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
阿曼德·薩達利
描述
- Ahmad Sadali
- 《抽象構圖》
- 款識:藝術家簽名並紀年68
- 油彩畫布
來源
波蘭外交官收藏
歐洲私人收藏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當代藝術家利用現時空間內的所有可以利用的素材來創造現代藝術。這種創造需要藝術家從現代人無法逃脫的困境之中找出新的現實領域。而這一種洞察力,驅使我們去尋找可釐清自身與世界關係的知識。」-薩達利1
印尼獨立後,群島各地的藝術家紛紛展開哲學性的探索,要為新的國度尋找現代的視覺身份。當時現實主義是論述主流,愛國藝術家們脫離當時浪漫化的「美哉印地」影響,開始描繪更真實的印尼生活。但一群來自萬隆的藝術家亦同時與此背道而行,在抽象藝術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這群先驅被稱為「萬隆派」藝術家,將自己的文化視野與立體主義、色域畫及抽象表現主義融合為一,成就新穎的思考模式。1950年,萬隆科技學院的視覺藝術系逐漸萌芽,這些畫家們開始前衛藝術創作,逼使觀者質疑空間與形式的本質,並擺脫成規,思考視覺表現的另類方法。與此同時,傑克森·波拉克、克里夫·斯蒂及馬克.羅斯科等美國藝術家亦展開相近的創作旅程,發展抽象主義藝術,粉碎寫實藝術的既有主張,把最前衛的概念帶到藝術世界。
無可否認,萬隆派藝術家當中最著名的一位,當數阿曼德·薩達利。他是壁畫家、也是設計師及學者,擅於從知識角度分析外在世界,將之拆解成最基本的碎片,再重組成形,異想天開,塑造更宏觀的抽象陳述,因而備受推崇。他是同代最資深的藝術家之一,地位超然,在印尼抽象藝術反文化運動圈中深受尊重。他是率先步進抽象藝術領域的其中幾人之一,故其進取精神廣為人所稱頌。
本季蘇富比隆重呈獻薩達利兩幅傑出畫作,兩者創作時間分隔五年,展示藝術家大膽風格的各個範疇。從作品中可看到其藝術創作有意超越現實。薩達利與大自然之美有著自然存在而充滿感情的聯繫,其作品以之為框架,重新定義現實 。他雖然熱心參與印尼的愛國藝術對話,可是自國家獨立後卻即採取不同的美學途徑,改為專注研究世界的視覺本質,再以抽象模式過濾。同樣地,世界各地無數藝術家均為二戰所感,轉趨相近方向,如安東尼奧·塔皮耶、盧齊歐·封塔納及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等,均從幾何層面探索空間與顏色。
薩達利創作《佛青色田地上的熔金》,可推斷為他對純正理想主義及生活方式之追尋。畫面的豐潤藍色,與戰後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取得專利的「國際克萊因藍」隱隱呼應。該色佛青,呈粉狀,視覺效果縈繞震撼。克萊因聲稱,此色為太空中宇宙能量的表現。克萊因以海綿堆疊畫布,薩達利亦在平面作品上加入立體元素,將之化為色彩鮮豔的立體生物形態。藝術家在畫面上加入如枕頭的物體,再於表面抹上像泥土的粒狀材料,成就充滿戲劇張力的雕塑質感。枕上,一道虹彩金線流動於正中位置,以滲入金粉的土狀物質作成 。薩達利周遭同儕均認同薩達利乃首先引金箔入畫者,為其抽象畫點綴光彩,做法類同於莫臥兒寫實細密畫,為切合神聖、智慧與啟蒙主旨,在畫中加上金箔令其加倍明亮 。
從《抽象構圖》當中,可見薩達利巧用各種媒材作實驗,以突破界限,挑戰畫布的平面本質。薩達利以粘土、大理石粉、膠水、沙和油彩混合成高黏性厚塗物料2,以調色刀塗於畫布表面,塗抹數層後,再在濕物料表面刻劃線條,曲直相間,營造富有韻律感的精密色域,並加上小點金色顏料,略作點睛之意 。這些刻劃塗抹隨意自然,隱如塞·托姆布雷的線條,而物料厚重,則與印尼各地可見的遠古安山岩淺浮雕雕刻遙遙呼應。如此看來,薩達利的抽象形式,亦有別於幾何抽象經歷思慮的本質。《抽象構圖》柔軟而感性,肌理豐富觸手可及,展現更抒情的抽象手法,召喚原始的元素。
薩達利的童年或可助觀者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他生於西爪哇加鲁特鎮殖民統治時期,父親經營印刷,祖母在家製作蠟染織品,故此自小接觸不同圖像。《抽象構圖》色彩溫潤,細密圖案煥發活力,與其祖母的蠟染織品互相呼應,亦可能代表稻田豐收。薩達利在童年時與自然特別親近,畫中一道橫線及較小之色域,似是土地與農作化身,隱然可見風景之一二。本作表面由線條及菱形色塊交錯組成,構圖生動,各種形狀躍然紙上,易趣盎然。在爪哇文化中,藝術家與祭司頗為相近,被視為是能接觸物質與精神兩個相異領域的人物3。對薩達利來說,抽象藝術讓他能以可見之顏料來描繪不可見之事物,《佛青色田地上的熔金》的色彩彷彿有宇宙星體的戲劇張力,即為力證。薩達利對羅斯科極為敬重,後者的色域柔和,煥發神秘感,而薩達利亦在其藝術創作中加入世外元素。 對薩達利而言,創作能讓人深入正念,故可取代冥想。
薩達利在海外接受教育,並多次遠遊,因而吸收西方概念,後來再將之與青年時期的爪哇回憶融合。他先於萬隆科技學院攻讀,後再成為該院教授。1972年,他獲政府頒發國家藝術獎榮譽,以肯定其創作對國家現代美術史的重要貢獻。1980年,他在日本福岡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研討會及展覽上演說,曾言道:「整體看來,現代印尼藝術有如一幅時刻移動的馬塞克拼圖,反映一個年代的精神,同時又與印尼人生活緊扣。今天,印尼藝術家將自己視為人類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他們認為自己從此家庭中收獲頗豐,故無論創作於何時,都知道自己不僅為國家的藝術財產作出貢獻,也為人類的藝術財產出力。」4
《佛青色田地上的熔金》完成於1973年,而《抽象構圖》則作於1968年,兩者均與宇宙之超然互相呼應。兩者的色域均代表天地,都強調相反元素之間的平衡:如粗糙與平滑、啞光與閃光、有形與無形等。作品召喚觀者擁抱神聖力量,思索形式、空間及生命本身的存在,實屬難得傑作,極能代表薩達利藝術之巔峰。
1 吉姆·蘇潘凱特,《The Hidden Works and Thoughts of Ahmad Sadali》,德溫畫廊,雅加達,1997年,第16頁
2 海倫娜·斯帕尼亞,《Ahmad Sadali》,第 40頁
3 出處同上,第 41頁
4 出處同上,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