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描述
- ceramics
來源
英國私人收藏,購於1950年代
倫敦蘇富比2005年11月9日,編號291
展覽
《龍隱: 英國東方陶瓷學會珍稀收藏蘇富比特展》,蘇富比,倫敦,2016年,編號103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康蕊君
永樂御瓷,典雅雋永,工藝巧究臻善,深得世人惜賞,然本品更為與眾不同,乃傳世永樂之經典特例。此青花抱月瓶,器形秀美,線條玲瓏流暢;器身紋飾清新朗逸,雅趣天成;此瓶不僅觸感極佳,亦極盡賞心悅目之至,尤顯永樂年間瓷匠造詣之高深,更是當朝御窰佳器之佼者。除本品外,傳世者僅一例,現屬奧圖曼宮廷收藏。
自永樂一朝始,朝廷嚴格監控江西景德鎮御窰。當時青花瓷為中國獨有,風靡亞洲諸國,永樂皇帝深明其價值,故欲藉此作為宣威四海之外交手段。御窰佳瓷部分上貢宮廷御用,現分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部分永樂御窰精品,則直接經朝廷遠送海外,或作為重寶賞賜予訪華來使。
永樂年間,朝廷不僅掌握御窰設計及生產,亦嚴控御窰成品去向。蒙元時期,中國瓷器經商貿流入近東、中東以至東非地區;而永樂瓷器則絕跡貿市。中東考古遺址堆積地層出土物,證實中國瓷器曾持續不斷地傳入該區,但明顯缺永樂瓷。永樂官窰瓷器,從製作至分送,悉由朝廷嚴格掌控;若有次品,則毀棄掩埋,確保無仿品可出。因此永樂瓷價值尤高,一器難求。中東仿永樂瓷器並非罕例;由於仿製之對象難得,故仿品一般比原品之年代晚至少一個世紀。
永、宣年間,鄭和奉命率領明朝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及南亞各大港口,沿波斯灣入阿拉伯半島、過紅海,最遠航至東非海岸。永樂年間官瓷大抵主要隨船隊而流傳海外。鄭和船隊向沿途諸國賞賜中國特產——當中尤以絲綢和瓷器最受歡迎,並換來各種奇珍異獸、醫藥、農作物、珍珠、寶石、象牙、玳瑁、犀角、香薰等異國珍品。瓷器製品如本瓶,在中東已然為中國風格之代表,充滿異國韻味,因此價值極高。
此類抱月瓶器形扁圓,兩面宛如團扇。傳統中國畫師會於扇面上畫花鳥蟲魚等自然風物,因此景德鎮瓷器畫師為抱月瓶繪紋之時,或許有相關聯想,亦不足為奇。
本品瓶身兩面各繪石竹及紫菀,花枝嬌柔卓約,似迎風搖曳。傳統中國瓷器所繪花草一般為設計圖案,如折枝紋或纏枝紋。故無論花卉之品種及藝術表現,本品之紋飾在中國花草紋瓷器中幾乎不見他例。此外,所繪花枝生於土中,土釀起伏不平,宛如園中花叢,野趣天成。本品花紋師法自然,與中國花卉畫一脈相通。宋人擅畫團扇,花枝自然招展;此類花卉團扇畫在明朝依然盛行。可參考兩幅宋畫,畫者佚名,其中一幅繪碧桃圖,另一幅繪菊叢飛蝶圖,兩幅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見《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宋畫篇》,卷4,台北,1986年,圖版69及90(圖一及二)。
相同抱月瓶傳世僅一例,口沿加奧圖曼銀鎏金包鑲配蓋,現屬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之奧圖曼宮廷收藏,伊斯坦堡,土耳其。該瓶例被刊載無數,並多次刊登於封面及護封上,例如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之中國瓷器藏品目錄集護封,見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John Ayers 編,倫敦,1986年,卷2,彩圖見頁423,相關信息參考編號613,同見附列其他相關出版信息。出光美術館展覽圖錄《Ceramic Masterpieces of the Orient from the Topkapi Palace, Turkey》亦以該瓶為封面主題,東京,1990年,圖錄內文再次刊錄瓶身兩面,編號18。中沢富士雄及長谷川祥子著,《中國の陶磁·元明の青花》,卷8,東京,1995年,書皮以該瓶為主題,瓶身另一面見彩色圖版43。《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首都博物館,北京,2007年,頁15 ,圖3,展示瓶身兩面作參考圖例,作者馬文寬於書中更讚其紋飾之精美。
以上瓶例及本品抱月瓶顯然依照同一圖稿繪製,僅細處略有不同。如本品所繪之石竹,表現更為寫意自然,而紫菀則較為緊湊,省去數片小葉,使構圖更為工整簡潔。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收藏之例,底部打小孔作藏主標記,或為阿拉伯文,現已不可辨,而其中見一三點形記與本品底部孔記尤為相近,此類標記在伊朗甚為流行,多打於明初瓷器之上,故這兩件抱月瓶可能當時一起於永樂年間從中國抵達伊朗,後經歲月流逝而分離,其一輾轉至土耳其。
紋飾如團扇花卉畫之永樂抱月瓶,除本品及托普卡比宮殿藏例之外,僅另存一件,乃大維德爵士雅藏名器,現存大英博物館, 繪花鳥圖。該瓶亦多被刊載,如康蕊君及霍吉淑,《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from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倫敦,2009年,編號28及頁59(圖三)。Riza-yi ‘Abbasi 為伊朗薩非王朝阿巴斯一世治下之宮廷大畫師,在其一幅畫作中亦見一件紋飾相同之抱月瓶。
除此外,僅另有兩件類例可與本品比肩,分別藏於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皆繪胡人樂師及舞者,見康蕊君,同上,編號612;亦載於《明瓷名器圖錄》,卷1,東京,1977年,圖版14。
本品器形或源自陶器,最早可追溯至埃及第十八王朝,此後千百年一直流傳於當地。六至七世紀,埃及時為羅馬行省,當地人稱此類器為「聖徒弭納壺」,用以盛載油或聖水,乃基督教朝聖者尋訪阿歷山大城附近聖徒弭納之墓紀念品,故又稱「朝聖者之壺」。此壺形大約於此時或經栗特商人傳入中國,國人以鉛釉陶器仿之。
上文所述扁壺,至景德鎮御窰瓷匠始燒之時,器形已大有改變,如見本品,形韻清秀,微呈橢圓,曲線圓潤柔和,頸部細直,如意雙耳曲折有致,顯器身輕巧玲瓏,世人雅稱「抱月瓶」。此類器製作極難,永樂年間,瓷匠曾嘗試各種新法,可參考一件較小類例,明顯應是先製作正反兩面,再縱向拼接成器,此器原為御窰次品,其殘片於御窰遺址出土,見《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6年,編號62。另一種製法,是將上下兩部橫向拼合,明一朝瓷匠均以此法製作,本品即為一例。
永樂抱月瓶,器形與本品相同,而尺寸較小者(約25公分),見有少數存世,繪花果紋或纏枝花卉紋,與扇畫構圖相去甚遠。便如此,此類瓶例,亦極少現身拍賣場,私人收藏亦甚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兩例,繪山茶花開,載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圖版87及88。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例,見《明瓷名器圖錄》,同上,圖版16。上海博物館藏一件,見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9,並圖刊於護封。巴黎吉美博物館藏一例,載於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彌編,《世界陶磁全集》,卷14,東京,1976年,彩色圖版13。
參考一件較小例,藏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錄《中國陶瓷全集》,卷12,上海,2000年,圖版17。另見一例,尺寸稍小,繪纏枝牡丹紋,截口,刻莫臥兒國王奧朗則布之名,紀年約1659至1660年,刊於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圖版4:17。另一件紋飾相同之例,見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The Koger Collection》,倫敦,1995年,圖版51及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35,後售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編號37。
可參考另一類永樂抱月瓶例,繪荔枝紋,其中一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Oppenheim 收藏,同上,圖版3:20;第二例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先後入 Alfred Clark 及安宅英一雅藏,錄於該館展覽《皇帝の磁器: 新発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1995年,圖版218。東京松岡美術館現藏一例,曾售於香港蘇富比1982年5月18日,編號144,錄於該館《東洋陶磁名品図録》,東京,1991年,編號70,並載錄於《香港蘇富比三十年》,香港,2003年,圖版208。第四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