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明宣德 藍地白花牡丹花果紋大盤 《大明宣德年製》款
描述
- 《大明宣德年製》款
- porcelain
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康蕊君
本盤器形寬大穩重,藍釉濃麗華艷,氣度非凡,乃宣德官窰供御精品,更反映時匠力求創新典制之精神。本品以藍地留白作飾,此技法元末曾有試製,明初瓷匠嘗改良此法,務博宮廷垂青。永樂年間,景德鎮所燒精品多遠送海外,而至宣德一朝,內廷對製瓷之事興趣頓生,瓷器署本朝年款漸為常例,御器廠似乎趨以專供御用為主。
本品以鈷藍為地,色彩沉穩濃厚,與留白花果紋飾對比鮮明。然而此類瓷器需耗大量高質鈷料,成本高昂;且藍地留白工藝複雜,縱是官窰亦難以大量生產。藍地留白盤器,其製作需時遠比白地青花為多,顯然不可量產製作。宣德以後,歷朝除偶有試製外,多已棄燒,並如許多明初瓷式一樣,直至清雍正一朝方見復興。
此盤藍地留白製作過程頗為複雜。首先於素胎上刻劃紋飾,並將青花年款書於外壁,繼將紋飾部分罩施透明釉(另有一說,謂盤心與外壁通施透明釉),後將紋飾以外部分填施藍釉。而盤心及足壁所飾之白圈,似是刮去藍釉後所成;部分器身見留白較厚,甚使部分刻紋模糊,似是藍釉上再疊加透明釉之效果。元朝以降,此工藝之整體效果已見精進,瓷面平滑均勻,藍白相混現象不復見。
與本品造型及紋飾相同之藍地留白瓷器,據載僅有三例。此紋飾圖案雖為定款,乍看下其輪廓幾乎如出一轍,然畢竟每件皆為人手逐筆刻畫,總有略微相異之處。如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藏一例,出自安宅氏藏,盤心牡丹下方見兩根花莖被藍地所蓋,以致牡丹看似浮於花葉之中,似乎是工匠無心之誤。儘管如此,該盤仍獲宣德御窰監官批准入京(未予廢棄),得以流傳至今,在日本更獲列為「重要文化財」。該盤獲多次刊載及展出,例如刊於《世界陶磁全集》,卷14,東京,1976年,彩色圖版30;展於《特別展·中國の陶磁》,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1994年,編號267。
可參考另一件同紋飾盤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載《明代宣德御窰瓷器》,北京,2015年,圖版89。第三例,同出法國 Guy de Villelume 男爵收藏,並曾與本盤同置展示,售香港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編號3112。
本品盤心繪牡丹花果,外壁繪菊花纏枝紋,此紋飾不論色地,皆屬罕見。但景德鎮御窰所出之同紋飾作例,見有青花、白地鐵紅彩及黃地青花器,每色構圖皆相似,盤心果枝之次序和位置亦同。此三種設色之官窰殘品,曾展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85-1至85-3(圖一至三)。另有一醬彩例為成品,上海博物館收藏,見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50(圖四)。
同品類宣德盤,目前僅知十餘例,除一例比本品大,其餘均較小。該較大例為殘品,玫茵堂收藏,刊於《世界美術大全書·東洋篇》,卷8:明,東京,1999年,圖版144,售於倫敦蘇富比2004年11月10日,編號590,並載於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67。
景德鎮御窰遺址出土殘片中,有一件較小盤例(35公分),飾萱草,此紋飾無一成品傳世,該盤後經修復,展於鴻禧美術館,台北,同上,編號82-3。
可參考兩類藍地留白盤例,器形較小,兩款紋飾與本品不同,而後來皆憑黃地青花流傳於世,其中一類繪石榴花果紋,另一類盤心飾栀子花紋;兩類內壁均飾四枝花果紋。石榴花果紋盤,已知共有六例(約2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台北,載於《明代宣德官窰精華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198。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北京,2005年,卷1,圖版111。一例藏於亞洲協會,紐約,出自Sedgwick 及 Rockefeller 收藏,載錄於Denise Patry Leidy,《Treasures of Asian Art: The Asia Society’s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紐約,1994年,圖版178,曾兩度售於倫敦蘇富比,1954年11月9日,編號72及1968年7月2日,編號122。另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編號839,並錄朱湯生,《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年,編號13。Sedgwick 收藏第二件石榴花果紋盤,應為宣德年製,惟缺年款,刊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編號4:41。再有一例,為景德鎮明御窰遺址出土之殘器,展於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同上,編號84。
以上作例口沿外均書加框年款,與本品一致;盤底同現橙色或暗紅色,或因刷底富含鐵元素之故,然而這一現象,卻未見於安宅氏藏例。可比較數件器形較小之藍地留白盤例(約25公分),繪栀子花紋,底施釉,書雙圈款。此尺寸之盤例據錄有六件,其中三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見該館1998年展覽,同上,編號82及 Soame Jenyns,《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卷31,1957-59年,圖版6c。廣東省博物館藏一例,見《中國陶瓷全集》,卷13,上海,2000年,圖版26。一例於安徽省博物館,載於《文物1982》,編號9, 頁20,圖1及2。最後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73年3月13日,編號235,刊於《陶瓷大系》,卷42,東京,1975年,彩色圖版15及頁129,圖15,現或為日本私人收藏。
至清一朝,瓷匠精仿梔子花紋,見陸明華,同上,圖版5-33,所載例屬上海博物館收藏,斷為雍正年製,當時亦有匠人以同樣工藝製作藍地白花器,見康蕊君,同上,卷2,編號843。宣德年間,亦有生產少量藍地瓷盌及小盤,飾白花游魚,但所用工藝稍有不同,應屬堆白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