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79
  • 1079

格哈德·里希特 | 抽象畫 802-3

估價
18,000,000 - 2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格哈德·里希特
  • 抽象畫 802-3
  • 款識802-3,Richter,1994(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 112 x 102 公分 ,44 x 40⅛ 英寸
一九九四年作

來源

東京,Wako Works of Art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法國,尼姆,尼姆當代美術館〈格哈德·里希特100畫〉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62頁,彩色圖版
日本,東京,Wako Works of Art〈格哈德·里希特展〉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八日,21頁,彩色圖版

出版

〈格哈德·里希特1998〉(倫敦,Anthony d'Offay畫廊,一九九八年),87頁,彩色圖版
〈The Subaru月刊〉一九九八年二月,202頁,彩色圖版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全集1993–2004〉(杜塞爾多夫,Richter Verlag出版社;紐約,D.A.P出版社, 二〇〇五年),269頁,彩色圖版
〈格哈德·里希特全集1988-1994年 第四冊(nos. 652-2 – 805-6)〉Dietmar Elger編(德國奧斯菲爾敦,二〇一五年),圖版編號302-3,582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這永遠是非盲目的偶然性,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時機,但往往帶來驚喜。而我需要這種方式來繼續創作。」

格哈德·里希特




《抽象畫802-3》作於一九九四年,見證格哈德·里希特在抽象世界裡的知性探索取得無雙成就,達至這一創作時期的成熟巔峰。畫面平鋪一層明豔的紅,其上交疊著黑與白,深沉有力的黑橫掃而過,留下長長的痕跡,聖潔的象牙白凝成籠紗,由畫布右方拖曳而下,整幅構圖有如一曲攝人心弦的交響樂,從中可見畫家令人神迷目眩的創作手法,更凸顯引人入勝的用色與複雜紋理。畫面上點綴著高貴的金和綠,用刮墨刀推過的顏料之下亦隱隱透出絲絲蔚藍,令這曲色彩交響樂昇華至圓滿。此畫莊崇而雍雅,在幻像與隱喻、消除與建構、掩藏與揭示之間展現極致平衡,乃里希特劃時代抽象繪畫的又一代表傑作。

此畫完成之時正值里希特在抽象繪畫方面達到全新高峰。一九八〇年代中期,里希特開始使用自製的刮墨刀,從預先塗好的顏料表面刮下闊大的條形;到了一九九〇年代,他首次使用刮墨刀創造出獨特的垂直色柱,一如此畫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這些色柱與木條板有幾分相似,它們成為里希特抽象畫的重要主題圖案,將其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天地,打破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傳統對峙。里希特一向不認同現代抽象主義中的超驗觀念,他的作品卻透過對比,將這種意識形態蘊含的衝突和特質集於一身。正如羅阿爾德·納斯加德所言:「《抽象畫》的特質並非衍生自畫中元素的一致意圖,相反,這些元素自行發揮,當中的表現手法和情感色彩相互矛盾卻又共存不紊,遵從和反駁的理念背道而馳但也互相比照。它們自身就是複雜的視覺元素,令尋根究底變得毫無意義;它們同時也是現實的虛擬模型,無法直接討論,而且不受描述和概念化的規限[…]」(展覽圖錄《格哈德·里希特:繪畫1988年》,110頁)。

里希特劃分出豔麗顏色與純潔白色的區域,藉此精心佈置構圖,對色彩的極限提出深刻的叩問。創作《抽象畫》時,里希特會每隔一段時間逐層塗抹顏料。藝術家每次的新動作為畫面增添或去除色彩,因此作品經歷無窮無盡的變化,直至紋理達到和諧平衡。雖然刮墨刀的痕跡自然而成,但層層疊疊的構圖卻是經過深思熟慮。里希特將他的創作方式形容為「非盲目的偶然性: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時機,但往往帶來驚喜。而我需要這種方式來繼續創作,消除我的錯誤,摧毀出錯的地方,並呈現與眾不同的意象」(一九八六年里希特與本亞明·H·D·布赫洛的對話,《格哈德·里希特:文字》,科隆,二〇〇九年,182頁)。里希特就像一位交響樂作曲家,一邊沉思,一邊停下來「聆聽」,直至完成他的抒情作品。《抽象畫》確實充滿節奏感。其用色奔放,筆勢富表現力,恰如繪畫上的快板樂章。里希特很多時候從音樂汲取靈感──即使不是在作畫時聆聽音樂,至少他認為自己「不斷致力創造一個具備同等元素和各種演繹的結構」(同上,163頁)。

透過出神入化的顏料層疊和充滿動感的構圖技法,此畫流露出一派高深莫測的氣息,引人遐想。藝術家或推刮、或塗抹,把半流質的媒材固定在畫布表面;顏料經過延展舒張,將湧動的一刻定格,化作永恆的靜止。厚塗顏料形成的斷脊、波峰和頂尖將潛藏的暗湧展露無遺,里希特用其標誌性的抽象風格,創造出一片磅礡的深邃和立體的空間。畫作不斷刻意避免使用形式作為表現手法,其效果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大自然現象,至少有一部分想像是源於人類對自然發自內心的追求。每吋畫布上的色調持續改變,對照鮮明的色澤變幻莫測,組成極度不穩定且意涵豐富的畫面,與喬治·秀拉和保羅·席涅克等新印象主義畫家創作點畫時所應用的顏色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色彩的協奏和抒情的共振引出緊湊而混亂的氛圍,色澤之間的呼應和複雜的紋理令觀者看見並看透媒材的不同層次。我們沉浸在色彩和動勢當中,彷若置身於由海洋或蒼穹所生發的自然力量。

里希特的《抽象畫》系列非常經典,為其藝術生涯奠下概念基石,代表他在繪畫媒材和當代視覺解讀基礎方面持之以恆的哲思。此畫的顏料塗抹和堆疊形成極具質感的凹凸起伏,當光線轉換,我們的觀感隨之而改變,眼中所見之畫面自然也有所不同。遠近變得無法界定,我們於是被迫不斷適應眼前所見,嘗試接受畫面上大量湧現的視覺元素。散落畫面各處的額外刮痕、斑漬和切口超越了色彩和顏料的極限,讓我們暈頭轉向,某種程度上令人聯想起封塔納作品上將畫面解構成無盡空間和未知的劃痕。用里希特自己的話說,他希望「觸碰真實以及更豐厚、更生機勃勃的一切──超乎自身理解的一切」(格哈德·里希特,〈1985年筆記〉,載於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所編之《格哈德·里希特:繪畫的日常練習,文章1962-1993年》,119頁)。比吉特·佩爾策形容道,里希特的抽象作品一語點破不能言之物:「里希特的畫在感官與非感官交匯的神秘領域裡遊走探索。他的作品捕捉了真實存在卻不可說明的東西,即無以名狀之物」(比吉特·佩爾策,〈可悲的慾望〉,載於本亞明·H·D·布赫洛所編之《格哈德·里希特:十月檔案》,麻省,二〇〇九年,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