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6
南宋至元 官窰葵瓣盤
描述
- ceramic
來源
紐約佳士得2007年3月22日,編號385
J.J. Lally & Co.,紐約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南宋官窰瓷乃中國歷代傳頌之名品,窰址位於南宋國都,現今浙江杭州,專為內廷而作,為陶瓷史上備受景仰之品類。葵瓣盤器形簡雅,釉面厚潤,開片疏密有致,釉色溫雅,而層次變化無窮,藝術性至高。
官窰雖負盛名,然樣本寥若晨星,且件件皆異,獨一無二,即使造於同時期,各器之間差異甚大,相關研究因此艱滯不易。
宋時各大名窰瓷器,多成批燒造,類同成品為數百千,官窰瓷以北宋汝窰為摹本,卻以多樣變化著稱,無二完全相同。多數宋代窰址可溯自唐或更早,數百年之製瓷經驗造就了當地穩定的技術基礎,南宋官窰遷都臨安後,為替代北方窰址而設立,或以北方匠人為多,嘗試採用江南材料及傳統技術,再造北方名瓷。官窰瓷的多變面貌,或許即是匠人的多方實驗,反覆嘗試而來之成就。
杭州已發掘二處官窰遺址,其他地區亦可能還有未發現之官窰遺址(參考蔡和璧於南宋官窰研討會發表之另一可能遺址,《南宋官窰文集》,北京,2004年,頁1-13)。但仍無法確認二址是否直屬朝廷管理,或一,或皆非官設。
直至元代,其中一處窰址,老虎洞,仍持續燒造類同瓷器,部分學者將其歸為史料中提及的哥窰,亦有學者則認為哥窰器應見米黃或灰釉色及金絲鐵線之開片特徵,然而如此變化可能僅因燒造過程中的細微差異,Nigel Wood 論及:「同一窰址內,因龍窰中燒造溫度、氣氛、冷卻的變化,極可能同時造出所謂官窰器與哥窰器」(《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倫敦,1999年,頁87)。因此哥窰器究竟為何,仍未得定論。
龍泉窰與景德鎮窰亦造摹傚官窰瓷者,但可見相異之處,南宋浙江龍泉所造部分青瓷,質高精美,但胎土與器形仍異於官窰。明代以降,江西景德鎮也試圖復燒官釉瓷器,尤以清雍乾二朝,督陶官唐英領導下的御窰廠最著。宋代官窰,瓷匠所製,較隨性多變,成品不一,溢個人風格,然清代匠人慣以細白瓷胎高溫燒造,投注極高人力,卻過份拘泥於完美規整,仿官成品雖精緻典雅,終難及宋代官窰之不羈隨心。
傳世官窰瓷珍稀至極,多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僅有少數偶見展示,且各別藏品之窰口判別亦是眾說紛紜。1989年故宮博物院首度舉辦官窰特展,蔡和璧編撰圖錄(《宋官窰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89年),展品全斷為宋代,導論則述其中多數官窰瓷,據其風格及燒造技術,或須重新斷代。
故宮特展圖錄中載有二十件葵瓣盤,但釉色、尺寸、比例、燒造技術各異,部分為支釘燒,部分則無,如同此件拍品(同上,編號98-102、118-131、134)。前五例年代為宋,後五例則斷為元,口沿釉薄,可見深黑胎骨,與紀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之汪興祖墓出土元代作例相近(編號118-121,頁32)。其餘展品則無述斷代。
近年余珮瑾編著另二本官窰特展圖錄(《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2年;《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6年)。前段提及之五件宋代葵瓣盤之斷代不變(余珮瑾,2012年,編號23、24,及余珮瑾,2016年,編號II-23至II-26)。作者並刊載其他六盤,皆書乾隆帝御題詩,均斷為「南宋至元代(十二至十四世紀)」(余珮瑾,2012年,編號38-43),其中四例未錄於蔡和璧編著圖錄,其他九件則斷為「元代,十四世紀」(余珮瑾,2016年,頁284-289),蔡氏亦錄其中之一為元瓷,另外六例則未見刊錄。
觀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三十件官窰,可見官窰瓷極為多變之面貌。此件拍品,作經典南宋葵瓣式器形,深褐胎骨,釉色灰中泛青,濃灰開片紋遍佈其上,與台北故宮所藏之器同屬一類。北京故宮亦藏六件類同作例,斷為宋代,卻定為哥瓷(《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北京,1996年,圖版74、78、82、84、85、91)。蔡氏亦曾述及斷代上之困難,「尤其是南宋末及元朝的情形仍未確定,官窰在整個南宋歷時一百多年間,因時代的推移,窰的盛衰給予製作的影響,未能十分把握」(蔡和璧,1989年,頁21)。
此件拍品與兩岸故宮博物院所藏官窰器之開片紋特徵相似,盤心開片略疏,相應盤背底足佈局。此盤底足略陷,此處胎骨更見纖薄。如此特徵雖需上手方能確認,清宮舊藏官瓷相似之開片紋,應亦源於瓷胎的厚薄變化(參考蔡和璧,1989年,編號127;余珮瑾,2012年,圖版40、42;余珮瑾,2016年,頁287右圖;《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前述出處,圖版78、82、85)。
河南汝州張公巷遺址出土近類葵瓣盤,一說應屬北宋官窰,乃南宋官窰之前身,另說為金代窰址,意及與南宋官窰年代相當。《河南新出宋金名窰瓷器特展》展出三件重建出土殘器,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2009年,頁87、100-102,均斷為北宋至元初,十一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
杭州老虎洞雖為重要官窰遺址,卻無出土類同盤器,亦不見精良官瓷;參考杜正賢編,《杭州老虎洞窰址瓷器精選》,北京,2002年。
此件官窰葵瓣盤為 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盛名遠播,特以其珍藏宋汝官瓷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