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
清康熙 五彩叩馬阻兵圖大棒槌瓶 |
估價
400,000 - 6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Porcelain
來源
通運公司,紐約
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聖路易斯,密蘇里州,館藏編號113.1916
紐約佳士得2005年3月30日,編號396
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聖路易斯,密蘇里州,館藏編號113.1916
紐約佳士得2005年3月30日,編號396
展覽
《抱古融今:潔蕊堂藏康熙瓷器展》,蘇富比,紐約,2014年,編號2
出版
Jeffrey P. Stamen、Cynthia Volk 及倪亦斌,《文采卓然:潔蕊堂藏康熙盛世瓷》,布呂赫,2017年,圖版1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底見三道短窰裂及一道釉下微細沖線。表面見輕微劃痕及磨損。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祈沐天澤 本品瓶,尺寸碩大,彩色濃艷,繪工繁複,畫技精良。瓶身一週,繪「叩馬阻兵」故事典故,取自《封神演義》一書。此書著於十六世紀,述商末紂王昏虐,文王伐紂,其子武王立周等故事,以史實為根據,創造出諸神、妖獸等,鬥法爭權。此書確立君權為上天所授,君王英明,方為天子,得人心,獲神助。康熙帝,勵精圖治,銳意穩定時局,奠定大清皇權,與此書喻意,頗為契合。
細觀本瓶主題,正與其所處時代遙相呼應。瓶身所繪周朝天軍氣勢磅礴,隊列雲雲浩蕩;反觀之,叩馬阻兵之伯夷叔齊二人則作勢孤弱,表現前朝衰退之殘息,由而突顯新朝之恢宏大勢。如此精巧構圖,輔以細緻畫工,更顯本瓶之珍妙。紋飾著色豐富,見明綠、湛藍、暖黃及鐵紅,配以黑彩及描金。人物刻畫姿態多樣,面相勾繪複雜生動,細緻入微,主角人物描繪準確易辨。
此瓶良工巧製,所繪人物眾多,姿態各異,精彩紛呈,尺寸碩大,極其難得,僅一例可比,現藏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圖載於R. L. d'Argencé,《Chinese Ceramics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67年,頁146,圖版68,以及賀利,《Chinese Ceramics. A New Standard Guide》,倫敦,1996年,圖版646(圖一);該瓶刻畫宋真宗賜印予楊家將,場面鼎盛,所繪人物多達五十六人,精細出眾,畫工可比本瓶。
尺寸相近、繪人物圖之例,可比兩件,出自 John L. Severence 收藏,1936年捐贈予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24,繪眾朝官聚會,編號322,繪眾仙敬賀西王母,現屬潔蕊堂收藏。此外可比數例,繪眾多人物,其一售於倫敦蘇富比2007年11月7日,編號329;另一例繪昆陽鏖戰圖,藏於 Taft Museum,辛辛那提,俄亥俄州,圖載於《As You Wish, Symbol and Meaning on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Taft Museum》,華美協進社,紐約,1994年,圖 3,頁13;另比三例,出自 Benjamin Altman 收藏,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編號14.40.85、14.40. 83及14.40.331;尚有一例,出自 J. Goldschmidt 收藏,圖載於《Ausstellung Chinesischer Kunst》,柏林,1929年,頁330,編號892。再比兩例,五彩棒槌瓶,尺寸相近,圖載於 R. L. Hobson,《The Leonard Gow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31年,圖版XXV 及XLVIIIa ,前者繪端午節慶,後者繪福祿壽三星。
再可比較數例,尺寸相近,繪開光鳥獸紋,其一圖載於 Walter Bondy,《K'ang-his》,慕尼黑,1923年,頁136及140;亦見兩例出自 John D. Rockefeller 收藏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售於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編號870及871。
中國博物館藏中亦見數例相類大瓶。見一青花棒槌瓶例,尺寸相當,繪人物故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圖載於陳潤民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卷1,《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北京,2005年,圖版293。另見一青花例,繪山水圖,藏上海博物館,錄《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香港,1998年,圖版52;書中陸明華對此瓶評價甚高。
本品來源極佳,最初由通運公司售出。通運公司由張人傑 (1877-1950) 於1902年創立。張氏乃當時清廷駐巴黎大使隨員,透過朝中人脈,接觸宮廷貴冑藝術收藏。張氏於1939年移居歐洲,後遷至紐約。通運公司自1925年起,通過紐約 American Art Associates 舉行過多場拍賣。該拍行於1938年由 Parke-Bernet Galleries 接掌,後仍繼續舉行通運公司拍賣至五十年代。更多詳情,可參考 Roy Davids 及 Dominic Jellinek,《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 America》,Great Haseley,2011年,頁421-422。
細觀本瓶主題,正與其所處時代遙相呼應。瓶身所繪周朝天軍氣勢磅礴,隊列雲雲浩蕩;反觀之,叩馬阻兵之伯夷叔齊二人則作勢孤弱,表現前朝衰退之殘息,由而突顯新朝之恢宏大勢。如此精巧構圖,輔以細緻畫工,更顯本瓶之珍妙。紋飾著色豐富,見明綠、湛藍、暖黃及鐵紅,配以黑彩及描金。人物刻畫姿態多樣,面相勾繪複雜生動,細緻入微,主角人物描繪準確易辨。
此瓶良工巧製,所繪人物眾多,姿態各異,精彩紛呈,尺寸碩大,極其難得,僅一例可比,現藏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圖載於R. L. d'Argencé,《Chinese Ceramics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67年,頁146,圖版68,以及賀利,《Chinese Ceramics. A New Standard Guide》,倫敦,1996年,圖版646(圖一);該瓶刻畫宋真宗賜印予楊家將,場面鼎盛,所繪人物多達五十六人,精細出眾,畫工可比本瓶。
尺寸相近、繪人物圖之例,可比兩件,出自 John L. Severence 收藏,1936年捐贈予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24,繪眾朝官聚會,編號322,繪眾仙敬賀西王母,現屬潔蕊堂收藏。此外可比數例,繪眾多人物,其一售於倫敦蘇富比2007年11月7日,編號329;另一例繪昆陽鏖戰圖,藏於 Taft Museum,辛辛那提,俄亥俄州,圖載於《As You Wish, Symbol and Meaning on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Taft Museum》,華美協進社,紐約,1994年,圖 3,頁13;另比三例,出自 Benjamin Altman 收藏,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編號14.40.85、14.40. 83及14.40.331;尚有一例,出自 J. Goldschmidt 收藏,圖載於《Ausstellung Chinesischer Kunst》,柏林,1929年,頁330,編號892。再比兩例,五彩棒槌瓶,尺寸相近,圖載於 R. L. Hobson,《The Leonard Gow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31年,圖版XXV 及XLVIIIa ,前者繪端午節慶,後者繪福祿壽三星。
再可比較數例,尺寸相近,繪開光鳥獸紋,其一圖載於 Walter Bondy,《K'ang-his》,慕尼黑,1923年,頁136及140;亦見兩例出自 John D. Rockefeller 收藏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售於紐約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編號870及871。
中國博物館藏中亦見數例相類大瓶。見一青花棒槌瓶例,尺寸相當,繪人物故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圖載於陳潤民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卷1,《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北京,2005年,圖版293。另見一青花例,繪山水圖,藏上海博物館,錄《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香港,1998年,圖版52;書中陸明華對此瓶評價甚高。
本品來源極佳,最初由通運公司售出。通運公司由張人傑 (1877-1950) 於1902年創立。張氏乃當時清廷駐巴黎大使隨員,透過朝中人脈,接觸宮廷貴冑藝術收藏。張氏於1939年移居歐洲,後遷至紐約。通運公司自1925年起,通過紐約 American Art Associates 舉行過多場拍賣。該拍行於1938年由 Parke-Bernet Galleries 接掌,後仍繼續舉行通運公司拍賣至五十年代。更多詳情,可參考 Roy Davids 及 Dominic Jellinek,《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 America》,Great Haseley,2011年,頁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