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8
朱銘
描述
- Ju Ming (Zhu Ming)
- 太極對招
- 一九九一年作
- 木雕
A:朱銘91(底部)
B:朱銘91(底部)
來源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我的藝術生涯如同一棵樹的成長,鄉土是它的根,太極系列是它的枝幹。」
朱銘,節錄自潘瑄著《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
以其現代雕塑語彙享譽國際的朱銘,從小生長於宜蘭純樸的農村社會,15歲時開始學習木雕,投入雕塑的世界,從早期隨師父李金川學習雕刻廟宇的神像雕塑,到跳脫工藝,以自己生活中見,所感動的景物如牛,雞等家禽、勞動中的農民為題材的「鄉土系列」作品,再到1976年從鄉土寫實超脫,開始探索半抽象的「太極」,以東方獨特的太極拳運動為主題,表達當中所蘊含的哲理及美學,如「天人合一」、「陰陽相生」、「以簡馭繁」、「得意以忘形」的東方美學觀,孕生出「太極系列」作品。這一路下來,朱銘不斷在雕塑的世界引領革命與創新的浪潮,他從推翻前人,到推翻自己過往建立的成就,開創了一條無人能出其右的道路。
1982年,香港漢雅軒畫廊的張頌仁受朱銘的作品所吸引,並與他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其後並有計畫的透過許多海外策展,將朱銘推向國際,如1984年,朱銘個展於馬尼拉的艾雅拉博物館(Ayala Museum),1986年大展於新加坡歷史博物館,1991年更獲邀於倫敦南岸文化中心舉辦大型個展,朱銘亦成為該中心創立十年來,首度展出的亞洲藝術家。其特出的現代語彙,一舉打開了他的國際知名度。是次夜拍,我們特別呈現了朱銘1991年的木雕《全家福》(拍品編號1030)、《太極對招》(拍品編號1028)與1995年的《太極系列:推手》大型銅雕(拍品編號1029),展現藝術家90年代創作成熟期豐富的面貌與動能。
濃郁的土地情感與傳統儒家倫理觀
朱銘雖然在1976年開始投入太極系列的探索,但他仍未完全放棄鄉土題材這條支線,如其所言「鄉土是他的根」,完成於 1991年的《全家福》即為其90年代回歸鄉土的箇中代表作。在此,他大膽地一反民間工藝品強調物體精緻光滑的處理原則,刻意在公雞與母雞的主體形貌上留下了大量的刻鑿、劈剖、刨切的痕跡,木頭纖維的紋理也被自然地保留了下來。朱銘的下刀比早期更加自信,快刀下,將公雞雄赳赳、氣昂昂,翹起尾巴,眼神銳利,母雞圓潤的體態若一個包容的母親形象完美的刻劃,而在母雞的肩上與翅膀下更有多隻小雞正被細心呵護著,從小雞的嬉戲間,親子的感情自然流洩。朱銘特意將動物擬人化,傳遞傳統儒家的家庭倫理觀。作品如同藝評家蔣勳所言:「傳達了一種如土地一般可親的情感,這裡面沒有英雄的倨傲,沒有天才的不馴,而是無限的謙和、廣大和勤奮」而圍繞其間的和諧生氣,特別扣人心弦。
以簡馭繁,寫意的現代雕塑
「朱銘銜接了中國文人藝術的寫意趣味,把中國表意精神重新發揮,所以創作出扎根中國的現代藝術,並且,他的太極主題除了抓到中國符號,更為深刻的是把傳統神像轉化為普世的陰陽兩極力量的造型。」
張頌仁
而《太極對招》則為朱銘發展太極系列作品逾15年後的結晶。朱銘認為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鬆、沉,講求內勁、聚力,是一種穩重而凝鍊的一種拳法。表現在創作上,他採取如中國水墨大寫意的精神,化繁為簡,取其意,重其氣,抓住太極的精神和韻律。初期的太極系列作品多為單一的個體,而在《太極對招》,我們見到了兩個主體,左邊的人物右腳微蹲紮實地踩踏在地面上頭,沉著地穩如泰山,雙手作抵擋狀呈現蓄勢待發的姿態,右邊的人物體呈前傾,雙手往前大推,主動出招,一股強大的電流在它們之間流轉,陰陽之道呈現於兩個對手的交互關係中。粗獷而明顯的刀痕交代出人物的衣褶和動態,朱銘將武術充滿繁複連續動作的動感凝結成為一瞬,並將主角的精、氣、神凝縮,神氣跌宕地取得了動與靜之間的微妙平衡,當中的張力令人過目難忘。
大氣迸生的大型銅雕
70年代的木雕太極之後,朱銘開始思考如何不限於木頭材料上尺寸上的先天限制,開始嘗試以保麗龍切割物象的形體後再翻銅,踏上銅雕的探索之路。其技巧和語繪在80年代臻於成熟,而1995年,朱銘受邀到日本箱根美術館做一大型的個展,箱根美術館是亞洲最富盛名的雕塑公園,腹地廣大,朱銘為了此展,開始創作許多尺幅恢宏的大型雕塑,長高123公分的《太極系列:推手》於焉誕生。
自清代以來,太極拳界曾流傳著一首《打手歌》,歌詞是這麼寫的,「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所描述的即為「推手」這個經典招式,推手以上肢發動攻擊,下肢穩住重心,動靜相隨,借力使力。朱銘將此武術的關鍵招式化為精鍊的線條與厚實的塊體,尖銳的稜線與極簡大塊橫豎切剖體面,生動地形塑了人物的形象,展現其氣魄與大氣迸生的動能,厚實的人物不動如山,如同古代庭園中峋嶙的山石變體,朱銘以傳統為養分,提出了現代化的詮釋。除此之外,日本京都美術館館長何北倫明曾提及:「朱銘是有重量感的,這點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朱銘是有動感的,這也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但是日本的雕刻家中卻沒有人做到像朱銘一樣兼具兩種的特性。」此為朱銘突出創作特點,《太極系列:推手》即體現了此重量感與動感兼具的特色。
《太極系列:推手》被朱銘視為其代表作,雕塑共翻有十個版數,不同版數之作除曾展於日本箱根美術館的個展外,更先後被策展人納入朱銘2005年在澳門民政總署畫廊的個展,與2006年在香港時代廣場的雕塑大展中,其重要性與代表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