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6
吳大羽
描述
- 吳大羽
- 無題14
- 約一九八〇年作
- 油畫畫布
來源
展覽
出版
〈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吳大羽〉(中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二〇一三年),115頁
〈吳大羽作品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五年),61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吳大羽《無題14》
吳大羽在四〇年代初創建之「勢象」(Dynamic Expressionism)理論,源始於早年旅法之見聞,歸國以後結合中國哲學、詩學、書法與繪畫觀念,形成體大思精的理論系統,若放諸國際,其與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羅斯科(Mark Rothko)、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哈同(Hans Hartung)等同齡人進入抽象表現主義的時間大致相同,足見其於藝術史上的劃時代意義。隨著吳大羽抗戰時期致國立藝專學生之書信於去年結集成書,並在北京油畫院舉行「吳大羽文獻展」,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國際大師對於抽象藝術的接觸和理解,將提前至出國以前,徹底改寫過去對於中國抽象油畫發展之認知,由「勢象」理論起動的中國抽象油畫體系,在時代性與影響力上,亦足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及法國抒情抽象主義鼎足而立,《無題14》(拍品編號1026)即是吳大羽以創作實踐自身理論的最佳例證。
澎湃的物象與詩意
在國際抽象發展史上,吳大羽與羅斯科具有高度可比性。吳氏與羅氏同樣生於1903年,兩人雖然素昧平生,卻不約而同於四〇年代初期開始有關抽象表現主義理論之探討-吳大羽在1941年4月給吳冠中的書信中首次提及「勢象」,羅斯科則於1942年發表《宣言》(Manifesto)回應紐約時報之抨擊-兩人作品亦逐漸於四○年代後期步入全面抽象;而兩者相異之處,則是成熟期的羅斯科作品,畫面巨大而虛空;吳大羽的作品,則畫面緊湊而精密,胸中似有無盡塊壘,可以吐之不盡,正如《無題14》那般森羅萬象、兼收並蓄,正中部份繽紛斑斕,猶如咬錦嚼帛,物象分解而韻味益豐,在周遭一片略呈姹紫的皇家藍簇擁中,向右方噴薄突圍而出,彷彿在夜中靜待破曉的鮮花,奔往東方昇起的朝陽。藝術家旅法期間,曾經問學於立體主義創始人勃拉克(Georges Braque),在視覺理論上有所汲取,而更深層的哲學基礎,則是佛學「納須彌於芥子」的本體論,形成一套中西、古今結合的繪畫體系。
吳大羽的抽象構圖,乍看茫乎所以,熟視卻韻味馥郁,此種妙韻,正是藝術家深埋的無形象的詩意,正如他所說:「語符消失了,詩意還在」;1978年,吳大羽留下了一首新詩,其首闕非常形象化的提到自己動觀萬象而不吐不快的激情,為我們理解此幅無文字、無形象之詩提供線索:
自然賦給我明眸,
聽任我四顧上下作轉。
顧盼著天地晨昏,
又系上萬年前後之間。
有甚麼不安,畫家?
為我說它出來!
盛放的色彩與線條
吳大羽的勢象理論博大精深,其抽象構圖亦自成章法。《無題14》以豐富的色塊與線條交集,造就一場視覺的盛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清華大學藝術系博士顧躍讚揚吳氏作品「畫面在內力與地勢的交鋒中,激蕩出波瀾壯闊的景觀」,並分析這種效果如何透過色與線產生,非常適用於解讀本作:
「在吳大羽的繪畫中,色彩的多樣統一是極重要的品質,畫面經過精心安排的,形成靜勢與動勢的對立、寧靜與張力、飽滿與通透、傾斜與平衡,都保持著和諧統一,在這種多樣統一中,形狀的相似性,光、色的化和平面空間的分割,都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七〇年代初期對比色運用較多,後期則將對比色與豐富的灰色調調一起來,善於以黑色、藍色作基調,然後漸次加入其他色彩疊加,使暗色裡有變化和反光,中間色豐富,亮色能跳出來。吳大羽提倡的『謹慎進色,積時成彩』,應是此意。」
顧氏敏銳地指出,吳大羽作品中藍色與黑色調的主導性,並構成畫面威力所在;其著色方式,無論是線條抑或色塊,均流露出書法的力量與速度感,因此《無題14》雖為抽象構圖,觀者卻明顯能感到作品殊非靜態,而是色塊與線條之間具有強烈的運動性,正如顧氏續道:「吳大羽繪畫中穩重、迅疾、留白露鋒的是叛逆傳統的,這是他在深受精深博大文化的背景下,以看似叛逆的方式將充滿韻律感的變化著的線並置於造型、意境的重要方位,從傳統突破並在傳與民間繪畫形式中找到了突破口。」
《無題14》曾經參加2001年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吳大羽回顧展,著錄清晰,其尺幅達20號,屬於吳大羽作品中最大者,相同尺幅的《粉墨春秋》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即曾經以港幣九百刷新藝術家紀錄,如今首度釋出,誠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