisoterrestre為葛維納於七〇年代所成立之工作室,並與攝影大師曼.雷(Man Ray)、未來主義巨匠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等合作設計家具,實現葛維納將藝術融入設計之中的宏大理想。2017年,適逢葛維納逝世十週年,Paradisoterrestre由新一代繼承人接管而重新活躍,繼續傳承葛維納的理念,是次日拍徵集的七項拍品(拍品編號705、706、707、708、711、712及713)均源自此一來源,乃葛維納早年親自監製的首批作品,不但品相上佳,估價亦殊為吸引,誠為難得之收藏機遇。
1971年,葛維納策劃一個龐大的協作項目,邀請當時知名度極高的藝術家們,為《超移動》系列提供設計概念,並由葛維納所成立之公司負責生產;他於同年發表宣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功能、理性和方法論所迷惑和主宰的時代,《超移動》系列的誕生即將引起風波……《超移動》不是單純的傢俱,它是個一個充滿奇蹟的物件、一件非凡的圖騰、一種在屋內會呼吸的存在、一首被凝結於歡騰的詩篇……《超移動》是一次冒險之旅。」是次上拍的七件《超移動》系列作品,將七〇年代的前衛視覺與觸覺體驗,重新呈現於藏家面前。
《超移動》系列是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革命性的復興與延伸,多件作品均以「現成物」(Ready-made)的表現手法,將兩個前衛主義中極具標誌性的圖像,應用於傢俱之上。其中的《金寶湯椅子》(拍品編號713)由葛維納包辦設計與生產,其金寶湯罐頭的形象取自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著名的絲網版畫,為人熟悉的商標再度引用於葛維納的家居用品之上,將富爭議性的現成物概念推向極致;同樣地,智利畫家羅伯托.馬塔所設計的《瑪格麗特》(拍品編號705)椅子,引用了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畫中經常出現的黑帽與青蘋果,這種符號式的再現與重組完美體現《超移動》系列的抽象理念,更被葛維納稱之為「詩性的荒誕」。而曼.雷和梅拉.奥本海姆則分別在《透明》 (拍品編號707)、《見證人》(拍品編號708)和《軌道》(拍品編號706)之上,將自己以往的創作進行改造而融合家居環境,賦予藝術品一種意料不到的親切感與功能性。
葛維納與日本設計師高浜和秀於1957年米蘭三年展結緣,縱使沒有共同的語言,兩人卻能夠了解彼此的設計理念,其後更曾多次合作設計傢俱,以東西合璧的手法共同挑戰現代設計的可能性。是次上拍的《安德烈‧馬松屏風》(拍品編號711)和《傑克森‧波洛克屏風》(拍品編號712)為二人於七〇年代創,多扇併合的曲屏形式源自日本的裝飾性屏風繪畫,屏上的圖案則參照安德烈‧馬松和傑克森‧波洛克的藝術風格,以向兩位二十世紀西方藝壇巨人致敬;作品展現協調東西方文化之獨到美感與品味,更使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微妙隔閡進一步消融,成為副富於實用功能的藝術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