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
朱沅芷
描述
- Yun Gee (Zhu Yuanzhi)
- 應絃起舞
- 一九二七年作
- 油畫紙板
左碰右撞的卿卿我我,紅綠的錦裳似遊龍
應絃起舞的雙雙兩兩,但聞愛蓮的餘音裊裊
(因此偶感到愛蓮亦跳舞者)
芷沅 民國十六年春 (左上) Yun 沅(左下) 4/20/ 27(右下)
來源
現亞洲藏者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沅芷的畫總令我感動,畫中所蘊含的豐富色彩與滿腔熱情,賦予每一筆觸新的生命,足以讓它從那時候盛行的社會寫實主義畫派沉鬱的灰棕色調中解放。沅芷始終超前於他的時代,是一個具前瞻力,廣富同情心的人。即使在藝術領域以外,他也秉持世界性的襟懷,不時地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朱海倫( Helen Gee )
1921 年,年僅15歲的朱沅芷離開故鄉廣東到舊金山跟父親一起生活,開啟在異國發展的藝術家之路,年輕的他很早便展露對於藝術的才華與天賦,1924年他入加州美術學校(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今舊金山藝術學院),受教於歐菲德(Otis Oldfield),在老師的啟發下,於 1927年提出前衛的「鑽石主義」理論,朱沅芷認為創作的過程可被分析為三大類、九小項因素,第一類是作品的物理性質,包括色彩、形狀和光線;第二類是心理性質,包括情緒、慾望和觀察;第三類是腦部性質,包含時間、哲學和目的。他試圖將眼中所見的景物作結構性的分割,生成無數的塊面,此意味鑽石的多個菱面,企圖藉由分割與重組的過程揭示對象物的內在訊息,即生命與精神的根本,其用色鮮艷大膽,色彩在對比與相互呼應中激盪出耀眼的動人光彩。除了對創作進行理性的分析,他並與歐菲德及另外8位藝術家共組「現代畫廊」(Modern Gallery),自1926年起屢屢透過聯展及個展的發表,推展前衛藝術。如其前妻朱海倫所言,沅芷的繪畫表現,為舊金山傳統的社會寫實畫派帶來了另一個嶄新的面向。而在史丹佛大學於2008年出版的《Asian American Art -A History 1850-1970》一書中,即指出朱沅芷為「一九二〇年代活躍於加州的最頂尖現代畫家」,此無疑肯定他在美術史上的重要性,是次上拍完成於1927年的 《應絃起舞》(拍品編號1040),即體現了朱沅芷對鑽石主義的深探與前瞻的藝術表現。
揭示生命與精神的根本
在《應絃起舞》錯綜的分割塊體裡,西方傳統的透視和比例原則變得不再是唯一的準則,沅芷透過鑽石主義的實踐,向我們展現他對畫中人多重面象的觀察,以及其物理、心理和哲學性的三重思考,豐富了作品的本質。藝術家藉由分割的菱線、直線與弧線,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空間,當中色塊結體分明,充滿力量,展露藝術家的精準與自信,在跳躍的對比色與相近色彩的不同色調運用中,沅芷巧妙地形塑了我們眼前的人物與景深。在作品的前景處可見一個手拿長杖的男子,他拉長的手臂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畫布,展現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其背膀充滿力量,構成手掌的藍色塊甚至由手延伸到天際,色塊與色塊之間彼此相分隔,但卻又巧妙地串連在一起,成為空間構成的元素,不禁令人讚嘆他在構思上的美妙。背景右上角有一扇方型的門,與從門外延伸出的一條弧型道路,畫中人無非是離開了家門,踏上這蜿蜒的漫漫長路而來,作品實際上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質,令人回想起朱沅芷離鄉背井到異地依親的背景,當時的美國雖然開放,但截至1960年代以前,仍有強烈的種族歧視,除白人以外的人種,在教育、移民、選舉權上都遭受差別的對待,如朱沅芷遠在中國的母親也在排華法令的限制下,無法到舊金山與他團聚,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我們可以想像沅芷一方面在藝術世界上大放異彩,但生活上必定也有許多的無奈與孤獨的時刻,然而,他就像這畫中離家萬里,拿著長棍、應絃起舞男人,在畫中人的臉上,我們看不到任何憂傷的表情,他像是一個武裝好自己,昂頭挺胸、將上戰場的士兵,打起精神地舞出生命的旋律,如同朱沅芷追求著在國際藝術的舞台上成就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一般,讓此作品別具意義。藝術家在此描繪的不僅僅是人物外在的形象,他所言說的,是那對於夢想的追求,與人物的心理與終極的精神狀態。
藝術家在創作此畫時,特別選了一幅長型的紙板(75x52cm),這樣的尺寸並非西方常見的制式畫布尺幅,較接近中國直幅的水墨畫作;而在作品的左側,朱沅芷特別提上了如下文字:「左碰右撞的卿卿我我,紅綠的錦裳似遊龍,應絃起舞的雙雙兩兩,但聞愛蓮的餘音裊裊(此因偶感到愛蓮亦跳舞者)」這裡的「愛蓮」,指的無非是北宋文學家周敦頤,周氏曾以愛蓮為堂號,並作《愛蓮說》聞名,其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蓮花象徵著「花中君子」,對照沅芷的題字,他無非表達了一種身處繁華如夢的大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抒情自述與自我勉勵,此與畫境環環相扣。而在畫幅中作文題詩的特色,也承襲自中國書畫的傳統美學,作品中流露一股東西文化共生的獨特美感。
回顧朱沅芷畢生的創作,在畫作上有提詩作長文的作品僅有兩件,此為其一,珍稀程度不喻自言。作品早期曾為朱沅芷的女兒暨藝術家朱禮銀所收藏,在過去數十年間一直懸掛在她家入門口玄關的左側,陪伴著他的生活,禮銀亦或也以此作自勉,對此畫作的珍視之情,溢於言表,現今作品首度釋出拍場,實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