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6
清順治 青玉直皇后玉寶 印文:直皇后寶
描述
- 印文:直皇后寶
- jade
來源
英國威力士2013年11月13日,編號96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郭福祥
在種類多樣的帝后寶璽中,有一類寶璽非常特殊,它們既不是帝后用於鈐蓋文書、古籍和書畫上的閒章,也不是帝后們生前擁有之物,而是由繼承皇位的嗣皇帝為頌揚先帝、先後之德而製作,專門供奉於太廟之內的,這便是諡寶。此次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徵集到的「青玉直皇后玉寶」即是順治九年(1652年)由順治皇帝恭進京師太廟中的諡寶之一。此寶青玉質,蹲龍鈕,高13.6印面13.8公分見方。印文為滿文楷體和漢文篆書,其中滿漢文各二行,印文為「直皇后寶」。由於此寶關涉清代的宮廷宗廟祭祀和諡法制度,故將與其有關的典章制度概述於後,以便於對此寶的認知和理解。
所謂諡寶,是當朝皇帝為前代帝后進諡號時製用之物,是中國古代推行宗廟制度和諡法制度的直接產物。宗廟是古代天子、諸侯、乃至大夫、士等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築,其內供奉被祭祀者的神主、衣冠等。宗廟內供奉的祖先都有尊稱,也就是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行跡所給予的,多用以褒揚此人生前的事蹟和品德,也稱尊諡。中國古代諡法制度的歷史淵遠流長。周代即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諡法制度。在此以前,只有國家的開基之祖才有名號之別,其他人則一名而生死通稱,及至周代,尊諡範圍大大擴展,「生有名,死有諡。名乃生者之辨,諡乃死者之辨」。隨著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諡法制度也不斷更新,最終成為人們「尊君嚴父,奉亡如存」的手段,以致「卒哭而諱,將葬而諡」成為普遍現象而存在於社會各個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帝后的宗廟和諡法制度是宮廷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在具體遺跡和禮制儀軌上就是太廟的祭祀、帝后的上諡禮儀,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而諡寶則是這些禮儀活動過程中製作的重要典章文物。
清帝尊諡先祖,始於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接受尊號,追封其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並尊諡他的父親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為太祖武皇帝,其母為孝慈武皇后。1 以後清朝的歷朝皇帝即位後,都要為大行皇帝、皇后舉行上諡號禮儀。清代為帝后所上諡號都有固定的格式。皇帝的諡號一般為廟號加頌詞加總諡號,如乾隆皇帝的諡號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為頌詞,頌詞一般兩字一組,「純」為總諡號。所謂諡號字數的多少就是相對於頌詞而言,皇帝初上諡號字數一般為二十字。皇后諡號則多以「孝」字開頭,也是兩字一組的頌詞,最後再系以皇帝的廟號,皇后初上諡號字數一般為十二字。整個清代帝后諡號中只有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代先祖及其妻子的諡號比較特殊,他們最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追封為王,滿族入關後,又於順治五年(1648年)分別被追尊為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他們的妻子也相應的被追尊為原皇后、直皇后、翼皇后、宣皇后。由於是後來追尊,他們的諡號中都沒有頌詞,相對比較簡單。
如前所述,諡寶是皇帝為前代帝后進諡號時製用之物,清代帝后諡寶上所刻的文字即是上述皇帝或皇后的諡號,一般是滿漢兩種文字。實際上,在整個上諡號過程中,前後共有三套諡寶發揮著不同作用。即絹寶、香寶和玉寶。清代定制,凡上大行皇帝、皇后尊諡,絹寶宣讀後送燎位焚化,香寶致祭恭獻後即安奉在皇陵中,玉寶則尊藏太廟。由於絹寶和香寶或者被焚,或者隨梓宮奉安山陵,世間不再保存,因此這兩種寶的製作也就相對簡單些。而玉寶則為宗廟重器,質地貴重。從採料、琢型到鐫刻,要牽涉很多環節,耗工費時。首先由內務府下設的造辦處依照程式鐫刻玉寶寶型,並將玉寶的大小等情況發交內閣,由翰林院書撰玉寶滿篆,由內閣書寫漢篆。再由欽天監選擇刊刻吉期鐫刻寶文。寶文鐫刻完畢後,由翰林院派官赴內閣核對漢文,內閣滿本堂核對滿文,確認無誤後,發交內務府,移至太廟街門內潔室,以備進寶時使用。皇帝追尊先祖諡號時由於其早已經入葬,就不再製作香寶,而只有絹寶和玉寶。
清代太廟尊藏帝后諡寶也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崇德建元(1636年),立太廟盛京撫近門東。前殿五室奉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後殿三室,奉始祖澤王、高祖慶王、曾祖昌王、祖福王,考、妣俱南向,並設木榻、衾枕、楎椸、帷幔,如生事儀」。但那時的盛京太廟,供奉的只是列帝列後的神牌,並沒有相應的諡冊諡寶。清朝定鼎北京,於順治元年(1644年)「建太廟端門左……凡殿三,前殿十一楹……中奉太祖、太后神龕。中殿九楹,同堂異室,奉列聖、列後神龕……後殿亦九楹,奉祧廟神龕」。與盛京太廟一樣,初時的京師太廟也沒有供奉玉冊玉寶。直到順治二年(1645年)七月,恭進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玉冊玉寶奉安京師太廟,這是清代歷史上第一次進玉冊玉寶於太廟。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又第二次「恭進四祖考皇帝、四祖妣皇后、孝端文皇后玉冊玉寶奉安太廟。」2 此後,每當新皇帝繼位,恭上大行皇帝、皇后尊諡後,都要進玉諡冊、諡寶於京師太廟。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京師太廟共尊藏肇祖原皇帝至同治帝諸帝、後諡寶共四十方。二十世紀初,由於局勢動盪,原尊藏於京師太廟的四十方帝后諡寶大部分散佚,流向世界各地。因此,宣統二年(1910年)又重新補製了歷代帝后的諡寶,藏於太廟。這些後補製的諡寶現在絕大部分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時間和財力原因,這些後補製的諡寶製作都比較粗糙,與早期諡寶在製作水準上有較大的差距。
通過以上的歷史事實,可以得知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前的四祖及其皇后的諡寶分別各製作過兩方。其中一方為順治九年製作,為蹲龍鈕。一方為宣統二年(1910年)補製,為交龍鈕。此次蘇富比徵集到的青玉「直皇后寶」即是順治時期追尊四祖為皇帝稱號時所製作的諡寶,於順治九年製作完成並尊藏太廟。
此方「直皇后寶」尊諡的對象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妻子。福滿,愛新覺羅氏,明朝建州左衛人。在1522年至1542年間襲父職任明朝建州左衛都督,期間率領族人遷居赫圖阿拉,「居屋耕食,不專射獵」,使建州女真進入農耕文明,人口增加,貿易和手工業發展迅速,為滿族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他死後安葬于赫圖阿拉老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追尊他為慶王,順治五年(1647年)尊為直皇帝,他的妻子喜塔拉氏被尊為直皇后。
綜合以上背景和史實,對此方青玉「直皇后寶」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一是此方寶璽是所見不多確切的順治時期的玉器,明確記載製作於順治九年或稍前。我們知道,清代宮廷玉器在原料採集、製作技術和使用收藏各方面均達到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巔峰狀態,而對清代玉器的認識基本上是以清代中後期尤其是乾隆時期的玉器為基礎形成的。對於清初順治、康熙時期的玉器歷史學界則研究不多,所知有限,主要原因是確切可靠的標準器很少,無法反映當時玉器的面貌。因此,任何紀年明確的這一時期的玉器作品都很珍貴。此件玉寶記載明確,為順治時期宮廷玉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
二是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此件玉寶體量碩大,龍鈕的四爪支撐身體,頭向上昂起前視,瘦而有神,龍身壯實,拱起成繫綬空,尾向上翹起,紋飾雕刻較深,寶文筆劃較粗,整體厚拙凝重,力度感很強。龍鈕紋飾部分的線條內曾全部戧金,極具堂皇氣象,惜在流傳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失去,只在左前腿後側還保留有部分的戧金痕跡,使我們得以想見其原貌。其鈕式特點和裝飾手法都與故宮博物院所藏同一年製作完成的諡寶「肇祖原皇帝寶」 3 相同,顯示出順治時期玉器的風格特點,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三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件青玉「直皇后寶」是清代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與宮廷帝后宗廟制度、祭祀制度都有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研究和瞭解清代相關典章制度的發展變化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1《清史稿》,卷86。
2 同上註。
3 郭福祥,〈清代帝后諡法與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諡冊諡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