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明成化 青花纏枝花蓮瓣口瓶 |
估價
1,000,000 - 1,5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Porcelain
來源
得於新澤西,約1979年
上拍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11月24至25日,編號71
上拍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11月24至25日,編號71
出版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香港,1993年,彩圖版33,及線描圖,頁89,圖151 (3)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底見一道約3.5公分微細沖線或窰縫及兩道相應短紋。底部見幾處輕微窰燒瑕疵。表面見極輕微磨損。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成化御製青花纏枝花蓮瓣口瓶
康蕊君 明成化一朝歷時雖短,卻在中國製瓷史上譜寫出了一段璀璨的傳奇。時景德鎮御窰所用瓷胎、釉料均屬至臻,藝匠創思妙意,新品層出。觀本品瓶,紋飾獨特,精工巧製,屬成化御窰極罕立件,尤為稀珍。耿寶昌先生於《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以彩圖載錄此瓶,並稱其為「成化時期青花器的典型」(《明清瓷器鑒定》,香港,1993年,頁88)。
成化瓷器,以釉質瑩滑如絲、明潤淨膩見稱,選材極精,觀之清然,撫之穆怡,他朝瓷器概不可及,本瓶正屬臻例。
成化瓷中立件極少,見《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灣故宮博物院,台北,2003年,除小型蓋罐及一小執壺外,即無展出其他立件。
此類瓶之殘器,出土於景德鎮明代御窰遺址,所存僅為口部及頸部,錄《明清御窰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北京,2016年,編號091及頁387,圖4(圖一),文中記,「成化時期青花瓶類器物並不多見,且此種樣式的瓶在傳世品和出土品中均未見有相同者」,頁386。除此外,該遺址另出土一無款青花淨瓶,出處同上,圖版092。
上述蓮瓣口瓶殘器,出土於景德鎮珠山龍珠閣北側地層。該地層包含無款及帶款成化瓷器,位於空白期地層之上、另一成化地層之下,故此可斷此地層應屬成化早期。成化御瓷,可分早晚兩期(亦有學者認為兩期之間尚有第三期,唯定義不如此兩期明確),早期自約1468年始,此時期宮廷製瓷尚沿用宣德風格,以畫風自由之青花瓷見著,晚期則以鬥彩及風格正統之青花宮盌聞名。
本瓶紋飾,尚帶宣德遺風,器型卻屬新創,蓮瓣口,荷葉耳,趣味盎然,創意新巧,似乎並無先例。本瓶基本器形似源自青銅時代晚期所見青銅壺,而花形口及葉形耳,則與其原型無關。可比較一例,西漢鎏銀青銅壺,出自思源堂收藏,鋪首耳,蒜頭口,口部鎏銀,向下延伸作垂葉狀,圖載於李學勤,《中國青銅器萃賞》,新加坡,2000年,編號89。
本瓶紋飾源自宣德青花器,更加印證本品屬成化早期之說。其纏蓮風格,可見於宣德瓷器,例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64;或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 1,圖版97,卷2,圖版108。肩部卷紋,與宣德盌身紋飾相似,見《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50或117;足部梅花紋,亦見於宣德盌例,前述出處,編號44及49;頸部蓮花紋,或演化自宣德折枝蓮紋,如見於宣德藍查文出戟蓋罐,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耿寶昌,2002年,前述出處,卷2,圖版109。
同類瓶如本品者,目前僅知另有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編號1557。另一瓶例,紋飾相近,年代應更晚,上拍於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編號1162;嘉靖一朝,御窰亦燒製此類瓶:比較一例,書嘉靖款,曾展於《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窰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2-13年,編號36 (圖二)。
至清一朝,雍正皇帝大力復興景德鎮御窰,以宋明珍瓷為模本,或仔細仿效,或推陳創新。可參考一青花直頸瓶例,蓮口與本品相近,鋪首耳則如高古青銅壺,見《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編號171。
康蕊君 明成化一朝歷時雖短,卻在中國製瓷史上譜寫出了一段璀璨的傳奇。時景德鎮御窰所用瓷胎、釉料均屬至臻,藝匠創思妙意,新品層出。觀本品瓶,紋飾獨特,精工巧製,屬成化御窰極罕立件,尤為稀珍。耿寶昌先生於《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以彩圖載錄此瓶,並稱其為「成化時期青花器的典型」(《明清瓷器鑒定》,香港,1993年,頁88)。
成化瓷器,以釉質瑩滑如絲、明潤淨膩見稱,選材極精,觀之清然,撫之穆怡,他朝瓷器概不可及,本瓶正屬臻例。
成化瓷中立件極少,見《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灣故宮博物院,台北,2003年,除小型蓋罐及一小執壺外,即無展出其他立件。
此類瓶之殘器,出土於景德鎮明代御窰遺址,所存僅為口部及頸部,錄《明清御窰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北京,2016年,編號091及頁387,圖4(圖一),文中記,「成化時期青花瓶類器物並不多見,且此種樣式的瓶在傳世品和出土品中均未見有相同者」,頁386。除此外,該遺址另出土一無款青花淨瓶,出處同上,圖版092。
上述蓮瓣口瓶殘器,出土於景德鎮珠山龍珠閣北側地層。該地層包含無款及帶款成化瓷器,位於空白期地層之上、另一成化地層之下,故此可斷此地層應屬成化早期。成化御瓷,可分早晚兩期(亦有學者認為兩期之間尚有第三期,唯定義不如此兩期明確),早期自約1468年始,此時期宮廷製瓷尚沿用宣德風格,以畫風自由之青花瓷見著,晚期則以鬥彩及風格正統之青花宮盌聞名。
本瓶紋飾,尚帶宣德遺風,器型卻屬新創,蓮瓣口,荷葉耳,趣味盎然,創意新巧,似乎並無先例。本瓶基本器形似源自青銅時代晚期所見青銅壺,而花形口及葉形耳,則與其原型無關。可比較一例,西漢鎏銀青銅壺,出自思源堂收藏,鋪首耳,蒜頭口,口部鎏銀,向下延伸作垂葉狀,圖載於李學勤,《中國青銅器萃賞》,新加坡,2000年,編號89。
本瓶紋飾源自宣德青花器,更加印證本品屬成化早期之說。其纏蓮風格,可見於宣德瓷器,例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64;或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 1,圖版97,卷2,圖版108。肩部卷紋,與宣德盌身紋飾相似,見《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50或117;足部梅花紋,亦見於宣德盌例,前述出處,編號44及49;頸部蓮花紋,或演化自宣德折枝蓮紋,如見於宣德藍查文出戟蓋罐,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耿寶昌,2002年,前述出處,卷2,圖版109。
同類瓶如本品者,目前僅知另有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編號1557。另一瓶例,紋飾相近,年代應更晚,上拍於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編號1162;嘉靖一朝,御窰亦燒製此類瓶:比較一例,書嘉靖款,曾展於《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窰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2-13年,編號36 (圖二)。
至清一朝,雍正皇帝大力復興景德鎮御窰,以宋明珍瓷為模本,或仔細仿效,或推陳創新。可參考一青花直頸瓶例,蓮口與本品相近,鋪首耳則如高古青銅壺,見《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編號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