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30
  • 1030

趙春翔

估價
2,000,000 - 4,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Chao Chung-hsiang (Zhao Chunxiang)
  • 山石樓閣
  • 一九六〇至七〇年代作
  • 彩墨紙本
款識
趙春翔畫 藝術家鈐印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春榮十卉:美國珍藏中國書畫〉(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六年),237及239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overall very good condition except for a negligible dirt mark near the upper right corner.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一個人的征途
從趙春翔看中國藝術之革新

趙春翔的創作經歷,是中國現代藝術史的重要個案。藝術家處於古與今、東與西的十字夾縫,畢生尋找自己的定位,既不願偏安傳統,在異鄉賣弄中國情調;亦不甘隨波逐流,迷失於日新月異的浪潮。他先後投身上述兩條道路,並深得其精粹,而最終選擇以前衛觀念革新東方水墨,走上一條就其個人而言至為險要,卻於中國藝術至為重要的道路。魯迅在《故鄉》裡說:「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趙春翔披荊斬棘,開出一條中國水墨走向現代、走向國際的道路,為傳統藝術在「全盤西化」與「閉關自守」之外,帶來了嶄新希望。趙春翔前瞻地預見了未來,勇敢地鑿空了起點;他或許無法獨力走畢全程,但他耗盡生命所燃亮的燭光,卻照亮了無數後來者;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新水墨在國際藝壇蔚為顯學,無論在市場抑或學術領域,終於受到尊重和注目,趙春翔應記首功。

蘇富比於本季晚拍和日拍帶來的《山石樓閣》(拍品編號1030)、《抽象》(拍品編號5046)和《五行》(拍品編號1031)三幅精稀傑作,不但代表趙春翔「傳統水墨-抽象油畫-革新水墨」的個人軌跡,亦代表中國藝術在面對西方文明與時代挑戰中,先以傳統從正面迎擊,然後在求同存異中碰撞融合,終至返本求變、別開生面的一條發展道路。

《山石樓閣》:以傳統藝術迎戰西方

趙春翔的文化藝術基礎始於家學,其祖父為晚清舉人,父親則是秀才;其幼承庭訓,後考入河南第一師範學院,在大儒張默生指導下研習國學,卒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並在國立藝專接受潘天壽薰陶,領會國畫「傳統出新」之道;舊學在趙春翔一生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1958年旅居紐約以後,傳統價值觀對他幾乎等同宗教信仰,支持他在時代起伏中處世立身;其本人亦與旅美的傳統畫家-譬如合稱「紐約四王」的王己千、王少陵、王濟遠、汪亞塵-時有往還,而國畫則是他自幼學啟蒙以至浪跡異鄉都耕耘不輟的作品,一則排解鄉思,另一方面則是保持對於傳統繪畫的熟悉感。可以想像趙春翔孑然一身來到紐約,面對強大而陌生的西方戰後藝術,內心必然本能的以傳統藝術抵抗,成為其作品之第一形態。

趙春翔的傳統水墨作品留傳極少,按其出版物統計不過十數幅,尺幅多數為一平尺斗方(約33 x 33 cm),六平尺(約118 x 58 cm)以上的更僅得四、五張,而《山石樓閣》即為其中之一。欣賞本作,觀者可見趙春翔其實非常嫻熟於國畫技巧,對於皴法和游絲描得心應手,亦遊刃於水墨與丹青設色。本作整體揉合國畫南北宗山水的特質,在北宗山水的剛健之上,增潤了南宗柔和淡雅的氣質,同時又比南宗「重寫意而薄形似」的畫風更為實在。

以國畫融納西畫之壯志

《山石樓閣》以傳統風格主導,若仔細分析,其構圖和運色仍見西方藝術之影響:本作採用縱軸式布局,前中景地勢較低而向遠山綿延,後方山峰則拔地而起,鎖定前方的空間感,若以傳統「三遠」標準觀之,似乎前、中景是「平遠」,而後景則突顯「高遠」,卻又與典型國畫略有差異;若以塞尚《聖維克多山》比較,反而可見兩者的布局和空間處理之契合;在國立藝專,塞尚被視為西方現代藝術之父,林風眠和吳大羽均認為其風景作品與國畫山水相通,可以推想其對趙春翔之影響;與近現代山水作品相較,《山石樓閣》用色顯得濃重,樓閣的赭紅色調,在一片青綠山水中格外矚目。紅與綠在國畫被稱為「丹青」,在西方則是「色環理論」的對比色,趙春翔在本作強化了傳統丹青的表現力,以追求西方理論之效果,其欲以國畫反攻西畫之雄心,於此初顯端倪。

趙春翔的國畫作品,許多都寄予濃厚思鄉情懷的題款,如「風波離人恨」、「故國山河圖」、「萍蹤萬里懷鄉淚」等;《山石樓閣》雖無題款,卻無礙觀者感受他詠懷故鄉的畫意;其部份傳統作品在完成多年之後,被加入壓克力彩及抽象元素,成為二次完成之作,可見藝術家「先深入傳統,再改革傳統」的創作思路。

《抽象》:引領東方文化投入抽象表現主義

趙春翔在國立藝專接受正規藝術教育,並以林風眠所主張的「融和中西」,與潘天壽所標舉的「傳統出新」對他影響最深。趙春翔在1956年前往西班牙,再於1958年奔赴紐約,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林風眠的影響,希望倣效恩師親炙西方殿堂,甚至更進一步卓立彼邦。藝術家初到紐約之時,抽象表現主義正如日中天,在開放熾烈創作氛圍中,趙春翔全情投入,不但與抽象表現大師克萊茵(Franz Kline)往還,更獲得古根漢姆博物館賞識,提出個展邀請。抽象表現主義不以傳統為羈絆,重視畫家本能與運動書寫,趙春翔藉此契機,解放熟練已久的書法基礎,滙通中國畫論之「氣韻生動」(南朝謝赫「六法」之首),由此宣告: 「你應去冒險,站立在時代的前面,去創作,去思想,去嘗試;本著人性的愛美天性,你絕不會寂寞的!」在本季現代亞洲藝術日拍呈現的《抽象》,正是趙春翔作品的第二形態。

白熱雷動,墨之風暴

《抽象》的畫面縱橫擺闔,盡顯美式繪畫的狂放大膽;與此同時,藝術家不忘體現中國美學元素,以黑、灰、白階油彩,構成水墨格調,厚重的玄黑如黃鐘大呂,作為畫面基底,上面覆蓋的銀灰飛揚跋扈,如柳葉飛箔之瀟灑靈動,兩者之間突入一道強而有力的橘紅,在大型筆刷的反覆交戰之下,炙熱成一團翻滾白焰,經歷半個世紀,觀眾似乎仍能親歷其境,觀察那場血脈沸騰的創作過程。趙春翔對於色彩運用別有心得,曾經提到:「顏色不可使之過稀,稀則無宏壯之感,反趨浮薄之象。」本作的油彩堆疊豐厚,卻同時刻意作部份稀釋,形成滴流效果,產生偶發性的美感,讓「時間」亦參與完成作品。六○年代以後,藝術家以壓克力水墨紙本為主要媒材,油彩畫布作品因此格外稀少,與本作尺幅相近的《抽象1號》在香港蘇富比即曾經創下港幣2,887,500之高價,足見藏家對此系列之追逐與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