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8
陳其寬
描述
- Chen Chi-Kwan (Chen Qikuan)
- 荷花
- 一九五五年作
- 彩墨紙本
- executed in 1955
陳其寬 五五(右下)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古代文人畫家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表現在藝術上,詩詞、行書、作畫樣樣均通,而才情、學問與思想更缺一不可。「文人」是對自我不僅在生活,亦是在藝術上全方位的高度要求。而文人孤高,在世時或許相對寂寞,但其才情不容被忽視。回顧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于彭、葉世強、陳其寬與李元佳,可被視為現代文人藝術家的典型。
于彭:我用我法自有我在,滿溢與充實的「新文人山水」
1955年生於台北的于彭,從未進入正統藝術學院就讀,但在22歲時,他立志成為藝術家,開始在台北新公園擔任街頭畫家,長達三年的時光除了為人畫肖像,也觀察每天在公園裡上演的人生百態,現代的公園如同古代文人雅士集聚吟詩作畫、生活中的園林,公園中的造景,試圖在有限的空間予人一個進入無限的自然窗口,就像是于彭的繪畫。
山水與園林是于彭自1980年代起創作中反覆出現的空間場域。于彭以水墨為材表達對自然的觀察與生活的關照。其下筆一瀉千里,如公孫大娘舞劍般將滿溢的思緒信筆化為紙上密密麻麻的風景。在他的繪畫世界裡,我們不見中國傳統水墨畫家講求的「留白」,取而代之的,「滿」與「實」成為其繪畫特色。對多數講究筆法的傳統水墨畫家而言,他的筆墨是不正統的,並可能毫無章法,但透過長時間繪畫的積累,卻也獨具風格,充滿如八大山人「我用我法,自有我在」的態度。其創作在90年代臻於成熟,下筆達隨心所欲。是次上拍的《花間一壺酒之二》(拍品編號5064)、《水漫山間重重開之二》(拍品編號5065)與《奇香薰人欲醉》(拍品編號5063)即為最佳例證。
《花間一壺酒之二》為二聯屏,于彭在畫面的造景與佈局上突破傳統,他使用尺寸規格統一的長幅,並排成為手卷,綜排成為掛軸,縱橫如一,可自行變化,為其創新。在畫裡層疊的山石間,不合比例的巨大人物或俯或仰,或坐或臥,當中山石的構成沒有傳統的透視原則,它們不合邏輯卻拙趣怪誕地自成一格。人物間看似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又像因命運的轉輪而生成某種牽扯,于彭像是一個說書人,娓娓道來這些人物的前世今生。而在《奇香薰人欲醉》,藝術家在園林中安排了兩個裸身的男女,在看似溫文的文人畫境中,大辣辣地流露對於情欲的探索,于彭無所避諱,如其所言,他向觀者所揭露的是「人性」。《竹影花間》(拍品編號5066)則改用油彩為媒材,描寫的內容同樣是于彭的神遊與幻想,逸筆草草,超然物外,畫中主角若遺世獨立於桃源仙境,訴說著神秘的末世寓言。
葉世強:筆紙寄情,詩書畫一體,純粹與極簡的力量
1926年出生的葉世強,帶有強烈的文人與隱士性格。其為嶺南畫派名家高劍父在廣州藝專最晚期的學生,年少時即展露高度藝術天分,並在師長引領下奠定了扎實的藝術基本功,1949年,他與同學乘船欲到西北探索增廣見聞,卻因國共內戰輾轉離鄉到台灣定居,隨後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其傑出的色感與大膽的構圖受系主任黃君璧高度欣賞,但他的性格高孤,除卻1960年代曾於復興美工與台大美術社任教,1980年代開始深居簡出,先後隱居新店、瑞芳與花蓮,拒絕一切無謂的打擾,全心投入創作,將藝術作為精神淬練與身心修為的途徑,其書法、水墨、油畫、製琴樣樣精通,並鑽研易經老莊哲學。由於在生活上深入簡出,離群索居,不願隨意將作品示人,也不隨便售畫,生前僅於2005-2007在台北紫藤廬、國父紀念館少數幾處發表個展,此也導致其在今日尚不為人所熟知,但他的創作語彙精煉而純粹,是次藉由三件作品《八哥蕉葉》(拍品編號5060)、《水仙》(拍品編號5062)、《威尼斯遊船》(拍品編號5061)可探其風華。
《八哥蕉葉》在偌大的畫紙上,藝術家大膽地以橫掃的筆墨勾勒出一大片芭蕉葉,葉片若被風吹動而婆娑輕擺,形成自然的弧度,一隻小鳥停歇其上。藝術家不畫整棵芭蕉樹,刻意以一片蕉葉代替全體,以簡馭繁,若將事物的精粹提煉消化後而下筆,精煉的筆調篤定堅實,落筆成形,中國傳統文人書畫的「留白」美學被自然地延續。在此,留白並非空無一物,而指喻廣渺無邊的自然。畫境並帶有些許自傳意味,天地之大,雛鳥獨自在此棲身,眼望向遠方,或也寄託了藝術家的鄉愁,並言說了一種生命孤獨的本質。《水仙》在墨之外,並加入了輕快的瀲灩色彩與提字,展現中國傳統「書畫一體」的形式,從揚長的黑色線條中,我們可見豐富的墨色變化,暈染、濕筆、到乾擦,充滿表情。葉世強以寫意之筆取水仙的形貌,而不被其細節所拘,展現充盈的生機。右方所提的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一詞,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隱士的淡泊與滄桑,盡在不言中,字裡行間無不是人生智慧。
《威尼斯遊船》則展現了藝術家終極的美學追求,海天以明度不同的藍色塊劃分為二,一筆細膩的白線,勾勒出水平線,斷續的線條如同水波拍動的韻律,無人的白色貢多拉船飄搖其間,當中色塊與線條的搭配呈現完美的和諧與純淨,多一分、減一分都不得,展露藝術家極簡、特出的美學觀與詩意,創作此作時,為葉世強對外展覽較多,獲得迴響的2007年,完滿平和的心緒亦流瀉其間。
陳其寬:超越傳統的疆界,特殊建築視角的融入
「我要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畫人之所未畫,創人之所未創。」
陳其寬(節錄自藝術家出版社之《陳其寬:東西美術交會的水墨畫先知》)
曾被英國著名藝評家蘇立文評為「最具創造性的中國藝術家」的陳其寬,有著不同於正統藝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背景,他在1940入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之後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主修建築,在1951至1954年擔任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葛羅培斯(Water Gropius) 建築事務設計師,在美期間曾獲許多建築設計競賽的大獎,但在建築之外,他對繪畫也展現了洋溢的才華,他主以水墨為材,自1951年試圖在其中融入不同的技法與視點,如拼貼、蠟染、滴彩、墨拓,以及建築常用的俯視鳥瞰圖、平行剖視圖、包含轉視的飛行圖等多重視角,打破傳統水墨在創作時的慣性,交迸出不同的火花。自1952年至1955年他先後在紐約懷伊畫廊、波士頓布朗畫廊、米舟畫廊舉辦個展,作品大獲好評,幾乎全數售罄。完成於1955年的《荷花》(拍品編號5058),即為藝術家早期的代表作。
陳其寬在狹長的宣紙上,大膽地融入滴彩與若蠟染的擴散效果,並以近乎半對稱的構圖描繪荷塘中亭亭而立的飽滿荷葉,蜿蜒的枝幹分別向上、下伸展,自然地將空間延伸至畫外,而交織對稱的荷枝構成一綺麗的夢幻世界,此打破了傳統文人水墨對於「不對稱」的構圖追求,並帶有些許裝飾性。而在澄明的水波間,陳其寬細膩地刻畫了悠遊嬉戲的蝦群,巧妙生動地增添了作品的情味,作品不論遠觀或近賞均各有巧妙,如同藝評家李鑄晉所言:「其畫乍看之下只是普通山水,細品之則見充滿生機,予人一種青春喜悅之感,他是在浩瀚宇宙的宏觀中,尋求細小萬物和諧情趣的微觀,充滿了無限的人間味。」
李元佳:減法的觀念繪畫,挑戰觀者的想像
「我在表達中國思想的哲理和西方藝術的精神。這些影響結合起來一同成為我創作的基礎——簡單、人性、感性、符號學。」
李元佳(節錄自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社之《李元佳回顧展:觀.點》)
李元佳在中國美術史上無非是個「異數」,其於1949年從廣西到台灣,入李仲生畫室習畫,李仲生強調「用心靈、眼睛,最後再透過手繪畫」,教學中並介紹西方現代藝術的理論和東方的書畫美學,開放的教學方法啟發無數後進,個性寡言的李元佳,對於寫實的描繪不感興趣,他自言「想畫出人的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表現世界的純粹、簡單、美妙和奇幻。」他在1959年與霍剛、蕭勤共創「東方畫會」,並首度對外發表第一件創作,那是一張正方形的白色畫布,上頭僅畫上一個小黑點,他仿若一個觀念藝術家,將畫布上頭所有可能的筆勢濃縮成一個點,並宣告創作的完成。在那個時代,採取如是「減法」的繪畫方式,與飽含象徵性的作品,無疑是前衛的。1962年李元佳前往歐洲發展,旅居義大利與倫敦,後續並於倫敦前衛藝術的重要推手信號畫廊(Signal Gallery)、李森畫廊(Lisson Gallery)舉辦了幾次重要的個展,作品在當時廣獲藝評家討論,曾被讚賞「看似不著一力,確有著誘使觀者凝望靜觀的品質」。是次上拍的《無題》(拍品編號5059),即為藝術家60年代的創作典型。
在《無題》中,李元佳刻意援引中國傳統書畫的裝裱形制,在那兩條如同對聯般,貼裱著金箔的長形方塊上,我們見不到任何具體的山水形貌,李元佳打破了觀者固有的期待,並挑戰我們的想像,畫中僅有幾個小點與方塊,這些小點,對李元佳來說別具象徵意義,他認為:「點為萬物的開始,亦為終止,每一個環境本身都是一個宇宙點。」他將眼中所見的事物與風景化為原始的點,就像是一個故事的起點,留給觀者無限的靜思與想像空間。除此之外,李元佳並將用色凝縮為四個對他具有象徵意義的顏色:象徵開始與結束的黑、代表血液與生命的紅、寓意尊榮的金與純潔的白。透過幾何的構成,色彩譜出和諧的韻律,大辣辣地宣告一種最為極致、純粹的本質,李元佳透過作品向觀者拋出了問句,待人凝神品味。其作品曾於2004年被倫敦泰德美術館收藏,台北市立美術館並於2014年替他舉辦了大型的回顧展,作品漸獲收藏界關注。