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3
劉小東 | 票車
估價
4,500,000 - 6,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票車
- 款識小東,02《票車》,劉小東,2002(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 180 x 239 公分 ,70⅞ x 94 英寸
二〇〇二年作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展覽
愛爾蘭,都柏林,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Dreaming of the Dragon's Nation〉二〇〇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至二〇〇五年二月十七日,彩色圖版
出版
〈劉小東〉(香港,MAP出版社,二〇〇六年),104至105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窗外的動物們先看看豬,再看看人,又反過來先看人,後看豬,但他們再也分辨不出人和豬有什麼分別了。」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
一九九六年,劉小東在北京駕車,與一輛擠滿了建築工人的敞篷卡車擦肩而過,接著又見到一輛載滿豬隻的卡車。兩者本身互不相干,但同時巧合出現的畫面卻發人深省,給藝術家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繼而創作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兩幅作品:第一幅是一九九六年作的《違章》,創下劉小東作品的拍賣紀錄;而另一幅是二〇〇二年作的《火車》,即本作。作於《違章》成作六年後的《火車》是前者的對照。《違章》描繪坐在卡車後面的建築工人,他們全身赤裸,漫不經心地咧嘴而笑,而《火車》則直視卡車後面塞滿豬隻的情景。在前作中,畫中人幾乎全都向外望去觀者,而相比之下,《火車》中只有一頭豬朝向我們凝視,牠的表情冷漠困惑,卻緊緊扣人心弦。
劉小東的藝術「紀實但不寫實,卻比寫實更寫實」。他出生在一九六三年,早於一九八一年,他已經從家鄉金城來到北京,並就讀在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八四年,他跟喻紅一起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三畫室,四年後畢業,執起教鞭。當時的校園充滿著理想主義情緒,鬧哄哄的藝術新潮席捲全國各大小美術學院,但對劉小東來說,這一浪新潮藝術行為「太過火、火喉不對」。他反而花時間確定和發展自己的藝術方向,如他所說:「我希望老老實實的,但畫的東西一定要很有爆發力。」(引述劉小東與栗憲庭的訪談)一九八九年,劉小東被邀請參加當年轟動一時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初試啼聲,但在各種意識形態百花齊放,人人爭奇立異的前衞展覽中,他忠於生活的視角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一九九〇年,他舉辦的第一個個人展「劉小東油畫展」轟動一時,其藝術語彙終於獲得肯定。
自此之後,劉氏的畫風開始影響九十年代的後輩,令他成為最早的「新生代」藝術家。其創作手法自成一家,在當時風靡一時、影響深遠的「玩世現實主義」風潮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的紀實風格偏向沉實,冷酷無情,透徹地反映當時社會上的對立力量,與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家筆下嘩眾取寵的諷刺作品形成對比。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景象之中,蘊藏著一種苦樂參半的感悟,結合焦慮、不安及失望的情緒,同時只能無奈地接受。他曾言:「當你想做更多,但未能成事時,這已經充滿著矛盾。我會在畫中表達這種矛盾,你會在我的作品中感到這種緊張感及壓力。」(引述劉小東與讓·馬克·德克洛普的訪談)他亦在另一場合表示:「我特別希望我的畫再凝固一點,靠什麼凝固,就靠我這一瞬間的感受,靠長時間琢磨,能把它凝固起來。」(引述劉小東與栗憲庭的訪談)就此而言,劉氏的創作手法近似電影製作。當時藝術家與電影界的交流並不常見,但劉氏早已一直與第六代導演群,如王小帥、張元及賈樟柯等互有合作,他們共同把焦點放在小人物及平民百姓之上,創作了一系列電影長片。
《火車》正正體現了劉小東擅於對生活片斷的截取及提煉,把瞬間的片段轉化為充滿喻意的象徵。《違章》是其作品中最早以民工為題材,比他後來直接介入社會的《三峽大移民》、《三峽新移民》等作品更早面世;而本作則加強苦中有樂的冷漠感,甚至帶有黑色幽默,亦同時提出尖刻的社會評論。豬的直視目光令觀者對畫中的可悲現象,甚至於整個現實世界感到責無旁貸,促使人類反思經濟發展引致違反人道的後果。背景中的火車正在行駛,象徵著在嚴重依賴勞動力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經濟生產力,而豬在中國傳統文化上代表豐足與收成,因此也暗示著高速消費主義和龐大需求下越來越快的經濟增長。一名半裸男子躺臥在平靜的河流旁邊,與肥大豬隻平行並置,影射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聯──兩者就像商品一樣被拖行,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這是對九十年代中國經濟改革後社會底層命運的哀悼,在冷眼旁觀的視角下反而顯得分外淒楚。如藝術家本人所言:「大家都機械的一天天熬日子,做任何事都沒有個人主動性和力量。跟豬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命運不是個人自己的命運。[但]他們活著時還是快樂的,我不想說他們的生活很艱難或不快樂,我在這幅畫裡都畫到了。」(林似竹,〈與劉小東一同翻閱記錄著二十年歲月的私人相簿〉,《生命的富足︰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小東影集1984-2006》,201頁)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
一九九六年,劉小東在北京駕車,與一輛擠滿了建築工人的敞篷卡車擦肩而過,接著又見到一輛載滿豬隻的卡車。兩者本身互不相干,但同時巧合出現的畫面卻發人深省,給藝術家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繼而創作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兩幅作品:第一幅是一九九六年作的《違章》,創下劉小東作品的拍賣紀錄;而另一幅是二〇〇二年作的《火車》,即本作。作於《違章》成作六年後的《火車》是前者的對照。《違章》描繪坐在卡車後面的建築工人,他們全身赤裸,漫不經心地咧嘴而笑,而《火車》則直視卡車後面塞滿豬隻的情景。在前作中,畫中人幾乎全都向外望去觀者,而相比之下,《火車》中只有一頭豬朝向我們凝視,牠的表情冷漠困惑,卻緊緊扣人心弦。
劉小東的藝術「紀實但不寫實,卻比寫實更寫實」。他出生在一九六三年,早於一九八一年,他已經從家鄉金城來到北京,並就讀在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八四年,他跟喻紅一起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三畫室,四年後畢業,執起教鞭。當時的校園充滿著理想主義情緒,鬧哄哄的藝術新潮席捲全國各大小美術學院,但對劉小東來說,這一浪新潮藝術行為「太過火、火喉不對」。他反而花時間確定和發展自己的藝術方向,如他所說:「我希望老老實實的,但畫的東西一定要很有爆發力。」(引述劉小東與栗憲庭的訪談)一九八九年,劉小東被邀請參加當年轟動一時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初試啼聲,但在各種意識形態百花齊放,人人爭奇立異的前衞展覽中,他忠於生活的視角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一九九〇年,他舉辦的第一個個人展「劉小東油畫展」轟動一時,其藝術語彙終於獲得肯定。
自此之後,劉氏的畫風開始影響九十年代的後輩,令他成為最早的「新生代」藝術家。其創作手法自成一家,在當時風靡一時、影響深遠的「玩世現實主義」風潮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的紀實風格偏向沉實,冷酷無情,透徹地反映當時社會上的對立力量,與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家筆下嘩眾取寵的諷刺作品形成對比。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景象之中,蘊藏著一種苦樂參半的感悟,結合焦慮、不安及失望的情緒,同時只能無奈地接受。他曾言:「當你想做更多,但未能成事時,這已經充滿著矛盾。我會在畫中表達這種矛盾,你會在我的作品中感到這種緊張感及壓力。」(引述劉小東與讓·馬克·德克洛普的訪談)他亦在另一場合表示:「我特別希望我的畫再凝固一點,靠什麼凝固,就靠我這一瞬間的感受,靠長時間琢磨,能把它凝固起來。」(引述劉小東與栗憲庭的訪談)就此而言,劉氏的創作手法近似電影製作。當時藝術家與電影界的交流並不常見,但劉氏早已一直與第六代導演群,如王小帥、張元及賈樟柯等互有合作,他們共同把焦點放在小人物及平民百姓之上,創作了一系列電影長片。
《火車》正正體現了劉小東擅於對生活片斷的截取及提煉,把瞬間的片段轉化為充滿喻意的象徵。《違章》是其作品中最早以民工為題材,比他後來直接介入社會的《三峽大移民》、《三峽新移民》等作品更早面世;而本作則加強苦中有樂的冷漠感,甚至帶有黑色幽默,亦同時提出尖刻的社會評論。豬的直視目光令觀者對畫中的可悲現象,甚至於整個現實世界感到責無旁貸,促使人類反思經濟發展引致違反人道的後果。背景中的火車正在行駛,象徵著在嚴重依賴勞動力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經濟生產力,而豬在中國傳統文化上代表豐足與收成,因此也暗示著高速消費主義和龐大需求下越來越快的經濟增長。一名半裸男子躺臥在平靜的河流旁邊,與肥大豬隻平行並置,影射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聯──兩者就像商品一樣被拖行,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這是對九十年代中國經濟改革後社會底層命運的哀悼,在冷眼旁觀的視角下反而顯得分外淒楚。如藝術家本人所言:「大家都機械的一天天熬日子,做任何事都沒有個人主動性和力量。跟豬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命運不是個人自己的命運。[但]他們活著時還是快樂的,我不想說他們的生活很艱難或不快樂,我在這幅畫裡都畫到了。」(林似竹,〈與劉小東一同翻閱記錄著二十年歲月的私人相簿〉,《生命的富足︰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小東影集1984-2006》,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