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3
約瑟夫·恩桂波提
描述
- Joseph Inguimberty
- 《吊床》
- 款識:藝術家簽名並紀年1938
- 油彩畫布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自1925年學院開辦第一天始,約瑟夫·恩桂波提即展現慧見卓識,地位無可取代。歐洲藝術家定居東南亞者甚眾,惟獨恩桂波提為箇中少有的改革先驅,其藝術作品與成就貢獻均反映他對越南的熱愛與傾慕。恩桂波提於印度支那美術學院任教,不但引發漆畫復興風潮,更點撥黎譜、梅忠恕、阮潘正、蘇玉雲、武元談、阮嘉智等幾代越南藝術家,奠定其宗師地位。
馬賽出生的恩桂波提旅居越南的二十年間,完成了創作生涯中最觸動人心的創作;是次上拍作品正是當中極為珍罕的典例。他對越南的社會現況、鄉村風貌、各行各業,形形色色,觀察入微。其他藝術家多半以遊人視角詮釋異國風情,恩桂波堤則真正沉浸其中文化深入了解。《吊床》一作,尺幅宏大、瑰麗動人,可見恩桂波提善於描繪周遭環境的功力,其畫風清朗明亮,巧妙捕捉筆下人物神韻,天賦盡展無遺。這幅三公尺長的油畫鉅構演繹恩桂波提於越南現代畫家中的重要地位,不證自明。
恩桂波提以14歲之齡獲馬賽美術學院錄取,其高超藝術技巧於創作生涯早期已獲得諸方肯定。藝術家為繼續追尋對藝術與建築的熱愛,於1913年入讀著名的巴黎國立裝飾美術學院。恩桂波提於巴黎深造期間打下油畫深厚基礎,又結交毛利斯·布列安桑、雷蒙·勒格、羅倫·烏多等藝術家,友誼終身不渝,更得當時國立美院總監歐仁·莫朗親自指導。然而,恩桂波提的深造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迫中斷,其時恩桂波提到步兵團服役直到後來在漢斯受傷。或許正因戰爭留下創傷甚鉅,恩桂波提渴望在作品中描繪單純喜樂的人生百態、樸實簡單的勞動工作、以及未受斲傷的原始自然。
當時歐洲藝壇發展蓬勃,恩桂波提受到啟發,且屢得獎學金之惠,於1920年代得遊遍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及希臘各國。旅程中,恩桂波提創作數量驚人。他錄下鄉野景致、雄奇建築,同時亦產生對勞苦大眾日常生活的關注。其他戰後藝術家多探索新興的抽象熱潮,惟恩桂波提特立獨行,喜從現實生活汲取靈感,發展出獨有的誠懇真摯。《吊床》正顯示出藝術家大氣成熟,純熟掌握作畫手法,面對生活壓力亦不能減其自信。恩桂波提的卓識很快便受到藝術界的重視,1922年獲頒布盧門薩爾獎,1924年獲頒國家油畫大獎。
然而,29歲的恩桂波提仍繼續在歐洲以外的地方尋找靈感。越南開辦新校印度支那美術學院,恩桂波提獲委任為裝飾藝術教授,機會於焉出現。創校人維克多·塔迪歐與恩桂波提同樣受訓於國立裝飾美術學院,1924年塔迪歐與另一位創校人阮南山前赴巴黎徵求首批導師。他們構想新校培訓當地畫匠成為「專業」畫師,以培養東西交流的土壤。恩桂波提遂與兩人攜手合作,成為開疆破土的第三位中流砥柱。
恩桂波提遷居河內,立刻受新居的豐富地景所吸引,深入鑽研,成為其創作生涯的轉捩點。藝術家深受嶄新景致所吸引,探索紅河三角洲、下龍灣、紅河上游等地,尋找如《吊床》描繪的動人景色。塔迪歐較喜歡室內教學,而恩桂波提則以自然風物為題材,鼓勵學生直接寫生,藉此傳授「戶外寫生」(en plein air)技巧。恩桂波提以身作則,不時踏單車到郊外,描繪灌木叢林以及繁華首都周邊的林間阡陌。恩桂波提花時間與村人相交,《吊床》一作正為當中產物,展現其對色彩與空間的敏銳觸覺。藝術家並非帶異國目光作民族誌式的描繪,而是如實繪下他們的生活,因此其人像畫脫穎而出。他愛上此地風土民情,因此希望繪下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作息。是次上拍作品為恩桂波提探索人物的作品中,手筆最為成熟大氣的一幅。
恩桂波提以《吊床》一作錄下越南人生活中親密閒適的一幕,吸引觀者注視一群越南女子在熱帶的樹影下休憩,享受三弦琴撥出的樂韻。本作展示了恩桂波提對人物畫之熱愛、色彩運用之純熟,對田園風光的描寫尤其出類拔萃。
畫中女子身穿傳統長襖,婀娜多姿,女性為恩桂波提最為鍾愛、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主題,他以誠摯感性的筆觸,繪下她們的優雅丰姿。越南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穿著不同色彩的飄逸長襖,如希臘女神般姍姍步至,彷如神像般莊嚴,但又嬌娜迷人。恩桂波提目光敏銳,於此休憩時光,以好奇目光為每位人物注入個人特色。《吊床》眾姝,或倚在藤織地蓆之上,或如男孩般盤腿而坐,或在搖曳吊床上度過慵懶時光,在樹蔭深處怡然自得。
本作同時展現恩桂波提對空間的敏銳觸覺,以及他對在越南風土人情的敬意。畫中柔和圓潤的線條使三弦琴頸的直線尤其清晰,引領觀者視線移至對角,來到臥在吊床上的女子身上。誠如畫作題目所示,身穿鮭紅長襖的女子正是《吊床》的主角,她代表當時越南現代女性的特質。她任由雙手垂下,身邊好友隨三弦琴搖籃曲輕輕搖她入睡。西方詮釋此意象,多在構圖中分開描繪人物(見圖__),然而恩桂波提的《吊床》卻聚焦於數人一同休憩消閒。再者,樂手處於構圖正中,增強了觀者對畫中視覺、觸感、聲音的想像。三弦琴樂手為畫中唯一男子,在構圖中特別突出,亦加強了本作描繪的感官體驗。
從《吊床》之前的不同版本可見,恩桂波提曾嘗試不同構圖,亦嘗試變換長襖的顏色。畫作前景身穿灰色花卉圖案長襖的女子,別具魅力,觀者一瞥間即深受吸引。恩桂波提鮮少描繪人物衣著的織紋細節;再者,此女子目光直視,似乎要拉著朋友走出畫框,步向觀者。恩桂波提大膽運用此技巧,拉近主題與觀者間之關係,亦使畫作更為生動。《吊床》中運用種種作畫手法,證明藝術家在創作生涯巔峰之際,對現代藝術表現手法深具自信。
恩桂波提畫作中另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他捕捉自然光生動樸實的純熟手法,由此可見他曾仔細觀察研究當地豐富茂密的植被。恩桂波提大量使用白色顏料描繪明亮燦爛的陽光,照射在溫暖的土地上,形成鮮明的對比,恰似莫內在《花園中的女人》對光影的處理手法(見圖4)。陽光透過茂密的熱帶樹葉灑下,交織成光的盛宴,綠葉搖曳,光閃爍,靈動筆觸更為悠閒的氛圍點綴活潑之感。眩目光線彷彿隨三弦琴音舞動。藝術家對越南的深入了解,以及他對越南的熱愛在宏大尺幅中表露無遺。
在這段時間,恩桂波提不僅為人師,亦好學不倦。藝術家以其遠見推動漆畫技藝復興,更將中華舶來技藝昇華成越南的殿堂級藝術。蒙雅麗克絲·艾美之助,他為印度支那美術學院添加漆畫選修課程,更親炙漆畫的繁複過程。在恩桂波提領導之下,漆畫於1928年成為獨立學系,而漆畫更經歷革新,成為現代畫媒材,受人崇敬至今。
學生記憶中,恩桂波提對越南人、越南生活深感興趣,此情非虛,於畫作中表露無遺。據阮光風所述,恩桂波提「就如一位本土越南畫家一樣,了解祖國、深愛祖國」。《吊床》一作,實是這種情感的最佳證明。
越南頂尖畫家以獨特眼光看待東西藝術風格,可見恩桂波提承傳有功。恩桂波提獲奉為越南數一數二的先行者、導師、藝術家,為畫壇注入嶄新動力,推動革新越南藝術風貌,功不可沒。然而最終,於1946年,日軍侵略越南,恩桂波提被逼連同妻子及兩名兒女離開。不少作品被掠奪一空,因此是次上拍作品《吊床》更形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