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7
  • 17

北齊 / 隋 砂岩石雕觀音首像 |

估價
300,000 - 500,000 USD
招標截止

描述

來源

Nagatani, Inc.,芝加哥,1951年11月1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本尊首像眉目端雅,容貌安恬,逸群而出塵。面龐圓潤,配以華冠,相得益彰;冠上精雕花卉及波浪紋,既呈北齊菩薩裝飾風格,又見隋代造像三面之制。五官分明,屬北齊特徵,雙頰飽滿,冠飾富麗,則兼隋代韻致。隋人造像,崇尚自然,亦承前朝,以完美身相展現佛法清淨,勢之所趨,於此像已見端倪。 北魏皇室尚佛之故致使菩薩造像隨之風靡。六世紀初葉,北魏宮廷於河南龍門、鞏縣開鑿石窟,工程浩大,於該時期中國造像影響深遠。所造佛像或坐或立,兩側輔以脅侍菩薩,是為典型。除石窟中宏偉造像外,另見大量造像碑,亦以主佛居中,菩薩分侍左右,與石窟寺一脈相承。

六世紀,時局動盪,政權頻更,中土佛教亦風行草從,諸般影響於其時宗教藝術即可窺見。現世渾濁,為尋超脫,廣大信眾皈投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或菩薩,如觀世音等),以求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故而,六世紀中晚期,菩薩造像多如雨後春筍,本像及大量同期造像皆湧現於此。隋朝天子大興土木,立佛塔,建佛寺,造佛像,借助佛教信仰一統天下。佛教治國下,東歐亞大陸交流密切,佛法與藝術自南亞、中亞傳入中土,又經中土遠播朝鮮及日本。一時,四海之內,造像形貌氣象萬千。

砂岩石雕鮮有本像之類者,大小如斯者更罕。本像雕工審慎,妙相莊嚴,可與山西天龍山石窟比對,且與16窟斷代北齊之造像甚為相近;可見幾例菩薩首像,載《天龍山石窟》,北京,2004年,圖版145-147、151及156。相類首像另有三例,據傳均出自天龍山,其一,貯明尼亞波利斯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編號MIA.L2015.172.8;其餘二例,藏根津美術館,東京,編號NZM.20081及NZM.20065。仍比一觀音像,蓄底特律美術館,館藏編號26.128,銘文紀581年,據喜仁龍研究,系陝西或河南所出,錄《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1及4,紐約,1925年,圖版305。

1922年,喜仁龍實地造訪後評述天龍山造像所用砂岩極為脆弱,故多有殘損缺失。其書中記「天龍山之石,質軟含砂,較難抗損。有造像局部已受水銷蝕」(前述出處,頁55)。因所用砂岩鬆軟可塑,天龍山造像雖易招毀損,然其秀逸之姿、靈動之態,有如本像,亦得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