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8
尼奧·勞赫
描述
- Neo Rauch
- 登岸假期
- 款識
Rauch,13
《Der Landgang》(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畫框
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尼奧·勞赫
「每當我作畫時,我不會思考,而是完全沉浸於自己的情感中,並讓畫布引領我如何進行創作。」- 尼奧·勞赫
尼奧·勞赫的《登岸假期》秉承其一貫作畫風格特色,在大型畫布上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呈現藝術家筆下常見的虛幻世界。本作標題意指職業水手在航海期間允許留在陸岸上的假期時段,而畫作左端亦描繪了貌似在登岸的男水手。然而,該水手彆扭的肢體語言教觀者甚是困惑。水手看似無法自控身軀,雙腿不自然地彎曲,需依靠他人扶撐才能勉強維持立姿,模樣狼狽。攜扶其左側的男子頭戴天主教小瓜帽,身穿神職制服,而支撐水手右側的男士更像穿著屬於不同年代的衣裝。兩人的身體比例與水手大相徑庭,他們的身份以及與水手的關係更是讓觀者摸不著頭腦。更讓人疑惑的是畫作的右上方再次出現水手的身影。一個身穿西裝,臉罩大象面具的肥胖人形一邊拿著水手像人偶般脆弱的身軀把玩著,一邊在夜間市鎮的街道上漫步。其周遭懸空掛著形態如氣球及橫幅的物件,場景怪誕得令人毛骨悚然。倘若觀者把目光轉移往畫作的下端,剛才的黑夜場景瞬間變換成白天的步道,而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遊走的,也是同一名水手。《登岸假期》猶如褪色淡化中的影像般,除了以鮮豔的黃色及綠色描繪的水手以外,作品整體則呈黯淡的羅莎色,彷彿將瞬間即逝,遺留水手獨自一人在一片白茫茫的虛無中孤寂飄蕩。
究竟油畫是在描繪登岸返鄉的水手還是其思鄉的神緒所引致的夢境片影?勞赫筆下如幻似真的場景氾濫著各式各樣的人物、圖像及象徵,箇中關係繁瑣複雜,撲朔迷離,讓試圖揭破畫中隱喻含意的觀者煞費心思。此作畫手法刻意混淆及摒棄了古典象徵圖像各種既定的解讀,乃勞赫所屬之新萊比錫學派所推崇的風格特徵。儘管如此,《登岸假期》中採用的多重場景展現模式能追溯至文藝復興早期作畫大師馬薩喬在布蘭卡契小堂內的濕壁畫代表作《納稅錢》。像《登岸假期》中的水手般,馬薩喬筆下的聖伯多祿在同一個平面空間裡出現了三次。他分別在畫的中央與基督辯論,在畫的左方從河魚口中取出金幣以及在畫的右方把取得的金幣繳付給徵稅人。《納稅錢》善用了散點透視手法,在視覺上協調了三個故事的場景遠近邏輯,明確地線式敘述聖經故事。相反,《登岸假期》的場景分界缺乏自然過渡,漠視空間邏輯及事物的比例大小,導致觀者無從判斷畫作描述的情節是否有關聯性,更懷疑畫中場景是否藝術家隨意拼湊而成的視覺拼圖。
尼奧·勞赫生於冷戰時期的民主德國(東德),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及西格馬·波爾克(Sigmar Polke)等藝術家乃其同儕。正當其他東德藝術家致力投奔抽象藝術之際,勞赫毫不動搖地延續着社會主義及寫實主義重視形象塑造的傳統手法,這也解釋了為何其筆下作品讓人聯想起讚美革命社會主義與工人階級的政治宣傳海報。然而,勞赫並非盲目跟從繪畫傳統,而是在秉承的同時為其帶來了新風尚。縱使勞赫不喜歡自己的藝術創作被歸類為超現實主義,該主義及其以夢境、記憶及潛意識為藝術題材和創作動力對勞赫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不言而喻。藝術家自己亦曾就其視夢境為創作「媒材」作解說:「這些半夢半醒的剎那片刻在我的腦海裡像浮萍般積聚重組,最終成為我作品的精髓……因此,我認為自己的畫作是夢境在媒材中獲得了延續。」(<尼奧·勞赫:在時間的河流中蠕動的過濾系統> 艾莉森· M·金傑雅思著,收錄於《 Flash Art 35》, 227頁,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出自勞赫筆下的速寫、草圖及繪畫數量每年逾百,當中有大部分為藝術家早上起床時,為了記錄對夢境殘餘的記憶而匆匆揮筆而成。勞赫從不把這些用作其油畫創作的備忘錄,他也從不在作畫前繪畫草稿。勞赫堅持要直接在畫布上動筆,並對自己的作畫步序加以形容:「靈感在我體內聚集成一個中心點,源源不絕的能量將從這個發亮的光點湧出,驅動着我的行動。當創作到達某個時機時,作品已經堪為一個獨立活體,而屆時的我也就淪為區區工匠一名。如此類推,我的職責也只是決定這個人物需要有多高而已。」(傑姬·烏斯拉格專訪藝術家,<金融時報>,二〇一六年十月六日)因此,構圖神秘的《登岸假期》可謂勞赫順應著自己原始的意識,通過拼湊模式敘說其生活體驗和回憶,特別是他對德國歷史體會。
一九八九年,東西歐政權再次經歷變革,柏林圍牆倒塌,而勞赫的油畫作品亦於往後十年間嶄露頭角。他把超現實主義及波普藝術等西歐藝術運動與伴其成長的社會及現實主義融合為一,讓其作品潛伏歷史動盪所帶來的心境陰影。《登岸假期》的非邏輯性讓人聯想到名達達主義女藝術家漢娜·霍克的蒙太奇照片作品,尤其是她的《用達達餐刀切除德國最後的魏瑪啤酒肚文化紀元》。霍克活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魏瑪德國藝壇,她使用從雜誌、報紙等剪下來的圖片進行拼貼,以支離破碎的人體、機械及文字表現反映魏瑪政府統治下的各種社會分裂及不平等問題。儘管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構圖相似,霍奇的蒙太奇照片利用了該年代的媒體影像,以詼諧的嘲諷角度針對特定的政壇社會進行批評。相反地,勞赫運用了跨時代及非線性敘述的作畫語彙,以相較霍克陰鬱悲觀的表達方式反映人類對歷史大事的不安及恐懼。
尼奧·勞赫的畫作繼續引領觀者發掘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隱秘幻境,導觀者遊走於詭異的領域中,自由探索人類靈魂深處最黑暗的焦慮和慾望。藝術家耐人尋味的藝術創作讓他進軍國際藝壇,並於多個知名藝術機構舉行個展,當中以二〇一三年於布魯塞爾文化中心舉辦的作品展為他最近期的個人藝術活動。 勞赫的作品亦被納入多個博物館館藏,當中包括海牙市立美術館、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 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萊比錫博物館、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慕尼黑現代藝術陳列館、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