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4
蘇佐佐諾
描述
- S. Sudjojono
- 《採木回家》
- 款識:S Sudjonono Pulang bawa kaju,鈐印一方,1968
- 油彩畫布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蘇佐佐諾無疑是印尼現代藝術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13年生於儉樸的爪哇家庭,在蘇門答臘北部的小農村莊謀生。生於昔日的荷蘭殖民地,他發現祖國在獨立革命的勝利下,面對殖民遺留卑躬屈節的現狀,以及渴求更自由正義存在的可能,兩者之間掙扎角力。蘇佐佐諾獨具創見,當時被廣認為善於交際,思想開放,剛強不屈的青年,不畏言地批評他認為錯的事,致力啟發他人,倡導改革。
蘇佐佐諾生於民族覺醒的年代,意識到印尼當時盛行歐洲藝術常規,所展示的國家景象卻是扭曲失實。他果斷認為這些浪漫化的畫象偽善而理想化,全由「美哉印地」這種既有的西方主流美學而起。「美哉印地」畫作以完美的女性形象、鄉土傳統、純淨美景與田間寫意的農家,頌揚人間的歡暢喜樂,然而卻沒有深入探討人們的真實狀況。蘇佐佐諾為了破除如此過度理想化的眼光,呈現未經過濾的印尼本貌,他創出反叛不羈的作品,視之為其政治理念的延伸,並積極推動印尼藝術革新運動。
藝術家個性熱情,喜歡結識不同背景的人,當中包括農民、藝術收藏家,或政府官員,例如前印尼外交部長亞當·馬利克。各種交流使他更能促進嶄新對話,聚集藝壇中人,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創作平台,重新定義印尼現代藝術,彰顯國家的真正精神。蘇佐佐諾與人民力量中心(1943年)、啓民文化指導所(1943年)與印尼穆達文化工作室(1946年)等多個組織關聯密切。他更與藝術同儕阿谷斯·德扎雅創立印尼畫家協會(1938年),集合眾多本地藝術家,重奪印尼在美術上的自主權。蘇佐佐諾在聯盟中宣明:
「新時代的藝術家不再只描繪平靜小屋、碧綠青山,浪漫雅致、如詩如畫的甜美題材,而是關注製糖工廠、憔悴農民、富人的汽車與穿牛仔褲的窮困青年,或是大街上穿著涼鞋、褲子及夾克的男子。這些景象才是我們的真實社會。」
本作題款《採木回家》足可體會藝術家的繪畫焦點。儘管他在畫中描繪宏偉壯麗的風景,然而卻強調前景中奮力振臂的人物,高舉沉重木材。上空的一片朦朧烏雲在山後若隱若現,卻又向前景擴散,陰沉灰暗,看似風雨欲來;畫面同時瀰漫著橙、黃與藍調,在左方投上陰影,由此構成一幅真摯熱切的作品,描繪平民百姓的日常奮鬥,在頭上負起重擔,順應自然的反覆無常。
蘇佐佐諾特別描繪農人腳下的水中倒影,巧妙延長他的肢體形狀,進一步突互相映照出人物的存在感,同時又在雄偉山嶺下顯得如此渺小。畫中風景的細節意趣盎然,農舍坐落於園林中央,蜿蜒流水為農人引路歸家,遠方閃爍黃燈則象徵生命。這幅鄉土畫作充分凸顯蘇佐佐諾獨特的寫實主義概念,反映他以生動色彩描繪靜態題材的風格演變。
蘇佐佐諾的作品構圖洋溢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奧妙神韻。《採木回家》中遍佈無數通達路徑,仿如渾然天成。迂迴的河流儼如背後高原的曲線輪廓,水面映照天上浮雲。本作層次豐富,景物更見深刻,畫面浩瀚遼闊。山嶺是畫作的「起點」,映入觀者眼簾,而人物則是作品之「重心」,全畫焦點聚於一身。農人、山脈與起伏曲線共冶一爐,使作品安穩平衡,塑造強而有力的構圖。高聳山嶺巍然矗立,有如雄壯蔭庇,守護生於自然的農人。
蘇佐佐諾的作品有別於西方「美哉印地」的印尼異國色彩,不偏不倚地吸取家鄉的各種靈感,呈現真實景象。他的創作挑戰既有規範,更提倡全新的表達方式,真正從飽經風霜、生活貧困與辛勤人們的感想出發。對他而言,美不一定等同無瑕的理想,在人們的現實境況中也可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