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64
  • 1064

尹亨根 | Umber-Blue

估價
800,000 - 1,2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Yun Hyongkeun
  • Umber-Blue
  • 款識《Umber-Blue》,1979-1986-7,尹亨根(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 130.5 x 80 公分 ,51⅜ x 31½ 英寸
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六年作

來源

首爾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香港,佳士得〈構造自然:單色畫韓國抽象藝術〉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124頁

拍品資料及來源

時間之無限
尹亨根

「我想作品像大自然一樣,讓人看之不倦。我的藝術追求僅此而已。」-- 尹亨根

尹亨根的畢生作品別具標誌性,風格玄妙,展現出韓國戰後前衛風格中沉靜純樸的精神內蘊。是此拍品《Umber-Blue》則為其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稀有作品,創作時間長達八年之餘, 著色氛圍更與其同期完成的畫作大相徑庭。尹亨根七〇年代的作品多以素樸的米色背景,烘托出大地之棕色及水之群青色的直立形裝。相較之下,藝術家塗抹顏料間歇的步序,讓本作稀薄輕淡的棕色及靛青渲染塗層重覆交疊,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後,呈現出淳厚的墨黑色調,賦予濃稠的畫面萬丈神韻,散發之優婉閑雅扣人心弦,實為一賞心悅目之作。

尹亨根一九二八年出生於韓國,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發展出其標誌性創作手法,同時以西方油畫進行實驗性創作。他將顏料逐層塗抹在亞麻布上,並在最上層乾透前塗上新色。然後,他用松節油溶劑稀釋顏料,由於溶劑更快被吸收,兩者混合後可滲入底下畫布的纖維,沾染原本素白的空間。尹亨根讓作品擱置幾日、幾個月甚至是幾年(如本作),每隔一段時間在畫布上繼續塗抹,如此讓畫面構圖自然發展、顏料逐漸滲漏。在有限的畫面空間裡懸浮的形態,是他創作過程積累下來的紀錄;深不見底的黑暗區域,令人不禁沉思水與顏料的有機性質和時間的流逝。

如此突破性的創作手法在一九七三年首次出現於首爾藝壇。一九七四年,尹亨根遊覽紐約,在當地看到馬克·羅斯科的作品。之後他開始在作品中積極探索存在、非存在和構圖空間。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被尹亨根的作品深深觸動,愛不釋手,甚至改變他位於德州的博物館建築來收藏尹氏作品,為他的藝術創作建造合適空間。賈德在其作品中發現「一種呼之欲出的靈性 [……] 在尹氏的作品或同時代的畫家中所無」 。(〈尹亨根:作品選集1972-2007〉,PKM畫廊,首爾,17頁)理查·維恩(Richard Vine)解釋這種神秘靈性的起源:「尹氏曾說過,一顆倒下的樹,逐漸被泥土分解——被轉移,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大自然裡的一切,包括人類,是同等的元素。他受到這個情景啟發。他筆下填滿畫面的龐然大物,可能預兆著什麼,與巨石陣一樣神秘。但這些形態,在東方思想的庇佑下,也被融入一個和諧而充滿生機的宇宙」。(同上,27頁)

維恩觀察到,儘管尹亨根及其他單色畫藝術家作品中的空虛意象在形式上類似西方極簡主義,但兩者相同之處只是錯覺,「因為這些極簡形態的前提概念截然不同。中國、韓國及日本傳統藝術中常見的留白不同於西方哲學中的空白或虛無感。相反,從水墨畫到折疊屏風及單色瓷器,東亞藝術長久以來將留白這一令人聯想起回憶、時間和循環變化的空間,視為一種正面而非負面的構圖元素,以及表現構圖整體性的手法。」(同上,25-26頁)李禹煥談及尹氏作品特別展現出其精神靈魂,而不只是作為技術性畫家,並認為:「尹亨根的作畫方式如此費力,需要以修行者鍛煉身心的方法磨練自己,用身體的力量去維持他的創作」。(引自同上,16頁)

Kate Lim表示尹亨根的作品特徵是「在抽象形態的簡單構圖下,經過多個步驟後,以意想不到的視覺藝術形式展示時間。在層層疊疊的色彩以外,神秘的深色柱體從中而生,滲入畫布;這些柱體象徵筆觸在構圖上默默流動。」(同上,207頁)正如尹亨根所言,他反覆塗抹色層,「以抹去眼前所見的事物。過了一段時間,我以新的角度再次觀看[作品]。一旦有新發現,我會做出一些改動。經過多次這樣的過程後,我的作品就完成了。」(同上)本作見證尹亨根藝術生涯的巔峰期始:一九七八年,即著手繪畫本作前一年,李禹煥撰文稱讚尹亨根的東京畫廊個展作品,而該展亦得到當時日本最德高望重的藝評家中原祐介的高度評價。同樣在一九七八年,尹亨根贏得第五屆韓國美術大獎賽,並在往後繼續創作本作的數年時間裡,去到巴黎生活和工作,在當地結識金昌烈、鄭相和與金麒麟,後入住自己在首爾建造的起居工作室,並獲任命為暻園大學美術系教授。

尹亨根的作品沉實幽雅,建基於與時間的謙卑對話,並讓人深思有關水、顏料與畫布的物理及儀式性質,同時撼動人心,變化莫測,呈現一種引人入勝的平靜意境及冥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