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21
  • 1021

沃爾特·史畢斯 | 山脈與池塘

估價
估價待詢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Walter Spies
  • 山脈與池塘
  • 款識W.G. Hofker題款(背面)
  • 油畫畫布
  • 71 1/2 x 59 1/2 公分;28 1/4 x 23 1/2 英寸
  • 一九三八年作

來源

凡·瓦瑟姆先生收藏,自此家族傳承
新加坡蘇富比,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拍品編號88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出版

魯德·斯普魯伊特,《峇里藝術家》,阿姆斯特丹,一九九六年,圖錄載彩圖,70頁
約翰·斯托維,《沃爾特·史畢斯:藝術人生》,Afterhours Books,雅加達, 印度尼西亞, 二〇一一年,207、276及315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山脈與池塘》是象徵沃爾特·史畢斯創作巔峰的罕見鉅作。畫中強烈的光影變化、鮮明色彩及扣人心弦的主題,都令觀者為此傑作著迷。畫面吸引觀者目光,追蹤營造恬靜氣氛和奇幻效果的多種元素。這位大師四海為家,在不同地方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藝術風氣,因此他花費數年時間才在一九三〇年代發展出成熟風格。當他達到藝術生涯的巔峰期時,早已掌握各種技巧,​​例如捕捉背光下植物的剪影和描繪月光下光影的鮮明對比。作於一九三八年的《山脈與池塘》盡顯史畢斯敏銳的藝術天賦,以及他創作出超凡脫俗夢幻構圖的精湛技藝。

巍峨壯觀的山巒主導畫面,令人聯想起史畢斯在伊塞村山上建造的小屋。在三十年代左右,史畢斯被廣譽為峇里島專家,不少知名的環球旅行家爭相找他遊覽峇里島並介紹當地生活。他活躍於坎普罕的「偉大祖先」團體,但不久後伊塞村成為其隱居之地,在那兒他可以減少分心,自由自在地繪畫。史畢斯手頭寬裕,不需靠繪畫維生,單純因受啟發於身邊的壯麗美景而作畫。這個隱世居所非常適合史畢斯,毗鄰他最喜愛的題材之一阿貢火山,同時隱藏於峇里島的茂密森林。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數幅最出類拔萃的作品,包括代表其創作巔峰的典範傑作《山脈與池塘》。

史畢斯完全沉醉於峇里島的景致,在本作中將其隱居之地的靜謐與安詳刻畫得淋漓盡致。唯一的人類活動隱約見於背景遠處中的寺廟勝地。他利用反射光的微妙變化勾勒須彌塔及善惡門的輪廓,並在下方完全靜止的水面映照出對稱倒影。

當鋪排畫中的視覺元素時,史畢斯有意與西方藝術的線性透視法背道而馳。背景的地平線出現於畫面左上方,與俯瞰平靜水域的善惡門及寺廟形成一直線。畫面底部的陸地可視為前景,彷彿建有一座正規建築,在構圖上與背景的寺廟及池塘毫無連繫。前景引領視線落在燦爛耀目的高聳山峰,直至上方的湖泊。令人好奇的是,這座山到底是倒影還是被淹沒在水下,觀者不禁質疑自己對畫像的假設。在這方面,史畢斯採用了多重而非單一視角。茂盛的枝葉環繞畫中景象,將前景及背景融為一體,同時擾亂觀感,挑戰表象藝術的傳統規範。望向景象的不同視角顯然同時出現於多重層面上,可是不能將它們歸納為傳統意義上的「背景」及「前景」。這種別開生面的構圖手法將精神意境注入畫中,超越人類視覺的極限。透過這種引人入勝的迷幻景象,《山脈與池塘》展現出史畢斯大膽創新的想像力。

藝術家在單一構圖上結合多個場景的獨特技巧,與傳統峇里敘事畫如出一轍,後者通常將一個故事的不同情節同時呈現於畫面。史畢斯於三十年代常用此手法,可見於一九三四年作的《俯瞰》。他直接採用引起其共鳴的傳統峇里藝術特徵,清楚顯示峇里文化對其作品的影響。

史畢斯移居印尼之舉無疑是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捩點。他在書信中反思,以往採用的純粹「本原」繪畫風格並未能充分展示印尼美景,或表達他先後踏足爪哇及峇里島時所感受到的興奮心情。史畢斯巔峰時期的風格近似樸素藝術,具備早期採用的原始主義藝術元素。因此,他筆下多幅風景畫類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亨利·盧梭的作品。後者在作品中將熱帶植物簡化為風格獨特的圖形。與盧梭一樣,史畢斯享受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他經常出外旅遊,研究身邊的動植物群,並以素描記錄它們的細微特徵。在《山脈與池塘》中,藝術家為了刻畫生氣勃勃的蔥鬱林景,便從自己的植物研究取材,仔細描繪植被,每次只畫一片樹葉。除此之外,史畢斯仿效盧梭以層疊方式來描繪植物的風格,構造繁盛茂密的景象。

從黑暗中浮現出的樹木,以明亮的橙色和檸檬黃色筆觸為輪廓。鮮明的光影對比在史畢斯不少作品中有跡可尋,在本作中更加突出重要特徵,產生戲劇性效果。身為戲劇工作者,史畢斯將光線投射於平面繪畫上的所有元素,在畫布上演繹其主題,並不令人意外。為了達到這種生動效果,藝術家運用明暗對比法為畫中個體賦予立體感。史畢斯以強烈的色調對比勾畫出每片葉子和每條樹枝,然而其筆下的形態仍具確切的實在感。此外,白色及不同層次的黃色色調令遍佈山脈的小樹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白色或黑色、光線或陰影、實景或倒影,每個部分都細緻入微,重現峇里島的昔日美景。

主導畫面的峇里山脈光彩奪目,呈現出鮮黃色和暖橙色的明亮色調。阿貢火山經常出現於史畢斯風景作品中的背景遠處。藝術家近距離觀賞阿貢火山,很可能在《山脈與池塘》中呈現此山景。在陰暗環境和茂密叢林的兩側中,山峰散發著超凡脫俗的光芒。火紅色調暗示著火山爆發的震撼現象,而精細形態及平靜水面讓人聯想起史畢斯在伊塞村得到的寧靜隱居生活。上空有一片深橙色的餘暉,使人想起靜夜來臨前轉瞬即逝的日落;西下的太陽開始被黑夜取代。儘管背景幽暗,前景中的山巒仍雄偉壯觀,光彩奪目,猶如從內而外綻放光芒。

史畢斯被峇里文化和儀式深深吸引。在寫給朋友及家人的親筆信中,史畢斯表明他對峇里自然美景與文化的著迷。「你無法想像得到(印尼)的樣子 那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景象,」他娓娓而談。1史畢斯深深著迷於峇里島,那裡不斷激發他的創意。火山在峇里印度教中佔據重要地位,被視為神的居所,因此他選擇在畫中將之呈現,似乎再合理不過。背景的寺廟亦影射峇里文化中的火山。飾以多層茅草塔頂的須彌塔主殿,以及中間分開的善惡門,都以山巒為靈感築造。藉此史畢斯巧妙地營造寺廟與山脈、宗教與自然之間的對照,兩者在峇里島交織纏繞,合二為一。

史畢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曾嘗試歸隱至遙遠國度,但其一生都受到戰爭影響。然而,在他以峇里島為題的傑作中,藝術家呈現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神秘美感的世界。《山脈與池塘》展示一種藝術信念,是印證沃爾特·史畢斯的創新精神及寫實技巧之罕見作品。史畢斯四十七歲英年早逝,生前為印尼文化歷史作出的貢獻無人能及。他的畢生作品寥寥可數,創作生涯雖然短暫卻舉足輕重,當中此幅非凡傑作來自其藝術巔峰時期。蘇富比榮幸呈獻《山脈與池塘》這一博物館級傑作,它將永遠是藝術史上的不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