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31
  • 531

劉丹

估價
2,200,000 - 3,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u Dan
  • 翦淞閣藏太湖石
  • 水墨紙本 鏡框
二〇一三年作
款識:(文略)翦淞閣太湖石,極古雅,此為正面,金陵劉丹於北京。
鈐印:「劉丹之印」。
藏印: 「怡園所得」。

來源

直接購自藝術家
香港,保利拍賣,2013年10月6日,拍賣編號8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中國,蘇州,蘇州博物館,〈心道合一:劉丹〉,二〇一三年五月五日至七月十日,圖板30

Condition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Overall framed dimensions: 92.5 by 176.5 cm; 36⅜ by 69½ i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劉丹:藝筆存真

在劉丹的藝術世界裡,無論是文人賞石,細膩花卉,還是恢弘山水,歸根結底都是他對現象背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解讀劉丹作品深度及廣度的關鍵就在於理解他與水墨媒介的深入互動以及對西方古典大師繪畫和素描的喜愛與詮釋。是次當代水墨拍賣將呈現劉丹不同時期經典風格及題材的代表性作品,讓觀者得以一窺藝術家筆下存真之妙。

本次囊括的最早一幅作品乃劉丹於1978至1981年在江蘇省國畫院學習期間所作,其時研習國畫的劉丹曾前往敦煌莫高窟探尋早期佛教藝術經典如壁畫、雕塑及典籍。《觀音》(拍品編號556即為敦煌之行時所作,於數幅同類佛教人物題材作品中屬尺幅最大之作,線條優雅流暢,水墨暈染細膩;足見藝術家精湛的水墨功底及其跨越時空與古對話的虔誠,更見其筆下文化與歷史的深厚底蘊。

1981年遠赴美國之後的二十餘年中,劉丹展開對不同題材的探索,從人物到山水靜物,以微觀視角觀察探究,嘗試運用水墨、水彩及素描等不同媒介。1991年開始的書籍題材作品即可視為劉丹初試水彩的轉捩點。1 一系列中國字典作品(見圖1)尺幅巨大,描繪細緻入微,引人入勝。《祈禱書》(拍品編號510是為對中國字典之外其他書籍題材的新嘗試,並選擇了對人類思想同樣具有重大影響的祈禱書進行詮釋(見圖2)。

自1990至2000年代初,劉丹陸續創作了一系列以罌粟花為主題的作品。中國文化賦予罌粟花特殊的歷史含義,其鮮豔奪目的美感不僅成為劉丹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更讓他借這些以罌粟花為題的作品表達對那些犧牲將士們的崇敬與紀念。2 本次拍賣中的兩件罌粟花設色作品(拍品編號524553,與同系列其他作品一同展現了劉丹筆下罌粟花的鮮活生命力,通過不同構圖及視角,描繪花姿百態——由含苞待放到幾近凋零,好似對其背後蘊含的無限深意進行層層解讀。

賞石自唐代起就甚為宮廷及文人藏家所好,亦是劉丹最鍾愛且刻畫最多的題材之一。3 怪石肌理複雜交錯,幻化無窮自然形態,如浩瀚宇宙之微觀縮影,渾然天成。有感於變化莫測的奇石所蘊含的道教哲學,劉丹自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由石頭的題材入手,探索山水畫的結構問題。4 雖然劉丹傳統中國畫技法卓絕,入畫題材看似具象,然對其畫作的解讀卻不僅僅在於視覺層面的理解,而是基於觀者對於畫家所傳達的資訊的判斷與解讀。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策展人柳揚曾言,「劉丹對大師作品帶有創造性的臨摹往往是其隨性寫意的詮釋,將隱藏在作品之中未經發掘的構圖結構為己所用。」5 正如其《煙山萬壑擬李唐筆意》(拍品編號530,整幅山水以氣韻相和,以石為「幹」,得李唐構圖之精髓,卻自成一格。6 而將石頭由其山水情境中抽離,劉丹又以賞石為獨立的刻畫對象,觀察入微,以幹筆皴法細膩展現石之肌理,猶如在宣紙平面層層堆疊,塑起一塊立體頑石。如《玲瓏石》(拍品編號511中所見,石之內在結構變幻無窮,動態萬千,左側所書小楷則字字雋永,非心平氣靜不能得,亦動亦靜,意趣無窮。2013年所作《翦淞閣藏太湖石》(拍品編號531則以其尺幅之大及細節表達之精細更添視覺衝擊。此作亦表達藝術家與藏家對文人賞石共同的愛好與深厚情誼。翦淞閣藏賞石精品亦曾於2008年於香港蘇富比「道法自然:翦淞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拍賣。

劉丹的藝術生涯始終未曾停止在其精神世界中對真理的探求。無論以何題材入畫,劉丹筆下所展現的都遠不止其肉眼所見,而是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深意與哲理。這樣的作品往往邀觀者與畫交流,與古對話,收穫開放的視角與閱讀方式,這也是劉丹藝術創作的目的所在。7

1 〈Conversation with Liu Dan〉(美國,紐約,Asia Art Archive in America,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www.aaa-a.org/programs/conversation-with-liu-dan/ 二〇一七年一月三十日
2 龍美仙,〈水墨:萬花源季〉(美國,紐約,蘇富比 S|2,二〇一四年三月),8頁
3 孟璐,《Why Ink? The Art of Liu Dan》〈Alternative Visions: Liu Dan and Hiromitsu Morimoto〉(美國,紐約,Takashimaya 畫廊,一九九三年),7至17頁
4 李小倩,《劉丹訪談》摘自〈心道合一〉(中國,蘇州,蘇州博物館,二〇一二年)
5 柳揚,〈水墨無疆:劉丹的繪畫〉(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二〇一六年),27頁
6 出處同上
7 出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