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6
草間彌生
估價
7,5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Kusama Yayoi
- 天地之間(五聯屏)
- 款識
《天地之間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1987年,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每張作品背面) - 軟雕塑木板 畫框
一九八七年作
來源
日本東京,富士電視畫廊
日本福岡,Moma Contemporary畫廊
日本駒根,駒根高原美術館
亞洲私人收藏
日本福岡,Moma Contemporary畫廊
日本駒根,駒根高原美術館
亞洲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設藝術家工作室所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展覽
日本,東京,富士電視畫廊〈Yayoi Kusama: Soul Burning Flashes〉一九八八年六月三日至二十八日,圖版14
日本,東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Love Forever: Yayoi Kusama, 1958-1968/ In Full Bloom: Yayoi Kusama, Years in Japan〉一九九九年,108頁,圖版98
日本,東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Love Forever: Yayoi Kusama, 1958-1968/ In Full Bloom: Yayoi Kusama, Years in Japan〉一九九九年,108頁,圖版98
拍品資料及來源
靈魂燃燒的火花
草間彌生
我想消融、抹去世紀末的陰暗,親手打開光耀之門通往二十一世紀,願永遠輝煌的生命之歌能跨越死亡的孤寂,永垂不朽。——草間彌生1
《天地之間》(拍品編號1066)為一組五件的軟雕塑鉅作,見證草間彌生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斐聲國際的歷程。本作混合各種鮮明原色,華麗奪目。一九七三年,草間彌生從美國回到日本,二十年來呈半退隱狀態。一九八八年,草間在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舉辦藝展「燃燒靈魂的閃光」,是次展覽奠定其地位,而本作品正是點題之作。展覽圖錄中,草間彌生曾宣言要「打開通往二十一世紀的光耀之門」。2 展後五年,草間彌生於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參展,藉此重返國際舞台。草間為日本館創作鏡屋作品,當中佈滿南瓜雕塑,不但向世人展示其歷久不衰的美學,更令草間聲名鵲起,晉身不朽巨星行列。
草間膾炙人口的軟雕塑作品,正是在六十年代初面世。一九六二年,草間彌生於綠藝廊(Green Gallery)參與聯展,同場有安迪·沃荷、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羅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等藝術界新星展出,其中草間的展品為一張輪椅、一張沙發,上面佈滿陽具造型的枕頭,自此在紐約藝術圈一鳴驚人,名聲如日中天。一年之後,一九六三年,草間於葛楚·史坦藝廊(Gertrude Stein Gallery)中舉行極具革命精神的「聚合:千船會」展覽,佔領藝廊全部空間,地板上鋪滿陽具造型的雕塑,扭曲蠕動、延綿起伏。草間的裝置藝術,集目眩神迷、觸目驚心、反叛與詼諧於一身,獲得安迪‧沃荷與美國藝評家布萊恩·奧多爾迪等藝圈中人擊節讚賞。
本作以張狂暴烈的鮮艷色彩,印證草間彌生回歸國際藝壇的普普美學,與六十年代的單色房間作品大相逕庭。引人入勝的視覺花紋交織成別具風味的織錦,蠕動的力量噴迸而出;放諸星際,則有如身處外太空,觀照一幅化為像素的彩色地圖,生動詮釋「天地之間」的真義。轉至牆上部分,突狀的雕塑雖恣意而古怪,但在荒誕不經以外,卻別具崇高莊嚴之感,充滿吊詭,使觀者得以抽離默想,從浩渺無涯中領悟萬物齊一之境。草間曾在受訪時解釋其創作,軟雕塑正代表草間對男性性器官的恐懼與厭惡:「我一再把它們製造出來,不斷重覆,直至在過程中淹沒自己。我稱之為『消融』的過程。」3
三十年來,本作品於博物館與畫廊展覽中多次展出。二〇一七年二月,草間彌生將於史密森尼學會轄下的赫什霍恩博物館(Smithsonian’s Hirshhorn Museum)舉行大型回顧巡迴展覽,但在此之前三十年,《天地之間》已印證其沖天凌雲之志。草間彌生的藝術視野炬眼若燭,在一九八八年展覽圖錄中早已寫下,當中的澎湃情感與浩然志氣,至今讀來並不過時:「二十一世紀高科技、資訊工業日新月異,但當中不無混亂[…]我想消融、抹去世紀末的陰暗,親手打開光耀之門[…]就用我們內在的光之能量捕捉靈魂燃燒的火花,打開光耀之門通往新時代。」
1 草間彌生,《「病態執迷」以外》,載於「靈魂燃燒的火花」展覽圖錄,富士電視台畫廊,東京,1988年
2 參考1
3 《草間彌生》,泰特現代藝術館,二零一二年
4 參考1
草間彌生
我想消融、抹去世紀末的陰暗,親手打開光耀之門通往二十一世紀,願永遠輝煌的生命之歌能跨越死亡的孤寂,永垂不朽。——草間彌生1
《天地之間》(拍品編號1066)為一組五件的軟雕塑鉅作,見證草間彌生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斐聲國際的歷程。本作混合各種鮮明原色,華麗奪目。一九七三年,草間彌生從美國回到日本,二十年來呈半退隱狀態。一九八八年,草間在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舉辦藝展「燃燒靈魂的閃光」,是次展覽奠定其地位,而本作品正是點題之作。展覽圖錄中,草間彌生曾宣言要「打開通往二十一世紀的光耀之門」。2 展後五年,草間彌生於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參展,藉此重返國際舞台。草間為日本館創作鏡屋作品,當中佈滿南瓜雕塑,不但向世人展示其歷久不衰的美學,更令草間聲名鵲起,晉身不朽巨星行列。
草間膾炙人口的軟雕塑作品,正是在六十年代初面世。一九六二年,草間彌生於綠藝廊(Green Gallery)參與聯展,同場有安迪·沃荷、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羅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等藝術界新星展出,其中草間的展品為一張輪椅、一張沙發,上面佈滿陽具造型的枕頭,自此在紐約藝術圈一鳴驚人,名聲如日中天。一年之後,一九六三年,草間於葛楚·史坦藝廊(Gertrude Stein Gallery)中舉行極具革命精神的「聚合:千船會」展覽,佔領藝廊全部空間,地板上鋪滿陽具造型的雕塑,扭曲蠕動、延綿起伏。草間的裝置藝術,集目眩神迷、觸目驚心、反叛與詼諧於一身,獲得安迪‧沃荷與美國藝評家布萊恩·奧多爾迪等藝圈中人擊節讚賞。
本作以張狂暴烈的鮮艷色彩,印證草間彌生回歸國際藝壇的普普美學,與六十年代的單色房間作品大相逕庭。引人入勝的視覺花紋交織成別具風味的織錦,蠕動的力量噴迸而出;放諸星際,則有如身處外太空,觀照一幅化為像素的彩色地圖,生動詮釋「天地之間」的真義。轉至牆上部分,突狀的雕塑雖恣意而古怪,但在荒誕不經以外,卻別具崇高莊嚴之感,充滿吊詭,使觀者得以抽離默想,從浩渺無涯中領悟萬物齊一之境。草間曾在受訪時解釋其創作,軟雕塑正代表草間對男性性器官的恐懼與厭惡:「我一再把它們製造出來,不斷重覆,直至在過程中淹沒自己。我稱之為『消融』的過程。」3
三十年來,本作品於博物館與畫廊展覽中多次展出。二〇一七年二月,草間彌生將於史密森尼學會轄下的赫什霍恩博物館(Smithsonian’s Hirshhorn Museum)舉行大型回顧巡迴展覽,但在此之前三十年,《天地之間》已印證其沖天凌雲之志。草間彌生的藝術視野炬眼若燭,在一九八八年展覽圖錄中早已寫下,當中的澎湃情感與浩然志氣,至今讀來並不過時:「二十一世紀高科技、資訊工業日新月異,但當中不無混亂[…]我想消融、抹去世紀末的陰暗,親手打開光耀之門[…]就用我們內在的光之能量捕捉靈魂燃燒的火花,打開光耀之門通往新時代。」
1 草間彌生,《「病態執迷」以外》,載於「靈魂燃燒的火花」展覽圖錄,富士電視台畫廊,東京,1988年
2 參考1
3 《草間彌生》,泰特現代藝術館,二零一二年
4 參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