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
亞德里安·格尼
描述
- Adrian Ghenie
- 1945年自畫像
- 款識
Ghenie,2015(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畫框
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艾德里安·格尼1
亞德里安·格尼的《1945年自畫像》(拍品編號1035)是藝術家肖像畫中當之無愧的傑作,而肖像畫在格尼藝術創作中更是重要的一環。此作與格尼肖像作品同出一轍,將許多張不同面孔與自己的相貌結合,當中可見文森·梵谷晚期肖像作品的影子。從美學角度來說,此作動人心魄:主角面龐以大量顏料揮灑而成,雄渾大氣,厚塗後又用力刮去,粗獷不羈。赭紅和苔綠色的背景上,白色和粉紅色的顏料互相糾纏,點亮了整個畫面,化成一張怪異卻和諧的面龐。抽象筆觸揮灑在男子的五官上,肌理分明,陰鬱怪異卻迷人,情感豐富。這種現實與藝術表現之間的完美平衡,正是格尼的標誌性風格。
在格尼的近期作品中,以文森·梵谷為主題的創作佔據了重要地位。格尼幼時曾在雜誌上讀到一篇題為《文森·梵谷悲劇的一生》的文章。年輕的格尼為梵谷筆下盛放的向日葵所傾倒,更著迷於這一偉大藝術家的生平以及精神疾病對他的困擾。格尼家中沒有很多藝術書籍,他多年來一直收藏著這本雜誌;封面上梵谷的《向日葵》已經褪色,文章中還有一幅黑白梵谷自畫像插圖。1998年,格尼初次拜訪奧賽博物館,終於與一幅梵谷肖像畫面對面,這在他身上激發出強烈的迴響,以致他感到眩暈反胃。也許是著迷於梵谷尖銳深刻的注視,也許是對其在南法精神病院獨自度過的不幸時日感同身受,格尼將幼時對這位後印象派巨匠的崇拜熱愛化作創作主題,傾注於畫布之上。
格尼的創作方式常與弗朗西斯·培根相提並論,格尼更是對培根景仰有加。格尼的《1945年自畫像》與培根作於1969年的《自畫像》中,主角均有相似的扭曲面龐,以及大膽描繪的變幻五官。藝術家並非使用畫筆,而是用調色刀直接塗抹顏料到畫布上,色彩互相糾纏,編織出細膩矛盾的情感,傳遞出繁複的信息,令人不安,畫作因而擁有更加複雜豐富的含義。在意味深長的塗抹背後,隱藏著的是孤獨與傷痛。培根的創作來自其荒涼的存在主義視角,而格尼的作品主要表達二十世紀歐洲的疏離與焦慮,尤其是納粹統治下的黑暗時期。
1977年,格尼出生於羅馬尼亞,自幼在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共產政府的高壓統治下長大,如今在克魯日及柏林生活工作。他彷彿嘔心瀝血的深沉風格吸引全球矚目讚揚。格尼的作品少而精,如此動人心魄的傑作極少出現拍場,更廣受藏家追捧。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布拉格雙年展、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及佛羅倫薩斯特羅奇宮基金會等機構均曾展出過格尼作品。2015年,格尼代表羅馬尼亞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
1 瑪格達·拉杜(Magda Radu)採訪,‘艾德里安·格尼:起落之間”,藝術雜誌,2009年11 - 12月號,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