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
  • 13

東魏 / 北周 石灰石雕佛立像 |

估價
300,000 - 500,000 USD
招標截止

描述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本品形制傳承六世紀中葉佛造像之盛行樣式,此類風格造像以東魏一朝為代表,集各地造像所長,融會貫通,至六世紀下半葉趨於成熟。此尊佛像歷千餘載猶保存完善,誠為可貴,所雕佛祖面容和善,笑靨溫藹,滿含慈悲、上智之情韻;衣袍簡素質樸,不禁教人托想釋迦牟尼冥思入定而悟道成佛時之衣著相貌。 約公元一世紀,佛教便已傳入中國,然直至四世紀以後,方漸成風氣,信徒日增;至五、六世紀呈蓬勃興旺之勢,招提櫛比,寶塔駢羅,僧院、尼庵星羅棋布。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河南洛陽,此後京師便為佛教傳播中心;北魏末期,只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便有近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佛寺(參自《Return of the Buddha. The Qingzhou Discoveries》,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2年,頁24)。佛國洛陽之寺院多為專人指派營建,陳設奢華富麗,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王公巨賈競相供奉,慷慨善施。

除洛陽地區,山東青州又為一佛教藝術製作中心,其周產石灰岩,出品佛像質量上乘。公元469年,北魏擴土至山東半島,經數十載(五世紀末),佛法便已普照此地。青州龍興寺窖藏曾出土大批六世紀時期佛造像,足證當時佛教興盛之勢,以及青州為佛像主要製作、供應之地。

本尊佛像與青州造像頗為相似:開臉精緻清遠,笑容淺淡寧和;螺髮肉髻形制嚴整緊密。可比兩例東魏三尊像,主尊佛造型與本品甚為相像:鵝蛋臉面,彎眉杏眼,笑意盈盈,一如孩提無邪純摯,展並錄於《Return of the Buddha. The Qingzhou Discoveries》,前述出處,編號4及8。另見一東魏至北齊佛首例,錄於《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北京,1999年,頁90;仍存三類例,北魏至東魏,刊於《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濟南,1999年,圖版101、103及105。

北魏分崩離析後,北齊、北周兩朝對立東西,各自為政,時局變遷對於中國佛教藝術之影響可謂深遠。加之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及秣菟羅兩地造像藝術隨絲綢之路傳至中國,極大變改本土造像表現形式,此番變化觀龍門、雲岡石窟造像便可了然。多笈王朝時期佛造像風格備投北齊皇室所好,講究輕紗透體,衣褶瀲灩如波,以突顯形體之曼妙,故而北齊佛造像風格亦隨之遞演,推陳出新。北周雖亦受影響,然皇室更鍾情於碩健之感,追求面容圓潤,五官飽滿之開臉,恰如本品。可比一銅像例,尺寸較小,售於香港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編號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