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6
髡残(款) | 秋山僊源
估價
30,000 - 5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Kuncan
- 秋山僊源
- 設色紙本 立軸
- 154.5 x 68.6 厘米,60 7/8 x 27 英寸
款識:僊源之外近丹山,一十五里清潭灣。綠波溁洄浮錦鱗,水穿地涕響潺湲。石能化羊亦化豕,丹山一望色皆紫。天都保障石關巈,面對天都峯矗矗。巨榧成林大數圍,急磵爭鳴聲太蹙。斷金嵌玉百道光,喬松蓊翳覆遠屋。辛丑八月寫於借雲關中,幽栖電住道人。鈐印:介丘、石谿、忍辱仙人 邱氏家族鑒藏印:邱永和鑒賞章、吳忠媖印、邱扶輪藏 鑒藏印:(張大千)張爰之印(李霖燦)李莊舊人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張大千先生二十幾歲時便用自己所製石濤卷換得黃賓虹處之真石濤冊,三十幾歲時作梁楷《睡猿圖》軸(現存檀香山亞洲藝術學院)讓吳湖帆納為至寶,之後其造巨然《茂林疊嶂》軸又被大英博物館當做古畫納入館藏。一時間,許多東西方巨眼高手入其彀中,大千先生偽古之技可以說是與其繪畫名氣一樣寰宇名揚。 《張大千在加州》一書中記載邱氏之中國藝術中心曾藏有一件趙雍(款)《聽松圖》軸,雖未言明這件是大千偽造,但卻點出「此畫是張大千的某種自畫像,畫中人物有著他象征性的髭鬚長袍,還有透露出大千畫作種種特征的古樹等。」[1]此件作品是邱氏直接得自大千,作者必然是先向邱氏請教過方可如此肯定,或許大千當年已告知邱氏此畫是自己年輕時所為也未可知。只從作品本身看,此《聽松圖》與目前所見之各博物館藏趙雍(甚至趙孟頫)作品都並無任何相似之處,款識亦全然不似。
除了展覽過的這件趙雍(款)之外,中國藝術中心還有本輯所推出髡殘(款)、石濤(款)及吳鎮(款)作品各一件,即本拍品及1117和1118號拍品。邱氏與大千交情匪淺,是以並未留下任何證據說這些為大千先生所造。但是從目前所總結的大千先生偽古方式及三件作品本身所透露的信息,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些推斷呢?
大千先生偽古之作大概可分三種:集合一個藝術家兩件或多件作品中不同元素成為一件者,如《茂林疊嶂》軸是將巨然《秋山問道》軸(現藏台北故宮)與《萬壑松風》軸(現藏上海博物館)融為一幅;有本可依者,例如《睡猿圖》軸來自傳為牧溪的《岩上睡猿》軸(現藏福岡藝術博物館),《明皇納涼圖》卷則是直接照搬橋本關雪的《長恨歌》軸(現藏京都市美術館);再有根據畫史所記載的藝術家風格或某件作品進行再創造者,如仿石濤之《自云荊關一隻眼》軸(現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上述趙雍(款)《聽琴圖》。
本件髡殘(款)山水中,詩文、落款及年份全部照搬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髡殘《仙源圖》軸,構圖略似上海博物館藏《蒼山結茅圖》軸,高遠之山體猶似,中景及近景則參有董、巨山水遺意。這件作品所透漏的大千氣息比較多,最顯著者乃題詩最末之「遠屋」二字。題詩一開始還有石谿用筆結字,但後來越寫越順手,風格在不經意間變化,至最末二字則活脫脫是大千先生在寫自己的書法。停筆著墨另起一行寫年份及款識又稍加收斂,復歸殘道人筆。畫作中的皴擦及花青與赭石色的運用讓山體郁郁蔥蔥、土石分明,此種畫法可以參考大千四十年代以故鄉蜀地青城山入畫的一些作品,如《味江》軸、《老人邨》軸等,且此作構圖錯落有致,並非髡殘那種純粹的粗頭亂服。
第1117號拍品石濤(款)《巢湖圖》軸之原作現藏天津博物館。此拍品與館藏原作從構圖到題識之內容、字體及章法完全一致。此本惟有顏色不似館藏本之醇和,但在細節處反而交代的還更好,比如中景巢湖水之波紋、中廟之造型,及近景處菜畦隴畝之分割等。細觀此幅,無論是否大千先生所造,偽者對石濤作品尤其是石濤書法的理解可謂是深入骨里,通篇題識氣息順暢,筆畫流轉自然,宛若是自顧自的在創作,一下筆就有大滌子在其中。部分山體的設色方式及苔點略似第1116號髡殘(款)。
第1118號拍品吳鎮(款)《漁父圖》軸,並未發現與之相類似的其他吳鎮作品。再細看這件作品,只有吳鎮之名,卻無吳鎮之實,從用筆到構圖再到款識與《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所載之所有吳鎮作品並無太多相似之處。與前述趙雍(款)當屬同一類型的臆造之作。
大千先生所造之古畫中還有印章一點值得關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覽圖錄中提到張大千最終約偽造至少970方印,其中以明清鑒藏家印為最多,如偽項元汴印即有百方之多。[2]由於大千先生時代通過照相蝕刻鋅板造印技術已經成熟,偽印印文與標準印鑒幾乎無差。但或許是因為鋅板是金屬,與明清時代多用的石印材質不同,印章與紙張表面的接觸也就不一樣,是以加上印泥後在紙上所反映的紋理也與石質印章有差異。細觀此三件作品的藝術家鈐印印文表面就都有不自然顆粒狀白點及非常死板的大面積印泥,且印泥顏色鮮艷異常。華盛頓弗里爾美術館藏有八大山人《花鳥魚蟲》十一開冊及張大千偽本可資參考,兩本相似度極高。大千本用筆更為順滑,有「流光悅人」之態,反觀八大原作,相比來說則略帶艱澀之感。大千本對題之印鑒反而較八大原作更為整齊劃一,最重要的是印文紋理也有本輯三件作品中所觀察到的不自然感。
大千先生偽古的原因眾說紛紜,自有其階段性,無需置評。但最值得欽佩的是他對古人畫作的深入研究,從用筆用色到構圖,從文章題詩到款識,從紙張印章到裝裱,無不合古人規矩,否則怎能掩過眾多專家如炬之目。中國書畫一直強調臨古再創新,大千先生自己本身的作品就是連接古今,這些遊戲世間之作可否也算是在某種程度上搭建了我們與古人之間的橋樑呢?
[1] 《張大千在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藝術中心,1999年,第114、115頁
[2] 傅申,《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沙可樂藝術館,1991年,第38頁
除了展覽過的這件趙雍(款)之外,中國藝術中心還有本輯所推出髡殘(款)、石濤(款)及吳鎮(款)作品各一件,即本拍品及1117和1118號拍品。邱氏與大千交情匪淺,是以並未留下任何證據說這些為大千先生所造。但是從目前所總結的大千先生偽古方式及三件作品本身所透露的信息,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些推斷呢?
大千先生偽古之作大概可分三種:集合一個藝術家兩件或多件作品中不同元素成為一件者,如《茂林疊嶂》軸是將巨然《秋山問道》軸(現藏台北故宮)與《萬壑松風》軸(現藏上海博物館)融為一幅;有本可依者,例如《睡猿圖》軸來自傳為牧溪的《岩上睡猿》軸(現藏福岡藝術博物館),《明皇納涼圖》卷則是直接照搬橋本關雪的《長恨歌》軸(現藏京都市美術館);再有根據畫史所記載的藝術家風格或某件作品進行再創造者,如仿石濤之《自云荊關一隻眼》軸(現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上述趙雍(款)《聽琴圖》。
本件髡殘(款)山水中,詩文、落款及年份全部照搬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髡殘《仙源圖》軸,構圖略似上海博物館藏《蒼山結茅圖》軸,高遠之山體猶似,中景及近景則參有董、巨山水遺意。這件作品所透漏的大千氣息比較多,最顯著者乃題詩最末之「遠屋」二字。題詩一開始還有石谿用筆結字,但後來越寫越順手,風格在不經意間變化,至最末二字則活脫脫是大千先生在寫自己的書法。停筆著墨另起一行寫年份及款識又稍加收斂,復歸殘道人筆。畫作中的皴擦及花青與赭石色的運用讓山體郁郁蔥蔥、土石分明,此種畫法可以參考大千四十年代以故鄉蜀地青城山入畫的一些作品,如《味江》軸、《老人邨》軸等,且此作構圖錯落有致,並非髡殘那種純粹的粗頭亂服。
第1117號拍品石濤(款)《巢湖圖》軸之原作現藏天津博物館。此拍品與館藏原作從構圖到題識之內容、字體及章法完全一致。此本惟有顏色不似館藏本之醇和,但在細節處反而交代的還更好,比如中景巢湖水之波紋、中廟之造型,及近景處菜畦隴畝之分割等。細觀此幅,無論是否大千先生所造,偽者對石濤作品尤其是石濤書法的理解可謂是深入骨里,通篇題識氣息順暢,筆畫流轉自然,宛若是自顧自的在創作,一下筆就有大滌子在其中。部分山體的設色方式及苔點略似第1116號髡殘(款)。
第1118號拍品吳鎮(款)《漁父圖》軸,並未發現與之相類似的其他吳鎮作品。再細看這件作品,只有吳鎮之名,卻無吳鎮之實,從用筆到構圖再到款識與《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所載之所有吳鎮作品並無太多相似之處。與前述趙雍(款)當屬同一類型的臆造之作。
大千先生所造之古畫中還有印章一點值得關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覽圖錄中提到張大千最終約偽造至少970方印,其中以明清鑒藏家印為最多,如偽項元汴印即有百方之多。[2]由於大千先生時代通過照相蝕刻鋅板造印技術已經成熟,偽印印文與標準印鑒幾乎無差。但或許是因為鋅板是金屬,與明清時代多用的石印材質不同,印章與紙張表面的接觸也就不一樣,是以加上印泥後在紙上所反映的紋理也與石質印章有差異。細觀此三件作品的藝術家鈐印印文表面就都有不自然顆粒狀白點及非常死板的大面積印泥,且印泥顏色鮮艷異常。華盛頓弗里爾美術館藏有八大山人《花鳥魚蟲》十一開冊及張大千偽本可資參考,兩本相似度極高。大千本用筆更為順滑,有「流光悅人」之態,反觀八大原作,相比來說則略帶艱澀之感。大千本對題之印鑒反而較八大原作更為整齊劃一,最重要的是印文紋理也有本輯三件作品中所觀察到的不自然感。
大千先生偽古的原因眾說紛紜,自有其階段性,無需置評。但最值得欽佩的是他對古人畫作的深入研究,從用筆用色到構圖,從文章題詩到款識,從紙張印章到裝裱,無不合古人規矩,否則怎能掩過眾多專家如炬之目。中國書畫一直強調臨古再創新,大千先生自己本身的作品就是連接古今,這些遊戲世間之作可否也算是在某種程度上搭建了我們與古人之間的橋樑呢?
[1] 《張大千在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藝術中心,1999年,第114、115頁
[2] 傅申,《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沙可樂藝術館,1991年,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