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
梁遠葦
描述
- Liang Yuanwei
- 生活的片斷十五號
- 款識
《Piece of Life. 15》,2008,Liang Yuanwei,《生活的片斷》,梁遠葦(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畫框
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梁遠葦
《生活的片斷15號》(拍品編號1070)於梁遠葦二〇〇八首個個人展覽「115樓1904室:梁遠葦個展:」中發表,它獨特的圖案排列及用色,與藝術家最為常見的繁花圖案與別不同,藝術家以接近中國傳統絹畫的米色油彩,由上而下,從淺到深鋪滿整塊畫布,然後再以沾了紅色油彩的畫筆末端,在尚未乾透的油彩上雕出排列整齊,一個又一個的紅色圈。畫面上方的紅色圓點較大,並隨著畫布而遂漸縮小。《生活的片斷15號》無疑是〈生活的片斷〉系列非常獨特的一張,它的顏色及圈圈隨著畫布而有所變化,巧妙地形成錯覺。顏色的運用方面,梁遠葦把中國傳統的美學以極簡風格以油彩方式呈現,成為中國藝術家間最為獨特的一位。
曾作為中央美院N12小組成員的梁遠葦,和其他出生自七十年代末的成員,如仇曉飛和王光樂等藝術家一樣,在早年最初的創作中,無可避免地在觀念藝術的浪潮中企圖找尋到一種篤定的媒介語言,在裝置,攝影諸多的踐行過後,繪畫出乎意料地成為觀念的最佳載體。二〇〇八年在博而勵畫廊舉辦的個展令她的繪畫開始博得廣泛的關注,但那一年展出的風格成熟的圖像其實是始自二〇〇三年碩士還未畢業就已開始的深層探索,藝術家以近乎修行的方式在努力打破設計系教育背景無法出產純粹藝術家的保守定律,繪畫成為一種秘密的恒心,在日復一日地訓練和研習中,從哲學,詩歌,電影以及不安的生活中尋找語言,就如同尋找自己般艱難,甚至她曾決心成為一個朋克知識份子,或是表演成那般,但無論哪種姿態都有著不適感,直到她認為能從歷史和古文明裡找到自己相信的東西,而那再也不是策略,而是血液。在Bruegel Pieter(荷蘭1525—1569)和錢選(中國元初1239年-1299年)之間,以及敦煌壁畫和義大利的中世紀教堂畫之間,都能窺視到她所形容的打破時空和文化的血液流通。
藝術家梁遠葦的繪畫語言在二〇〇八年的《生活的片斷》系列中,已然確立,它是如此初始卻又清晰。這些完成在北京民宅狹小居室裡的作品帶著對觀念的熱切探索和對周遭藝術語境潮流的對抗,她選擇以一種含蓄優美的方式來表達,創作過程中需要藝術家用極大的耐心從亞麻布畫面的某一個邊緣開始,以條狀推進,每天十二小時的工作量也只能畫出一個窄條,而且是在未知裡推進,在全部完成以前她本人無法預測最後呈現的畫面,可能一個極小的失誤就使全部工作前功盡棄,日常的工作成了屏心靜氣之下的冒險。系列裡每一張畫的花紋的出處都是出於家居的布料,可能是衣服,窗簾,或是其他的目光所見,當她把擷取來的視覺片段重新演繹在畫布上,就像在尊重生活和命運本身,哪怕它是壓抑的,不公的,她也要這種寧靜的方式來對抗。既簡單又繁雜的畫面是在這樣的念頭和毅力之下精進的,這也是為什麼梁遠葦這令人迷醉的作品從來無法被人模仿。
她自畫布上所呈現的文化自信正是緣於自省。它關乎經年的自我懷疑,修正,豐富,以及對東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的不斷探索和辯證之下的結果,更關乎於她在日常中對詩學,音樂,一切自然和諧的律動的感應。於藝術家而言,克制始終是一種美德, 在一張畫布上看似重複的筆觸下是藝術家的耐心與決心,她讓每一幀局部都各自成像,內裡呈出大千的氣象,繁花雖鋪陳蔓延,卻是一種冷靜和理性之下的表達,我們稱畫布上的氣息為優雅,就像欣賞元代繪畫時所感受到的一樣,作品和創作者都籠罩在一種體面的秩序裡,就像他們認為過度的感官體驗是粗俗的,私人的情緒被理智地掩飾掉了,圖像背後的藝術家有著君子般地謙遜,他們公開展示了自己所認同的美,雖然那美是他們私人創造的,卻能通過觀看變成一種有力的公共情緒,在畫布周邊散發出來。
真正智慧的藝術家不會去尋找捷徑,她不僅不允許女性化的情緒被筆觸利用,也絕不許即興的成分出現,這種節制的趣味並不常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圖像裡,因為它意味著理性和肅穆,並且頗有難度。她在畫布上尋找的不是一個重心,而是彌漫開來的平均,所有事物都應該保持和諧,平衡,其中又應該有著中國傳統美學裡的要素,色彩和結構都存在著辯證關係,當人對它產生了華麗錦緞織物的幻覺時,卻發現它是由一種樸拙的筆觸所組成,當人們相信只有技術精進的藝術家才能自如地掌握這種朴拙時,又會發現它不僅是技藝的問題,它關乎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純粹之美的看法,態度,她如何享用並控制它們,畫布上的觀念也似乎得藝術家對於人生的觀念,在這沒有重點只有重複的既樸素又華美的有限面積上,每一個微觀部分都值得被好好注視和欣賞,都能用自我的精神投射出一個自成一統的世界,她如同中國文人畫山水般地描繪了花朵,又如同人們把玩山石時所體會到的-每個具有個體經驗的人都會在石頭上有自我發現,無論多大體量的山石也從沒有一個觀賞的中心點提供,每一個局部都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