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2
張荔英
描述
- Georgette Chen
- 海邊
- 款識
藝術家簽名 - 油畫畫布
- 約一九六〇至六九年作
來源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新加坡私人收藏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張氏1907年出生於巴黎,曾在法國、中國及美國就學,接受過西方現代藝術運動的教育並深受熏陶。當她在巴黎求學時,其藝術天賦已獲法國藝術界權威認可。數幅作品曾入選為1930年秋季沙龍的展品,甚至有一幅畫作早在1933年便被網球場現代美術館購藏──對當時的年輕亞洲藝術家來說是一項重大成就。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1944年丈夫陳友仁早逝,張氏最終在1954年移居新加坡。她終生定居於此,並在一代新加坡藝術先鋒之中開闢出一片天地,成為為數不多的南洋藝術家當中唯一一位女性。她以細膩動人的風格著稱,其作品經常描繪其日常生活中的人與物,記載著二十世紀中期東南亞人民的生活片段。
張氏曾形容新加坡是她眼中的大溪地,深深著迷於這個被她視為歸宿的、「永遠是夏天的島國」。與高更在大溪地的經歷如出一轍,她畢生創作中有幾幅最備受矚目的傑作出自定居新加坡時期,當地的風土人情給予她源源不絕的靈感。她被大自然的壯麗景象深深吸引,以沉靜雄渾、超凡脫俗來形容當地自然風情,而這些形容詞也同樣適用於她的藝術作品。
張氏的創作產量不多,而描繪海景的作品更是少數,因此《海邊》是極為罕有的傑作。此作以精準又大膽的筆觸完成,畫面被晨光覆蓋,陽光穿過僅餘的晨霧灑落在閃爍的浪花上。此作構圖嚴謹,尤其著重形式美學。張氏對色彩及和諧感的敏銳觸覺在其用色上表露無遺,光亮的色彩令人聯想起位於赤道的新加坡,終年陽光充沛。她在《海邊》中運用其標誌色彩之一的冷藍綠色,賦予畫中風景一片澄明的氣氛。整體風格屬自然主義,卻又極其細緻,此作展現出張氏作品獨有的創新作風與活力,兩者皆可見於其傑作如《蓮花頌》(1962年作)及《舢舨翩翩》。
張氏尤其陶醉於新居住地的環境,曾形容新加坡「真是一處人間天堂,多個不同種族在平靜而溫暖的海岸上居住,他們的文化色彩融合成藝術家眼中多姿多采的圖像。」(「關於南洋、藝術及南洋藝術學院的一些看法」1967年南洋藝術學院美術課程,張荔英,(新加坡,一九五七年))此作賞心悅目,實是刻畫1960年代新加坡海岸生活的動人畫作。張氏透過獨有的畫法,巧妙地捕捉畫中人一舉一動之間的生動節奏,以及扣人心弦的自然美景。她的筆法變化多端,宛如小提琴家的拉弓方式──以厚塗的簡短筆觸呈現堅硬的陸地,使岸邊的人物顯得淺亮;而當觀者望向地平線時,一直延伸的長筆觸則展示出眼前一片海闊天空的景色。
此作亦展現了後印象派與野獸派對張氏畫風的影響,畫中景物尤似克勞德·莫內筆下的粼粼波光,又或是阿爾貝·馬凱(1875-1947年)的海景畫。在此作中,她利用光影變化來呈現灑落在海面上的陽光。張氏亦描繪出海上划船者的漣漪倒影,藉以突顯水平如鏡的海面。畫中自然環境的柔和色調與前景人物的鮮艷色彩形成對比,人像與背景的色調變化加強了畫面的景深效果與立體感。張氏巧妙地將後印象派風景畫的風格融入東南亞題材,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南洋風情,藉此展露其藝術視野。
張氏擁有敏銳的觀察力,不但精準捕捉到《海邊》中特定的環境氣氛,還對細節觀察入微。畫中的加東海灘既是漁民工作的地方,也是休閒玩樂的場所。婦人帶著小孩沐浴在陽光下,而一隻黑公雞則懶懶站在路邊。沙灘上的幾個男子正忙於搬舢舨並用籃子收集魚穫。與此同時,一個頭戴宋谷帽的身影坐在一旁,氣定神閑地凝望大海。從遠處的奎籠(漁柵)到保護舢舨免受風雨破壞的藤葉,畫中的這些元素在現今的新加坡鮮少可見,因而產生作品洋溢的昔日情懷。
張氏的嚴謹畫風掩蓋了其作品抒發的強烈情感。她的老朋友、同代畫家劉抗也有同樣的想法,並曾言:「(張荔英的)作品以含蓄蓋過強烈奔放的情感,表達更多溫暖與柔情。」( <新加坡先鋒藝術家:張荔英回顧展1985> 劉抗,(南洋博物館畫廊,新加坡,一九六五年))《海邊》的整個畫面彌漫著一份思古幽情──在此作面世數年後,加東海灘被納入1960年代末的全國發展計劃並進行填海,所以對現今的觀眾來說,此作讓他們有難得機會追憶海灘的昔日美景。加東海灘曾是各階層人士前來消遣和工作的地方,現在它已成為新加坡國民的集體回憶,其情其景存留於張氏的畫作上,永垂不朽。
《海邊》是一幅非凡傑作,結合張氏的早期風格及漸趨成熟的藝術視野於一身。作為張氏筆下罕有的海景畫作品,印證了這位藝術家多才多藝的天賦,在風景畫、肖像畫及靜物畫的創作上均精益求精。從其作品所見,張氏一生以享受身邊的自然景色為樂,這個愛好不但驅使她環遊世界,更為其藝術注入一種享受生活的態度,在現代新加坡藝術運動中鶴立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