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9
  • 19

埃貢·席勒 | 《暮色之城(小城之二)》

估價
12,000,000 - 18,0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埃貢·席勒
  • 《暮色之城(小城之二)》
  • 款識:畫家簽名Egon Schiele並紀年 1913(中左)
  • 油彩、黑色蠟筆畫布
  • 35 5/8 x 35 1/2 英寸
  • 90.5 x 90.1 公分
  • 1913年作

來源

胡爾伯·容克,維也納(1913年3月購自畫家,由古斯塔夫·克林姆作中介)

阿爾多夫·馬克思,維也納

卡爾·古倫瓦特,維也納(1921年購自上述藏家)

艾爾莎・科德舒克,維也納(1921年購自哈根同盟,1942年在未經她同意下出售)

維特勒畫廊(費德里克·維爾茲),維也納

卡爾·舒爾德,維也納(購於1948年)

拍賣:多祿泰拍賣行,維也納,1950年9月26至28日,拍品編號84

維克托·福格拉斯,格拉茲(可能購自上述拍賣會)

現藏家之家族購自上述藏家

展覽

布達佩斯,布達佩斯博物館,〈奧地利藝術家協會及古斯塔夫·克林姆收藏展〉,1913年,品號193

慕尼黑,漢斯·戈爾茲新藝術畫廊,〈第九屆藝術群展:埃貢·席勒〉,維也納,1913年,品號5

慕尼黑,漢斯·戈爾茲新藝術畫廊,〈新藝術:第二屆綜合展〉,1913年,品號135,圖錄載圖

維也納,阿諾畫廊,〈群展:埃貢·席勒〉,1914-15年,品號13

維也納,哈根同盟及新畫廊,〈埃貢·席勒紀念展〉,1928年(圖錄無載)

維也納,新畫廊,〈埃貢·席勒:逝世三十年紀念展〉,1948年,品號36

布雷根茲,圖恩及塔西斯藝術宮,〈新藝術:維也納分離派〉,1971年,品號146,圖錄載圖

因斯布魯克,塔西斯宮畫廊,〈提羅勒私人收藏二十世紀藝術〉,1974年,品號54,圖錄載圖

出版

奧圖·尼爾斯坦,《埃貢·席勒:生平與作品》,維也納,1930年,品號129,圖版92

奧圖·卡里爾,《埃貢·席勒。油畫作品圖錄》,紐約,1966年,品號190,377頁載圖

魯道夫·列奧波德,《埃貢·席勒。油畫,水彩,素描》,薩爾斯堡,1972年,品號226,574頁載圖(題為《Twilight City》(《暮色之城》)並紀年1912-13)

奇安弗朗戈·馬勒法連那,《席勒油畫作品全集》,巴黎,1983年,品號244,105頁載圖(紀年1912-13)

奧斯瓦·奧巴胡伯編,《圖像與情感:奧地利現實主義1914-1944年》,維也納,1984年,圖版1載彩圖

克里斯安M·內貝希,《埃貢·席勒:速寫本》,維也納,1989年,圖116, 157頁載圖(題為《Twilight City》(《暮色之城》)並紀年1912-13)

珍·卡里爾,《埃貢·席勒:作品全集》,紐約,1990年,品號260,164及319頁載圖

珍·卡里爾,《埃貢·席勒:作品全集》,倫敦,1998年,品號260,164及319頁載圖

珍·卡里爾,《埃貢·席勒:作品全集》,紐約,2003年,164頁載圖

金伯莉·A·史密斯,《在廢墟與重生之間。埃貢·席勒的風景畫》,紐海文及倫敦,2004年,圖55,96頁載圖

《埃貢·席勒。風景畫》展覽圖錄,列奧波德博物館,維也納,2004-05年,115頁載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暮色之城(小城之二)》是現時私人收藏中最精彩的席勒城鎮風景畫作品之一。此畫尺幅宏大,充分展現席勒處理主題和形狀的獨創手法。席勒的城鎮風景畫作品目前大多由全球各地重要博物館收藏。

席勒的大尺幅城景畫視角恢宏雄奇,此點毋庸置疑。此畫是席勒在一九一三至一九一七年期間所作,此時他的創作力正處於高峰狀態,他不斷試驗構圖和形態技巧,開始闢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城鎮風景畫的主題不外乎兩個地方:多瑙河畔的史坦村(Stein-an-der-Donau)、波希米亞森林區的莫道爾河畔中世紀小鎮庫魯茅(Krumau),而本畫所描繪的正是後者。這個小鎮對席勒創作的影響之大,珍·卡里爾如此道:「席勒最喜歡的風景主題…… 是庫魯茅鎮(今為捷克的庫倫洛夫),他經常說這地方是『死城』(有時候是『老城』或『藍色河畔的城市』)。庫魯茅是他母親的出生地,這座古城街巷蜿蜒曲折、建築物頹敗欲塌,整個城市彷彿仍停留在中世紀;對於席勒來說,這個地方象徵人類必然衰敗腐朽、卻又頑強不息的生存境況。」庫魯茅位於莫道爾河(現稱伏爾塔瓦河)的曲流上,形如馬蹄鐵,四周被河流環繞,猶如一個小島,其地勢令席勒深感著迷。他特別喜歡爬上左岸的高堤,從俯視角度描繪舊城區。他曾告訴一位老朋友,這個鳥瞰角度影響了他的所有創作,而事實上的確如此;他甚至連畫裸體時也是從高凳或梯子往下望」 (珍·卡里爾,《埃貢·席勒》,紐約,1994年,96頁)。

這個構圖手法讓席勒得以脫離傳統創作方式的規限,開闢出前所未有的新視野。小鎮的房子擠在畫面上,突出中世紀街道房屋雜亂無序的風貌。席勒消除了畫面深度,將不同形狀疊加一起;河流位於畫面底部,令人目眩的房子立於河流上方。外界普遍認為,席勒的城鎮風景畫並非對景色的客觀描繪,而是畫家個人對眼前所見之物的主觀演繹。正如他的許多優秀風景畫,本畫反映席勒對庫魯茅的感情和心理反應,原意並不在於精確描繪地方風貌。正如克魯斯·阿爾伯特·舒羅德寫道:「對於席勒而言,這座小城連繫著他的情感;他的風景畫無一意圖呈現地方的真實面貌……他亦沒有如遊客般在城內四處遊蕩尋找各種吸引之處。相反,他審視每一座建築的象徵內涵」(K.A 舒羅德,《埃貢·席勒與他的時代:列奧波德收藏1900至1930年代奧地利油畫素描作品》展覽圖錄,海德博物館,伍珀塔爾,1988年,26頁)。

金伯莉·A·史密斯研究席勒的城鎮風景畫中的哥德式色彩,她指出:「在一系列城鎮風景畫中,席勒的表現主義令人想起哥德式藝術,它可溯源到中世紀的世界觀,尋求將形態與內容完美劃一,以獨有的風格描繪現實」(K.A·史密斯,同上,65頁)。她認為,通過重複或重塑,席勒營造的哥德式陰暗氣氛緩和了現代世界的影響。席勒明顯想強調庫魯茅的中世紀特色,刻意抹除鎮上較近代的元素;他選取從河上望向岸的角度,並展示房子的背面,建築物外牆的巴洛克風格裝飾被隱藏在陰影裡。不過,這些作品不僅突出席勒筆下主題的哥德式風格,亦刻意令人聯想起哥德式藝術的例子。在《暮色之城》裡,畫家用粗獷的線條勾勒形狀,用色相對樸實,間中綴以寶石般的鮮豔彩色,兩者皆令人想到哥德式教堂裡的彩色玻璃,而席勒對此應該不會陌生。

史密斯將席勒作品的嚴謹構圖與其他重要元素作對比:「席勒對線條的處理是絕對自信、毫不猶豫的,極具藝術性,卻又極為戲劇化和細膩……席勒擁有與眾不同的天賦,他的構圖角度令人意想不到,而且他利用線條建構框架的技巧堪稱完美無瑕。席勒的繪圖技巧固然完善準確,但他筆下的線條洋溢動態,散發自然韻律,與畫面的精確構圖形成對比……席勒的線條並不仔細完美,但流露生機,令人想起哥德式村落的原始特色」(同上,89-90頁)。這種自然淳樸的氣息是對應現代城市的種種人為建設的另一種選擇;它代表個人特色和人性本質。席勒顯然在嘗試運用哥德式藝術的不同形態,但他的真正目的——捨棄美感而尋求個人的靈性真諦,在他的城鎮風景畫裡亦得到體現。

席勒從中世紀藝術取材,與同時代的哥德復興式藝術主義步伐接近,但很明顯他只選取合用的元素。在同類作品中,他亦注意到更多當時在歐洲各地冒起的新興藝術流派和實驗。他採用高角度,而且愈發注重形式關係,可見他亦曾審視後印象主義藝術家如梵高和塞尚等人的作品。同樣地,克林姆對形狀——尤其是正方形畫面的試驗,對席勒的影響亦甚為明顯。克林姆在一八九九年開始採用正方形畫框創作風景畫,這些作品將水平和垂直方向劃一,摒棄了傳統繪畫視角,將畫作變成一個冥想的對象。

儘管席勒從未全盤接受野獸派或德國表現主義的綺艷色彩,但《暮色之城》一類的風景畫明顯展現他以色彩為形態的試驗構想。一九一二年春,他參與了漢斯·戈爾茲的藍騎士展覽,並收到一本展覽圖錄。同年稍後他前往慕尼黑,在這次短暫停留期間,他在筆記本裡記下一些引起他注意的藝術家。席勒留意到其他德國藝術家對民族藝術的興趣,而在展覽圖錄裡經常可見這類藝術品與他們自己的作品並列;從某些角度看來,席勒向哥德式藝術取材亦同此理,他回顧的歷史亦別具奧地利特色。本畫的色彩手法固然令人想起彩色玻璃,同時亦與較早時期的康丁斯基風景畫的色塊處理形成有趣的對照。在色彩方面的大膽試驗,終使康丁斯基走向抽象主義;席勒的作品亦循此道,遊走在視覺表象和內在實相之間。這種精神上的張力——這些作品的表現力量——讓它們超越主題本身,與超前獨創的形式結合,成為席勒對二十世紀藝術界的其中一項重大貢獻。

《暮色之城》最初由一位維也納建築師胡爾伯·容克購藏,當時由古斯塔夫·克林姆作中介。一九二八年,艾爾莎·科德舒克在哈根同盟購得此畫,此同盟是維也納當代藝術界的重要組織,直至一九三八年納粹德國在奧地利奪權後被迫解散。納粹德軍進駐奧地利後,艾爾莎·科德舒克被迫四處藏匿,其住宅被一名黨衛隊軍官及其家眷強佔,而她最重要的珍藏——這幅埃貢·席勒的《暮色之城》,則被她的前租客變賣出售。

請留意,此拍品乃根據艾爾莎·科德舒克後人商定的協議而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